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斐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淺談鋼琴曲《夕陽簫鼓》的意境美
趙靜斐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根據鋼琴曲改編曲《夕陽簫鼓》的表現方式,將其進行研究,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和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來探究的它所表現的山水文化的美和意境美,從而推動中國鋼琴創作的進一步發展。
鋼琴曲《夕陽簫鼓》;意境
由中國傳統民間樂曲、民歌和民間古曲創作改編而成的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成為現代中國鋼琴創作的一大亮點,這些作品是作曲家運用鋼琴這個西方樂器來表現中國傳統風格的主要形式。在特定的時期環境下,中國作曲家創作出各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優秀鋼琴作品,例如,《百鳥朝鳳》《流水》《夕陽簫鼓》以及其它眾多鋼琴改編作品,這些優秀作品在中國鋼琴音樂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黎英海先生在1972年,根據中國民間古曲創作改編而成的鋼琴作品《夕陽簫鼓》,成為當代中國鋼琴改編作品中的精品之作,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這首作品通過委婉優美的旋律,多變的節奏,很形象的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詩一般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象。本文將從《夕陽簫鼓》用音樂語言所描繪美好意境出發,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論述作品的藝術特色。
《夕陽簫鼓》最初是一首寫情抒意的琵琶獨奏曲,又被稱為《潯陽夜月》或者《潯陽琵琶》。相傳最早見于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鞠士林琵琶譜》手抄本,無標題文字,共分為七段。《夕陽簫鼓》的七段小標題包括“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最初出現在陳子敬琵琶譜傳抄本中。
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在1895年,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將《夕陽簫鼓》原有的七個段落增加至為十個段落,并為各段落寫下標題依次為:“夕陽簫鼓”“花蕊散回風”“關山臨卻月”“臨水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此后,汪昱庭在原譜上進行加工,又稱為《潯陽夜月》或《潯陽曲》,各段小標題則不變。大同樂會作為20世紀20年代上海著名的業余音樂團體,在汪昱庭傳譜的基礎上,將《夕陽簫鼓》改編為絲竹合奏曲,由琵琶領奏,稱為《春江花月夜》,并定下十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臺”“水云深際”“漁歌晚唱”“洄瀾拍岸”“撓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春江花月夜》這一曲名便由此而誕生。
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在傳統樂曲《春江花月夜》的基礎上,創作而成鋼琴曲《夕陽簫鼓》。全曲保留了古曲的十個結構段落,將小標題去掉,由引子、主題、七個變奏和尾聲等十段組成。將西方鋼琴創作的現代手法和鋼琴演奏的高超技法結合到一起,創造出一個具有詩情畫意的優美畫卷,體現了中華民族濃郁的音樂風格。
第一段:“江樓鐘鼓”,這里樂曲采用了散板形式,節奏自由,開始是一個引子,由慢漸快、由強漸弱的用裝飾音,琵琶音模仿遠處傳來的江樓鼓聲,又演奏出似簫的旋律,形象的刻畫出傍晚余暉未盡,夕陽西下,微風波動,小舟蕩漾的美麗動人的畫境。
第二段:“月上東山”,似波浪般的主旋律出現,宛如行進,刻畫出一幅美好的和諧畫面。此段落旋律輕盈、平穩,為我們描繪出從東方升起的一輪明月, 浮現在云層中的美麗畫卷。
第三段:“風回曲水”,此段在速度上,比第二段稍快,旋律線起伏增大,動感增強,仿佛我們的眼簾又呈現出星光閃閃,水流回旋的動人自然景象。
第四段:“花影層疊”,這段采用散板節奏,采用鋼琴的演奏技巧來模仿琵琶演奏時的華彩樂句,使整段曲子情緒起伏較大,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和前段所呈現的安靜畫面形成對比,像一陣晚風吹來,花影搖曳,美不勝收。
第五段:“水深云際”,此段是根據主題旋律創作而成。這一曲調,表現出的畫面使人不禁想起江中,千層浪隨波涌起,形成一幅波浪連綿起伏的美好景象。音樂采用八度的跳躍和在低音區回旋,加之顫音、泛音所奏出飄逸的音響,表達了水天一色的美景。
第六段:“漁歌唱晚”:樂曲描繪出漁民滿載而歸,悠然自得的畫境。此段較為形象,有特點,樂曲唱出了一段漁歌的旋律,接著采用了稍快且有力的模進手法,使樂曲多了活潑詼諧的情景,氣氛熱烈。
第七段:“洄瀾拍岸”,這段是全曲的高潮。從慢到快,從遠至近,形象的描繪出浪花飛濺,波浪拍打岸邊,群舟競歸的和諧景象。
第八段:“橈林遠瀨”,這段樂曲在開始處,左手琶音奏出船槳劃動的景象,右手裝飾音奏出水面上的波紋,描繪了一幅搖櫓聲和水流聲在江中相互夾雜,映襯出群舟在歸途中的快樂意境。
第九段:“矣欠乃歸舟”,作為全曲的高潮段落,整段旋律由慢漸快, 曲調結構緊湊有力。這段音樂的演奏情緒達到頂峰,描繪了群舟向岸邊劃去,歸途的愉悅情緒穿透了江的兩岸。主題出現在左手,氣勢浩大,右手的快速音符描繪出江水拍打岸邊礁石的歌聲。音樂在快速中漸漸恢復到安靜柔和的意境之中, 從而轉入“尾聲”。
第十段:“尾聲”,這段音樂好似輕舟漸漸遠去,意境深遠,耐人尋味。鋼琴演奏中的五連音和七連音的分解和弦,形象的表現處一輪明月在空中行走,此時,江面的夜空安靜而和諧,令人如癡如醉,流露出對祖國大好江山的無限熱愛。
琵琶演奏中, 常用“掃弦”奏法以表現強聲效果, 宏偉氣勢。作曲家黎英海運用了中國風味的的弦模式, 不同的級別上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功能, 構成了豐富的和聲色彩。這種看似和協又不和協,看似穩定又不穩定,不僅有西方的鋼琴音色又具有中國風格的變化和弦,配合太純太協和的“空五度和弦”一起使用,構成一種具有獨特創新的和聲手法運用。
在整首作品中所有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全部采用一個大二度或小七度附加音。 “完整的三和弦分解伴奏音型”在整首作品中未出現,作者回避使用“完整的三和弦分解伴奏音型”可能帶來的西方傳統和聲的味道, 用附回音來保持民族五聲調式和聲的民族音樂風格和韻味,這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這首曲子終止式是:一個DⅦ7, 是由兩個“空五度和弦”構成的自然導音和宮音上的“大大七和弦”, 色彩迥異, 極不協和, 極不穩定; 它一、二聲部的七音, 三音以平八五級進下行,三、四聲部的五音、根音以平行八度平行五度級進上行, 以反向琶音解決于后一個極為協和、極為穩定的空五度主和弦上。構成了具有創新性的五聲調式正格終止式, 簡潔而不失華麗。在此作品的和聲進行中,采用的絕大多數和弦和和聲手法,都不適用西方古典的和聲進行。但是作曲家在這首曲子中,將和聲的運用的極為巧妙,體現了中華民族音樂富有民族風味的和聲,它有別于西方的傳統和聲,這個作曲特點使它成為最具有中國風格韻味的鋼琴作品。
在中國的傳統樂曲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表現中國山水景象的,因此,此曲的創作的基礎是中國的山水文化景象。“山水文化”反映出各區域獨特的山水景觀,表達了人對物的心理感受。例如中國的《醉漁唱晚》《高山流水》《夕陽簫鼓》等其他作品都是對中國的山水風光進行描繪,一起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山水作為自然地一個方面,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情感。在國人的思想中,大自然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而西方人的觀念是:自然是被人類所統治和征服的。兩兩者截然不同。中國文明的特點是:人對自然的依賴遠遠大于對它的耕種,對它的順應遠遠大于對它的改造。這種特定的方式,便形成中國人與自然的獨特關系——人以自然為友,努力親近自然,保持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互相支撐、互相依存。這種形成是在自己的生命與自然山水的生命間尋求一種和諧的親密關系,這就是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重要思想觀點的來源,中國的傳統音樂則受到了這個思想的影響。
作曲家黎英海從音樂本身來改編這首曲子,總的考慮到中國的大好河山,美麗山水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河山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將原曲中比較憂傷的曲調做了處理,使之變為積極明亮的音樂情緒。這首曲子所具有的深厚民族韻味、清新淡雅的民族風格、以及美麗的田園意境加上整首曲子別出心裁的音響效果,表現了自然與人和諧唯一,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天人合一”體現的淋漓盡致,,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改編作品中的不朽佳作。
鋼琴——這個來自西方的“樂器之王”,在中國深厚的民族底蘊的影響下,創作出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它把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運用于其中,同時也體現了音樂當中的美學思想,通過美學對音樂的影響,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更進一步體現出作品中的意境美。
[1]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
[2]黎英海.繼承與求索——中國民族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謝紅.鋼琴曲《夕陽簫鼓》藝術手法探微[J].中國音樂, 2003, (4) :108 - 110.
[4]汪黎明, 王暉.淺談鋼琴曲《夕陽簫鼓》的詩意及演奏方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