吳海萍 (上海市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200000)
試論黨建特色博物館如何發揮教育作用
——以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為例
吳海萍 (上海市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200000)
新時期的博物館應該以創新的理念拓展教育功能,本文結合上海凝聚力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探討博物館如何整合資源、輻射社區、拓展平臺、舉辦博物館教育活動。
博物館;凝聚力;黨建;社會教育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是基層黨建特色博物館。展覽主要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領導下,以“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從長寧區華陽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廣到全市,探索出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關心群眾入手,卓有成效地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路子。展覽內容來自基層、貼近群眾,展品實物反映歷史、貼近生活,先進經驗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媒體技術、互動軟件和網絡技術等運用,增大了展覽信息量,增強展覽的生動性和互動性。
博物館以全黨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為契機,創新教育方式,結合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舉辦各類教育活動;增強社區聯動與互動,以博物館為核心,形成輻射全區的參觀線路;開設網上博物館,方便網上參觀和互動交流。
(一)組織黨內生活。博物館在展廳的多媒體影院內設立了入黨宣誓基地,設計入黨宣誓議程,為前來參觀的團隊開展新黨員入黨宣誓、老黨員重溫入黨誓言提供服務,同時,結合展覽內容,為基層黨組織開展“三會一課”、黨員民主評議、黨日活動等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博物館成為各基層黨組織開展組織生活的好場所,新老黨員分別通過莊嚴宣誓和重溫入黨誓言加深了對我黨宗旨的認識,堅定了關心服務群眾的信念。
(二)案例教育活動。博物館與上海市委黨校、浦東干部學院等單位合作開設“市委黨校黨性教育點”“浦東干部學院教學點”,通過開展案例教育等形式,探索由基層實際案例為出發點,總結基層實踐上升至理論高度的黨建研究新模式。與長寧區建交委、華陽路街道、李琴工作室等單位合作,針對展陳內容共同開展案例教育,結合真實案例,共同探討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如何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
(三)社會教育活動。博物館整合資源,面向社區開展文物收藏講座、論壇活動,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課堂活動,面向企業開展名家講壇等活動,使博物館真正成為全社會學習歷史、了解博物館、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
(一)舉辦尋訪活動。以博物館為核心,在全區增設22個實踐參觀點,開辟四條參觀線路,全面展示長寧區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組織創新、志愿服務、法律服務、社區居民區管理以及為區域園區和商務樓宇白領提供便利“凝聚力工程”建設的成果。通過尋訪活動,參觀者帶著從博物館里了解到的知識,走進社會、走進社區、走進生活,親身感受到了黨組織在各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
(二)志愿服務活動。博物館與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等聯合開展了志愿講解員、志愿引導員的招募培訓工作,首批招募的50名志愿引導員經培訓已正式上崗,4名志愿講解員已開始為參觀群眾提供義務講解服務。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們充分體會了“凝聚力”精神的內涵,在自身受到教育的同時,也為博物館、為社會努力奉獻。
(三)服務基層活動。博物館邀請展覽中部分典型事件的親歷者參與媒體互動,講述當年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鮮活事例,挖掘和展示“博物館里的故事”,分別在《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多家媒體上進行宣傳報道。民營企業的白領青年在館博物館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祝福他們“凝心聚力到白頭”。
博物館還開通了網上博物館,網上博物館主要由9個一級欄目,21個二級欄目,100余個最終展示頁組成,采用視頻影像、館藏資料、網頁文字、實物圖片等形式展示“凝聚力工程”的起源和背景、典型事例、先進人物以及在全市的推廣和發展成果等內容,網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詳細了解展覽內容,查詢和學習相關資料、觀看視頻、圖片,網上博物館的開通進一步擴大了博物館的展覽空間,讓人們更好地學習、利用、開發博物館的資源,為無法到現場參觀的人群搭建了“不落幕”的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