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11級2班 江西南昌 330000)
紅歌傳唱在弘揚井岡山精神中的社會功用
王 飛 (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11級2班 江西南昌 330000)
我國紅歌是在共產主義運動中所形成的,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歌曲統稱。當下,紅歌傳唱更是構建了中國紅色資源蓬勃發展的新浪潮,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使其經久不衰,而紅歌的精神內涵也正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的動力。本文將從三個部分來對紅歌發展的現狀進行一番論述:一是對紅歌進行簡要的概述;二是通過歸納分析《中國紅歌會》的發展現象來闡述紅歌在當代社會建設中的獨特作用;三是概括紅歌在傳播中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看法,以促進紅歌價值的有效實現。
紅歌傳唱;井岡山精神;社會功用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人大代表、向全國各族人民的講話中,九次提到“中國夢”這一概念。從那天起,“弘揚中國精神”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更是提高我國國民素質、杜絕社會不良風氣形成的重要舉措。眾所周知,江西歷來都是學習和發揚中國精神的“天然學校”。從建立井岡革命根據地到土地革命,從八一起義到紅軍長征,這期間誕生了許多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其中最為特別、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中國精神”莫過于井岡山精神了。這些寶貴的精神品質不僅蘊藏在當地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中,還流傳在眾多“地方味兒”濃厚的藝術歌曲里,這類取材于戰爭生活的藝術歌曲又被稱為“紅色經典歌曲”,社會給予了它們一個歷史色彩十分濃重的名字——“紅歌”。
紅歌作為中國精神文化表現載體之一,正深深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F階段,學術界對“井岡山精神”或“紅歌創作”這兩方面的研究成果頗多,而以紅歌為分析視角,歸納研究當代社會建設的著作則相對較少。電視、電臺、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紅歌傳播的途徑早已取代了當年文藝宣傳隊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在近幾年,紅色影藝事業也隨著江西風景旅游業的發展而繁榮騰飛,紅歌憑借二度創作,在原有的精神文化基礎上,吸收和融合民風民俗和流行元素的特色,在社會上受到廣泛好評,生活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追紅”“捧紅”的熱潮。大批以井岡山精神為主題的影視歌曲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成為新時期“中國精神”宣傳的主流,其中最為耀眼的成果當屬江西衛視精心打造出的《中國紅歌會》這一電視欄目。
《中國紅歌會》是江西衛視2006年為了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首創推出的大型原創節目。拍攝伊始,江西衛視就著力于把悅耳動聽的紅歌與觀眾喜愛的選秀節目結合起來,并大膽地融入一些時代元素,從而使得《紅軍阿哥你慢慢走》《井岡山上太陽紅》《做軍鞋》等高雅的藝術歌曲紅遍了大江南北,更使得許許多多蘊含著井岡山精神的紅歌借此迎來了新一輪的春天。這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還推動了我國音樂藝術的進步。從2006年至今,《中國紅歌會》已經成功舉辦八屆,在這一平臺上,井岡山精神也隨著歌聲回響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即便《中國紅歌會》這一欄目現階段進行的如火如荼,但紅歌的主流發展依舊困難重重,還面臨著諸多困境。紅歌雖在二度創作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睞,卻在歌曲新作上缺少有力度、有代表性的成果,就很難做到脫穎而出。另外,紅歌歌手不像港臺歌手,在輿論宣傳上不占優勢,很容易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的流行歌曲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許多其他藝術歌曲的創作元素,所抒發的情感往往能與年輕人產生共鳴,新生代之所以對紅歌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對革命斗爭從未有過切身體會,況且,紅歌的創作素材較為單一,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紅歌的發展。就聽眾而言,紅歌單單依靠《中國紅歌會》這一平臺,還是沒有建立一個長久、穩定可靠的宣傳渠道,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流行歌曲可以針對聽眾的不同而變化創作的風格和內涵,而紅歌亙古不變的革命題材是其創作的根本,不容改變,因此紅歌也很難做到推陳出新。
對于紅歌文化還不夠普及這一現象,若想實現紅歌的當代價值,就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去改善紅歌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使紅歌及其精神內涵得到有效的發揚和傳承,從而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第一,可以考慮加強地區的文化建設,以井岡山風景區為中心,不斷的向外輻射紅色文化,提升文化綜合實力,還可以借助《中國紅歌會》,提高井岡山精神和紅歌文化在媒體中的影響力,并在一線、二線城市中建立紅歌文化傳媒,積極地推動紅歌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讓紅歌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主旋律,促進紅歌價值的實現,充分發揮紅歌的社會教育和引導作用,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唱響紅歌的良好氛圍。
第二,音樂歌曲的發展日新月異,紅歌有效傳播也需要注入更多的活力。樂曲如果缺乏創新,新生代就會對其旋律產生厭煩,不斷地創新紅歌的藝術表演形式,把紅歌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和新穎的時代元素相結合,才能演繹出符合當下社會大眾口味的藝術產品。未來,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網絡的傳播,紅歌的有效傳播還要依賴著更加有效的傳播的途徑,如果缺乏現代的科技支持,紅歌就會像我國很多地方戲一樣漸漸從我們的眼中消失,因此只有以創新的理念將紅歌運用到網絡之中,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積極促進紅歌價值的有效實現,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明的建設,要想實現“中國夢”,井岡山精神的領悟和運用無疑需要一個“熟悉”“真實”的途徑,紅歌之所以能夠獲得國內各大媒體的青睞,是社會建設的需要,亦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我們相信,只要做好紅歌傳唱工作,會有越來越多的聽眾迷上和喜愛紅歌文化,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領悟和運用井岡山精神,我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之中,可見紅歌傳唱的社會發展前景勢不可擋。
指導老師:李霜
[1]張東杰.唱響紅歌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
[2]趙季紅.紅歌文化的初步研究.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黎小龍.影視作品中紅歌的文化價值.電影文學.2012.
[4]羅俊芳.論中國紅歌熱的當代價值.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08.
[5]于麗芬.陳洪玲.論中國紅歌及蘊含的政治價值.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第6期.2011.
[6]陳敏.饒勇.中國紅歌會當代教育價值實現.南昌高專學報第6期.2011.
[7]何湃.從“中國紅歌會”看藝術經典的現代價值.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11.
王飛,江蘇連云港人,現就讀于江西財經大學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