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軒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景德鎮 333000)
創作有“傳統”的現代陶藝
陸一軒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景德鎮 333000)
陶藝最初始于陶器。它在人類文明史上出現的非常早,跟巖畫一樣作為先民精神文化的載體而產生。那個時代人類文明尚在初始階段,直接用泥與火這些自然元素所創造的藝術品就成了所有藝術門類中最單純簡潔的一種。
后來瓷器開始出現,并且逐漸代替了原本作為日常用品的陶器,變成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陶藝指的就是陶瓷藝術,包括陶和瓷。就現代陶藝而言,指的是由陶藝家以“陶”或“瓷”為主要載體進行創作的、用以表現個性情感的、具有前衛意識以及時代特征的藝術品。
現代陶藝這個概念并不是泛指所有現代的陶藝,它并非時間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展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內涵,它具有明確指向性以及相對獨立性。
中國陶藝的發展與中國當代藝術大環境息息相關,中國現代陶藝起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央工藝美院、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乃是現代陶藝的重要開拓者。比起傳統陶藝,現代陶藝主要有幾個重要的改變:
第一,現代陶藝打破了傳統陶藝中統一、對稱的審美標準。
古時候,陶瓷藝術品或日常用品的審美都是以皇家為導向,皇家用品大多要求造型規整、對稱、圖案細膩精致、做工嚴謹。這個絕對化審美標準影響了人們幾千年,而現代陶藝主張表現藝術家的主觀世界,要用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去進行創作,而不是像寫八股文那樣,照著模子填充。
第二,現代陶藝強調藝術品的觀賞性。
傳統陶藝比較注重實用功能,運用于傳統陶藝的各種表現手法主要是作為裝飾、或者是記錄形象和事件的手段。但陶瓷用品不等于陶瓷藝術品,一件陶藝作品是否出色,最先是通過眼睛去評判。藝術品本身就是美的象征,所以現代陶藝設計除了實用性之外,更加注重對視覺美感的追求。
第三,現代陶藝從模仿變為個人精神內涵的表現。
曾經的藝術是“模仿”的藝術,造型模仿青銅器、裝飾照搬現成的書畫作品,制瓷者們只是在不斷地追求工藝的精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精神境界不斷提升,更加需要關注內心世界,于是表現心靈真實、純粹主觀情感的陶瓷藝術開始產生。
中國陶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同世界陶藝主流相結合,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逐漸改變了人們對傳統陶瓷的審美習慣。 但是在中國現代陶藝的領域中,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對傳統陶藝的轉型上出現了分歧。那些仍然僅僅沿用原先保守、實用、裝飾等表現手法,把陶藝當成工藝品的陶藝家們,其實在現代陶藝家當中占了很大比重。對于傳統的保留和傳承是好的,但是這些陶藝家們大多都是“埋頭苦干”“閉門造車”,并沒有認真學習吸收新思想文化、與時俱進,嚴格來說只能算是陶瓷的“復制者”
中國曾經風靡世界的瓷器逐漸衰落,就是因為沒有及時做好轉型。畢竟“傳統陶藝”是當年的“現代陶藝”,其所表現的是當時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如果陶瓷藝術品缺乏對當下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表達自我的感受,就很難突顯其真正的價值。
傳統陶藝要作為優秀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現代陶藝也要不斷開拓進取,這兩者并不矛盾沖突。
另外,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粗制濫造的陶瓷制品也對現代陶藝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陶瓷藝術畢竟是一門手工技藝,對技術要求比較高,而且一直以來都是以工藝品的身份形成自給自足的圈子,很少與“純藝術”拉上關系,所以不被外界了解,普及程度較低。
再加上有很多打著“景德鎮陶瓷”名號在街上進行甩賣的商販,賣不完就砸掉。因此普通民眾也難以了解陶瓷器物或者陶瓷藝術品的真實價值。
從另一個方面說,現在社會飛速發展,信息量大且傳遞速度快,藝術品種類也呈“爆炸”式的出現在我們面前。陶瓷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媒介,無論是從表現形式還是內容上來說,可表現的方面都很多。現代藝術中的種種風格流派,怪誕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波普風格等,在陶藝領域都可以很好的實現。
現代藝術展覽上,各種花怪作品層出不窮,有的甚至荒謬離譜,不知道在表現什么,讓人困惑不已。人們感受過視覺沖擊之后,這些作品很快就會被遺忘。因為脫離了傳統的作品缺少了幾千年文化底蘊的支撐,這樣的作品浮躁空洞。能符合當下時代特征又能具備傳統文化精髓的作品少之又少。
那些風格流派屬于外來物,與我們本身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差異。雖然我們可以從材料、工藝、形式、理念等方面向外來學習、拓展思路和眼界,但不能完全照搬模仿。所以,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人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放眼世界也沒有幾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具有深厚而優秀的陶瓷文化遺產。我們要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在這個過程中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取舍。
傳統既是靈感之源。其價值隨著時代的推移,表現出某種相對性,并顯示出與時代同步的積極方面。能不能“再發現”傳統的價值,也是評價一個藝術家高下優劣的重要標準。
對中國文化精神而言,最講求的是“自然”二字。即使在時尚占據了半邊天的現代,“返璞歸真”“天人合一”依舊是中國人所崇尚的精神境界。紫砂一直備受追捧,這與其拙樸自然的本質密切相關,同樣在陶藝中也離不開自然。
中國藝術有秦漢的雄強、唐代的大氣、宋的嚴謹、元的豪放、明的優雅、清的精巧。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符號和魅力,但是如果用那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符號生搬硬套的來表現當代的生活,就會顯得格格不入,關鍵是我們要如何提煉出現代社會中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種模式,而是理念,是一種既能表達中國傳統精神內涵、又能把握當下意識形態的創作理念。只有在注重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外來物的優點,才能打造出具有本土文化內涵的藝術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的創造,并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在肯定傳統的基礎上去謀求發展,使傳統精神得到更深的運用。
中國傳統藝術博大精深,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與再創造,就可以極大擴展和豐富中國現代陶藝作品的藝術內涵。模仿的東西沒有生命力,源于內心的創作才能使人動容。用這些極具抽象力的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強調個人內在精神的體驗,注重自我價值的體驗,并且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創造出具有溫和、寬厚、從容“中國品性”的現代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