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彥睿 (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淺析原創歌劇《釣魚城》的音樂特征和藝術表現
鄧彥睿 (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歌劇《釣魚城》是重慶市歌劇院在2011年11月創作的一部大型原創歌劇,此劇的編劇是馮柏銘、馮必烈父子,作曲徐占海、導演王曉鷹,這部歌劇的劇本取材于13世紀宋末元初發生在重慶合川釣魚城的故事,描寫了當時的釣魚城守將王立率領軍民抗擊強大的元蒙軍隊入侵的英勇場面,但在面對被宋軍擊斃的蒙哥曾下達的屠城令和南宋皇帝遺詔下令投降的情況下,王立經過思想斗爭最終選擇了從保全全城百姓的生命出發,爭取元朝皇帝忽必烈廢棄屠城之舉,使軍民體面歸順元朝的故事為背景。本文通過對歌劇《釣魚城》音樂特征的分析,探尋這部歌劇的音樂特征及藝術表現。
歌劇;釣魚城;音樂特征;藝術表現
歌劇《釣魚城》的劇情基本上是以歷史的真實事件為依據,已元朝忽必烈率領蒙古軍隊攻打南宋位于巴蜀之要塞的釣魚城的歷史事件為主線,圍繞攻城與守城之間發生的人物、事件的沖突和糾葛,通過人物之間的丑與善、愛與恨、悲與喜的情感糾結。反映的是一個在戰爭與和平的抉擇面前,人性的大愛與友善的主題。為了遵從實史,劇中用了大量筆墨敘述情節,所以宣敘調在該劇中的分量很重。我覺得這部歌劇的關鍵在于對宣敘調的處理上,這也是在中國歌劇創作中普遍存在的一個技術性難題。在結構布局上,如何處理和安排大段的宣敘調,既保留劇本提供宣敘調的分量,又要盡可能的使這些段落具有可聽性和流暢性,處理得當,會是該劇的獨特之處,反之可能會出現敘述冗長、音樂呆滯,必然會影響到歌劇音樂的抒情性和流暢性,影響到現場的演出效果。從歌劇傳入中國以來,宣敘調的寫法一直束縛和困擾著中國作曲家,很多作品以話劇加唱的形式來完成情節的敘事段落。如何把中國的戲曲的精粹,如道白和韻白運用于歌劇中的宣敘調寫作,既完成敘事的功能又不失中國語言的獨特韻律。
歌劇《釣魚城》的作曲體現了繼承民族傳統,學習西方作曲的理念,音樂的演唱、演奏、角色的感情糾葛、戲劇情節、布景、燈光的發展等歌劇的各種要素融為一體,應用了主題、動機呈示、貫穿發展、再現等技法來塑造主要人物和人物群體的形象如曾用于岳飛詞《滿江紅》的古曲主題來塑造王立形象中的忠君、守土、保民的核心情感和觀念。用一個原創的優美抒情的主題代表殘酷戰爭中愛民、悲憫的一種情懷。以地方的素材體現了民族和地域的特點。如在合唱中多次應用四川民歌的典型的聲調,著名的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太陽出來喜洋洋》的主題也被穿插在音樂中。蒙古士兵的合唱中我們聽到了蒙族民歌的典型調式和終止的模式。無論四川音樂風格和蒙族音調,還是二胡演奏的幽怨的旋律,都能喚起人們的鄉愁和對回歸和平生活的祈愿。應用從西方音樂借鑒的和聲、復調、配器的技術突破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某些中國歌劇的調性單一,和聲單薄、主要靠好聽、方整的歌唱旋律表現的局限性,體現了多聲音樂的連貫性和交響性。這種交響性在序曲中已經出現,而且貫穿歌劇的始終,已和聲、調性配器揮灑出的發展、變化,僅以音樂行為就已經體現出史詩性和戲劇性,產生了緊扣觀眾心弦,引人深層次體味,思考的效果。這種立體地表現手法極大增強了戲劇的表現力。
合唱在歌劇中,以其自身的特點得到了更廣泛、更豐富的應用發揮,在歌劇中,合唱作為一種集體式的聲樂演唱方式,對每一聲部的整齊、音色地互靠,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它是各聲部能否在合作中達到和諧的首要條件,也是群體的表現之下能否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在歌劇中,合唱的表現力則更多地體現在聲樂音響的發揮上,合唱中具有的多層次效果以及立體性效果,可以使合唱對戲劇所要表達的內容、形式得到更加鮮明、更有力度的體現。劇中的合唱和樂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合唱的聲音融合、整齊、有力,唱出了和聲立體效果,樂隊的層次、起伏合理。在指揮、導演的驅動和協調下演員獨唱、重唱、合唱和樂隊較好的配合,以一個整體的意志出現,演繹著劇情的發展。無論外請的演員和本團的主要演員都能做到表演得當、語言清晰,發聲能力含蓋三個聲區較好的勝任了有相當難度的唱段。過去寫歌劇就是獨唱一段好聽的曲子,合唱應該是很簡單的。這部劇中體現了合唱的音樂性,通過合唱感覺到人群,就是群體的訴求,從內心發出的訴求,在合唱的音樂里發展,越來越緊張,最后達到《釣魚城》呼喊的地步。《釣魚城》中體現了這種合唱的表現力,重唱的表現力,比如:表達戰爭中的思念故鄉,以及兒童的合唱等都是很感人的,越到后面越感人。
《釣魚城》里的“和平主題”都具有主題歌式的呈現,都與上述的民族歌劇的做法有著本質的聯系。因此,旋律美及其悅耳和上口的歌唱性和可聽性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觀眾所喜愛的和需要的。在中國民族歌劇的基礎上,進一步與西方歌劇形式在寫作技術發展和創造是我國歌劇創作技術追求用和聲和復調多聲部的交織的手法,用重唱、合唱、立體地音樂的表達,使音樂非常有張力,有色調的變化。作曲家突破了中國歌劇已有的一種傾向,就是好聽,每一段都好聽,但卻是平板的,是一串好聽的歌曲的連綴。但不是主題貫穿發展,缺乏交響性,缺乏音樂本身和聲進行的張力和色調的張力,缺乏戲劇性表達。而只是單旋律的,好聽的,一個一個音調連綴的辦法來表現,以往中國的歌劇很多創作都是這樣的。音樂和語言的結合有三個:一種是語言服從音樂,讓音樂去發展,符合音樂的利益,但是語言是最高音符上而已;第二種是語言與音樂并重;第三種是以語言為主,音調服從語言,這就變成了說唱藝術。這個是歌劇亮點。第一,作為一部歌劇的一號人物一般是男高音。當然按照這部劇男中音的表現來講這個劇感覺不一樣,完全能從另外一個角度成立。第二,不同尋常的方面,也是劇本可能基石打在那里,按照通常來講歌劇詠嘆調第一位,合唱時推動情緒的,附屬詠嘆調光彩推動的部分。但現在合唱大家都認為更精彩,要么是詠嘆調寫的不到位要么就是合唱寫得太好。那么這部戲是什么樣的歌劇呢?合唱第一,這又是創新的部分,如果以上兩點成立的話,這確實是創新。歌劇音樂的表現需要有一個大風格方面的統一,如代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風格特點,當然也有跨時代、跨地域的風格表現特點,音樂的表現也需要有對具體的不同的表現風格的統一,凡藝術都重在表現,音樂同樣重在表現。
近年來,舞臺上的中國民族歌劇在藝術上得到了較高的評價,顯出了中國民族歌劇在藝術方面的提高,較好的借鑒了西洋歌劇的藝術表現手法,突出的地表現在音樂創作上的發揮與應用上的提高,但任然保持中國的民族文化特色,從時代性看,中國歌劇是符合于時代的,它有著時代的積極意義和具體內容,無論是它表現什么題材,距離今日時間有多遠,都符合時代的需要,從藝術方面看,中國歌劇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藝術方式,都是要做到心中有觀眾,并爭取一定的藝術永恒性,從表現形式看,中國歌劇的表現形式是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為中國歌劇發展史的根本,為中國歌劇走向成熟的前提,從中國歌劇的根基看,它基本是穩的,從潛力看,它是有深度的,從創作看,它是廣闊的。
[1]劉慶蘇.《音樂戲劇藝術——歌劇》.敦煌文藝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韋明.《中國歌劇音樂劇散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鄧彥睿,講師,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音樂舞蹈系聲樂教師、主要從事聲樂表演藝術與音樂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