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華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興義 562400)
苗族射弩運動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①
——以貴州黔西南為例
段永華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興義 562400)
射弩這一民間傳統而古老的體育活動,在云南、貴州、海南、湖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歷來都是苗家打獵、看家護院、抵御外來侵略的有力武器。雖然歷經數千年,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武器層出不窮,但由于弩的獨特性,它被保留下來,流傳到了今天,演變為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通過訪談、調查對黔西南州苗族射弩運動的開展現狀,分析苗族射弩運動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對發展苗族射弩運動的對策。
黔西南 苗族傳統體育 射弩 發展
射弩作為苗族人民的勞動工具之一,伴隨著苗族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由于改革開放后,射弩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傳承方式,他的發展也開始了新的變化。在國家改革開發的大背景下,外來體育文化給射弩運動帶來極大的沖擊,使本身就處于弱勢的射弩運動日劇衰落。在此情況下,黔西南州為挖掘和保護苗族體育文化,在黔西南境內建立苗族射弩訓練基地,并積極組隊參加貴州省民族運動會,并獲得很好的成績,加大對苗族射弩運動的研究,促進射弩運動的發展,弘揚苗族體育文化,促進黔西南州民族文化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射弩運動的論文、報道等,逐條分析,獲取對苗族射弩運動有關的信息資料。
1.1.2 調查法
根據調查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對相關的政府機構,民間組織和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進行調查。
1.2 田野觀察法
利用黔西南苗族開展各種活動和各級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時機,到黔西南州各地開展苗族射弩運動項目的地方實地觀察,求得更多真實、具有實用價值的苗族射弩運動的一手資料。
2.1 黔西南民間開展苗族射弩運動的情況
黔西南苗族主要分布于貞豐、普安、晴隆、興仁等地區,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由于各地苗族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對于弩的使用情況也不相同,由于弩主要用于看家護院和狩獵等活動,當前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在民間開展相關的射弩活動已幾乎絕跡,僅僅在普安龍吟等較為偏僻的苗族村寨中尚存部分傳統古弩,也僅僅用于收藏使用了。
2.2 黔西南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開展苗族射弩情況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苗族聚集區的人們也都走出了山寨,奔波于各地,各種民族體育的傳承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黔西南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也就自然成為了傳承苗族射弩運動的主要場所。
從表1中可以看出,訓練基地教練員人數少,無法更大程度指導學生訓練,有的學校還不是專業教練對學生組織訓練,教練員的專業技能也必須進一步提高。
從表2中可以看出,訓練基地傳統弩和標準弩缺乏,學生參與人數有限,如普安縣龍吟鎮民族中學的器材根本滿足不了學生訓練,基本上兩個人共用一把弩,訓練器材缺乏。
從表3中可以看出,弩的價格貴,基地經費有限,每年政府投入的經費大多數用于購買器材,對其他建設、訓練經費造成限制,影響的射弩運動的發展。

表1 訓練基地師資人數

表2 基地器材情況與學生參與情況

表3 基地弩的價格與經費撥付情況

表4 訓練時間
從表4中可以看出,通過對訓練情況進行分析,學校每周開展射弩訓練時間有限,就會影響成績的提高,影響學生參與訓練的整體水平。
3.1 專職教練員缺乏
黔西南州專職射弩教練員有限,如幾個訓練基地教練員都沒有進行過專門培訓,甚至有的還是一些其他專項體育教師來指導學生訓練,訓練基地的情況都是如此,不用說其他學校引入射弩運動面臨的困難。黔西南州想更好的發展射弩運動,可以利用高校來培養專門的射弩教練員,并建立相應的教練員培訓機制,充實黔西南州射弩教練人員,促進射弩水平的整體提高。
3.2 場地器材不足
每一項體育運動都需要運動的器材來訓練,射弩運動的發展同樣需要器材,原來的弩是民間制造,需要的材料要求高,制造工藝復雜。現階段,年輕人不愿意去學習弓弩的制造工藝,而老一輩的弓弩制作人相繼去世,沒有人將射弩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造成傳統弓弩制造工藝青黃不接的局面。及時還有少數技師掌握這項技術,但受材料和工時的影響,價格也較高,基本弓弩的價格在1000~5000元不等,但使用壽命卻只有1-2年,每年即使撥付的經費基本都花在購買器材上。
3.3 經費投入少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發展都離不開資金、人員的支持,更何況是民族民間體育的發展,缺乏基礎支持的體育運動是空中樓閣,不符合現實實際。自從少數民族體育訓練基地成立以來,政府相關部門每年都會根據基地開展訓練情況發放訓練經費。但是對于發展射弩運動這項相對消耗量大的運動來說,這點投入遠遠不足,訓練、比賽、訓練場地需要的經費都需要大量投入。從政府給予的實際投入是不能滿足射弩運動的實際需要的,因此,很多基地僅僅處于半訓練狀態,即臨近賽事前才開展訓練工作。
4.1 拓寬發展思路
如何將苗族射弩運動更好的傳承下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傳承過程中必須突出苗族的特色文化,苗族特色文化是其體育運動發展的根本;在發展過程中還必須與現代競技體育有所區別,在價值觀上要體現出人性、富有親和力,不一味追求競技體育的功利性,重在強調民族文化的融合。重視學校傳承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射弩運動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同時,向其他中小學推廣傳播射弩運動,引起政府和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支持苗族射弩運動進入民族地區的學校教學。
4.2 改善發展模式
以往苗族射弩運動缺乏系統的、卓有成效的文化研究,使得苗族射弩運動在較小范圍內舉行,舉行的規模小,也比較分散。使苗族射弩運動不能融入到人民生活當中,也難走上競技舞臺。想使苗族射弩運動更好的發展,必將苗族射弩運動引入民族地區的學校教學中。同時建設更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訓練基地應依托民族地區各級學校,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如:場地、器械、經費來促進射弩運動發展,合理選擇條件好的民族地區作為射弩運動訓練網點,將學校體育,苗族射弩運動和群眾體育結合起來。這樣既培養了射弩人才,又豐富了學校教學內容。
[1]項正文,田光彩.苗族傳統射弩發展與對策—以麻栗坡縣猛硐鄉為例[2008-11-21][EB/OL].文山苗族網.
[2]謝山,段永華.布依族、苗族傳統體育[M].貴陽:貴陽科技出版社,2008.
[3]張明莉.苗族仙馬射弩納入校本課程范疇的適應性研究[J].華章.2011(32):262.
[4]康丹瀛.赫章苗族射弩的歷史與傳承發展[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
[5]代娟.射弩運動訓練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12(31):259.
[6]張明莉.黔中苗族仙馬射駑項目的傳承困頓:兼談鄉村特色體育旅游資源開發[J].當代體育科技,2012(16):79-80.
G852.9
A
2095-2813(2014)12(b)-0224-02
段永華(1977,5—)男,侗族,貴州黎平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