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媛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0)
中國音樂社會學領域繼承與開拓的一大步
——評《音樂社會學教程》
熊媛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0)
音樂社會學作為一門草創階段的學科,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及范圍等等還處于探索階段?!兑魳飞鐣W教程》的出版是該學科在中國邁出的重要一步,其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該書獨特的研究視角、嚴謹的學科理論構成和多樣的研究方法使其在音樂社會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音樂社會學;學科理論構建;實踐性
《音樂社會學教程》由曾遂今先生編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全書一共291頁,包括前言和正文的八個章節。從《音樂社會學教程》的框架來看分為八章,它們分別是:第一章音樂社會學理論概述,在這一章中論述了中西方在歷史維度上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概況、研究對象、本質,并對21世紀音樂社會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幾個新的論題。第二章社會音樂生產以不同社會屬性、不同商品屬性、不同組織形式作為分類的標準對社會音樂生產的類型進行了劃分;并且從音樂創作、表演、傳播、伺服生產四個部分分析社會音樂生產的內部結構與動力分析。第三章音樂受眾論述了國內外音樂聽眾分類方法的研究概況、音樂受眾的普遍性的基本特征、類型并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中國音樂受眾的宏觀觀察、把握方式。第四章音樂流行,其中有包含音樂流行的概念與特征、類型。在音樂的社會流行機制和音樂流行強度的測定上筆墨頗多。這一章作者大量的運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試圖系統的解釋音樂流行的一般機制;在音樂流行強度的測定方面,采用經驗研究的方法做了定量或是定性的研究。第五章音樂傳播是基于傳播學的理論構架中抽離出的對音樂傳播特有的理論基礎性探究。作者利用傳播學的方式在接近音樂信息流通的本質,把音樂理解為一種傳播的交互作用形式。第六章曾遂今先生對于音樂作為商品所具有的特性具有獨到的思考。第七章相較于曾遂今先生的《音樂學概論》,增添了作者對中國大眾音樂文化部分的內容。他將中國音樂文化體系用聯系與發展的眼光看待。這種音樂文化體系的交互運動從傳播學的系統論來看,不同時間、空間上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該子系統或者母系統特性的改變。從而引起系統內部各部分相互關系和特征、功能變化。最后一章中,作者通過對四種社會音樂的現象將當代中國音樂文化分類并且深入的透析它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職能、價值等。
《音樂社會學教程》不同于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音樂社會學類書籍,它不滿足于對社會音樂現象浮于表面的淺描寫,也不是毫無章法的學科研究初探,而是將音樂置身于當代社會音樂生產體系中,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曾遂今先生作為最早致力于對國外資料的閱讀和整理的一批學者,他敏銳的認識到在中國八十年代以前,對于音樂社會學研究大多為引進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到了20世紀80年代,雖然國內學者們在對社會現象、音樂行為的關注方面給予了更多的注意,但是研究的深度還不夠且對于音樂社會學的學科定位還是模糊不清的。而曾遂今先生的這本教程是其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的集成,它不是枯燥的純粹性說理,而是通過大量具有鮮明社會性的音樂現象案例和豐富的史料,從音樂社會學視野,對社會中的音樂現象進行整體的、宏觀的把握。
曾遂今先生扎實的治學態度賦予了《音樂社會學教程》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鮮內容,填補了我國音樂社會學相關研究的空白。作者在譯著了一批國外音樂社會學的文章后進入自己的知識內化階段,發表了一定數量的相關論文、論著,最終形成了一整套的音樂社會學研究體系,完成了學科獨立以及音樂社會的“本土化”問題。通過對曾先生對音樂社會學的思考歷程,我們能夠發現:從1985年作者翻譯了索霍爾的《音樂社會學的對象、結構和方法》,接著總結了國內外音樂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之后,其運用學科內的知識進行個案的研究,在1987年和1988年發表了:《音樂社會學研究》《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初探》、《音樂聽眾分類的理論與實踐》以及《音樂流行考析——音樂社會學時間思考筆記》《港臺流行歌曲沖擊后的回顧——音樂社會學時間思考筆記》。從這些論文中我們可以明顯的察覺到作者收到索霍爾的影響,即盡可能的從社會的橫切面和歷史的縱切面的每一個可能角度對“音樂文化”進入深入地剖析和強調創作者與聽眾的循環性構成的音樂社會的網狀結構模式。其在九十年代的多篇論文也意義非凡,特別是《社會音樂生產結構引論》和《大眾音樂價值思考》這兩篇,奠定了《音樂社會學教程》的重要部分。進入新世紀,作者的音樂社會學研究視野更加廣闊,從中國古代大眾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思考到當代中國音樂文化體系相交互動初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更加值得敬佩的是其引進了傳播學的理論去解釋音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播,從而帶領讀者觀察、分析新世紀音樂網絡技術傳播的熱點現象。最終,在2010年作者將其對于音樂社會學的思考有機串聯成一本著作。
全書的構架自成體系,新穎別致,清晰流暢,論述深入全面,富有獨立見解,并且力求體現中國特色。這本書學術價值重大,它填補了中國本土音樂社會學的空白,使得只有譯著,或是論文研究不深入的音樂社會學學科窘況一掃而空。
曾先生在繼承了音樂社會成因、音樂社會功能作用的兩大板塊的研究對象之余,又開辟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比如可以劃分為音樂的社會成因的選題:社會音樂生產、音樂流行、音樂傳播、音樂商品與生產。這一類的選題著重關注在特定社會條件和功能需求下的音樂類型、形式、生產與繁榮,還有音樂的傳播、音樂組織、機構等等。還有一類應該屬于音樂的社會功能研究,比如說音樂受眾研究、音樂社會教育的研究。另外還有一類,它游離于兩種研究之間。這一類是從音樂的縱向運動來研究的,它們不需要強調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音樂運動的研究,只需要做縱向上的邏輯整理,其中不乏相關功能與形成原因的揭示。比如社會音樂生產運行機制中的中國音樂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幾種重要音樂類型這幾章正是這種類型。
作者在社會音樂受眾、音樂傳播、音樂了流行、音樂商品等章節中,依據傳播學的要素作為線索,侃侃而談,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見解,以供廣大非專業讀者和專業學者思考、借鑒。曾先生認為音樂是一種特殊的音樂信息,研究音樂的社會流動就是關注其作為音樂信息的傳播與流動。圍繞著這一論點,作者基于拉斯維爾的傳播五要素:傳播者、媒介、信息、受者和傳播效果(信息反饋)。從音樂信息在社會中的流動這一角度,研究社會中音樂信息傳播系統及其運行規律。本書在吸收一般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推進音樂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時,并不是一個簡單概念移植、套用,而是依托傳播學視角,在大量實踐性資料中抽離出音樂信息的生產者、傳播方式(媒介)、受眾、傳播效果(音樂流行)這幾個方面構筑起了自身的理論體系。
即使是對于一個章節的理論構成,作者的安排也是系統全面而又清晰的。例如曾先生將中國音樂擺放到流動的、前后聯系的歷史長河之中,并從縱、橫和歷史三維視角觀察中國音樂所處的社會經濟背景和技術層面,或是它所面對的社會群體、社會方向、社會目的等方面。從而審視和考證(通過大量歷史文獻)中國音樂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相交互動,產生相關的音樂功能,并將這三大音樂文化體系的脈絡延續至當代中國音樂。對于中國古代音樂三類不同本質的社會群體,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追求、社會目的、價值。基于此為分類原則,將音樂文化分為:宮廷音樂文化、大眾音樂文化和文人音樂文化。中國的音樂文化在交替運動中不斷發展、演變和積累,然而三大文化體系的本質和內涵并沒有發生斷裂,只是悄然的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所以,將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音樂文化體系延續古代音樂文化體系的分類也是恰當的,充分體現了作者延續性、發展性的思維模式。
這本操作實踐性非常強的教科書實現了音樂社會學學科的研究的完整,從宏觀上抽象出來的嚴密的概念(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音樂社會學相關概念)和學科理論體系再到“具體”的過程。在現象調查實踐活動規律分析基礎上獲得的理論。通過實證性的內容來探索和思考各種音樂社會現象,并且與思辨性的論述相呼應,體現出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此外,每一章節的本章理論思考與社會觀察,在一定程度上啟發讀者以音樂社會現象做總方向,引導學生吸取眾書中有用的信息,認真嚴肅的開展相關課題調查研究、觸發學生提出新見解,預測音樂社會現象,積極引導音樂傳播方向。學生們可以在調查報告和觀察資料中整理、獲得理論,從而進一步再與音樂社會現象實踐相聯系,以指導、影響社會中音樂的實踐活動。例如,課后理論思考題都有一些歷史中的,或者是正在發生的音樂現象,如“音樂粉絲現象”“音樂的網絡傳播”等等,這些特別提出的與時俱進的音樂現象可以引發我們關于音樂社會學的相關思考。這種開放的、不斷融入新內容、新課題的視角,可以強化讀者對音樂社會學思考的音樂史學觀、牽引出現象中隱含的新的線索、新的學術端倪,引導音樂社會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高度。另外,本教程的腳注非常的詳實,它們一方面方便讀者復核原文,判斷資料的可靠程度;另一方面提供給讀者一定的資料線索,為他們的繼續研究奠基。
馬克思說:“一切科學都是歷史科學”。作者遵循這一原則, 在對音樂社會學學科進行研究之前,先做了一次歷史維度上的中國古代和西方早期音樂思想的音樂社會觀的史料梳理工作。除了龐雜的歷史資料,曾遂今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再進行研究,得到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在這些詳盡資料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作者具有相當的突破。本書中吸取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很多,體現出作者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知識面。這些研究方法中既有民族音樂學“歷史性”與“共時性”的研究方法,也有社會學科、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方法和科學抽象法)。讀者們可以體察到書中擁有豐富的圖例、圖表和數學量化的闡明。從這些簡明扼要、思維清晰的圖表中,由點到面的綜合闡釋讀起來妙趣橫生。我們可以無時不刻的感受到音樂社會學作為一門系統學科,作者對于借鑒的經驗社會學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綜合的模型化技術和系統程序的嫻熟。如調查方法和統計方法、資料分析、問卷等,詳盡且具體的分析去音樂受眾(作者通過三層梳理得出的27種20世紀中國音樂聽眾分類)、音樂市場。又進一步的對音樂的生產機制、流行機制、傳播機制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并整合出一系列富有理論的模式圖,使得讀者能夠清晰、明確的掌握作者的新觀念和新思路。
本書除了對于專業的讀者和研究者有一定參考價值,也對音樂的傳播者、音樂創作者、生產者、音樂把關人有相當大的啟示作用。音樂創作者對于音樂受眾的了解程度的深度和廣度,對于社會審美信息的把握以及對音樂市場機制、音樂流行的社會心理、音樂傳播活動的規則研究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創作風格、創作趨向。而對于當代音樂的傳播者的作用效果更是不言而喻,本書正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啟發相關從業者預測前沿音樂流行的動向,合理引導音樂文化市場朝著規范化、多元化、健康化、可持續發展化和音樂消費的理性化方向發展。利用好這本書,音樂把關人活躍在多種形式的傳播鏈條中,不僅是對音樂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而且還必須利用這些音樂訊息,促使音樂得以傳播并獲得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
本書對于其他相關學科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音樂社會學提供給我們一個特定的視點,從這一視點審視我們音樂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將人類文化學、傳播學、市場學、管理學、音樂歷史學、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有機融合在一起,建構自身的理論體系。為本學科發展做出有價值、有意義的貢獻的同時,彌補和豐富相關學科的文化內涵和理論框架。
[1][美]蘇皮契奇.《社會學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2]楊燕迪主編.《音樂學新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金經言譯.《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社會學》,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