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青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024)
李安電影《喜宴》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吳素青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024)
電影《喜宴》是李安首次揚威國際影壇之作,其對中美文化差異的剖析,是影片的最大看點。本文以電影《喜宴》為切入點,試圖分析其表現出來的東西方兩種思想文化的差異和融合。我們要試著去理解對方,包括了解對方的文化、民族、信仰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要用心去與別人溝通,試著發現對方的本質,而不是通過一些外在的東西來作出判斷;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用包容的心來看待和解決問題。
東西方文化差異和融合;溝通;包容
被譽為華人之光的臺灣籍導演李安近年來享譽國際影壇,毫不夸張地說,他的作品為東西方文化的溝通架起了橋梁。從他的電影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更能從中看出兩種文化的交融。電影《喜宴》是李安首次揚威國際影壇之作,其對中美文化差異的剖析,是影片的最大看點。本文以電影《喜宴》為切入點,試圖分析其表現出來的東西方兩種思想文化的差異和融合。故事的主人公高偉同事業有成,卻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他在美國有一個同居的同性戀男友賽門。然而,他卻一直受到臺灣“不知情”的父母的不斷逼婚,迫于無奈,偉同接受了賽門的建議與租他房間的大陸女畫家顧威威協定假結婚。結果,這場原本的假戲卻鬧出了出人意料的結局。高父高母來到美國并堅持以傳統的方式舉辦婚宴。婚宴結束后,由于酒后亂性,偉同和威威發生關系,導致威威懷孕。知道真相的賽門非常生氣,并與偉同發生爭執。高父中風送醫,思前想后的偉同告訴了母親自己是同性戀的真相。四個人決定把真相隱瞞,卻不曾想到高父早已知道了一切,并認同了他們不同尋常的關系。最后,威威決定生下孩子,賽門也同意做孩子的干爹,整部電影以一種近乎團圓的方式圓滿落幕。
傳統的中國家庭倫理是基于整個家庭的,而美國的家庭倫理則是以個人為導向的,這也反映了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和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個人也必須得承擔家庭的責任甚至是榮譽。一個人的婚姻問題、生兒育女問題都不可能只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全家人共同面對的問題。在中國,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孝道則意味著尊敬老人,惟命是從,不論他們的意志正確與否。在《喜宴》里,當偉同的父親病重的時候,他依舊擔心自己的兒子還沒有擔負起延續家族香火的重大責任。目的是讓父母不再擔心并實現父母的愿望,遵循中國的孝道。與中國的情況不同,在西方國家,子女和父母之間很少會互相干涉,彼此也不會束縛。影片中大的賽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與家人分開一個人在紐約生活,父母對他也沒過多管束,生活基本與家庭分離;他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沒有太多的顧忌,不會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生活。
中國式結婚的目的就是傳宗接代,而不是基于兩情相悅。當高父看到威威的第一眼時,評價其能生能養,可見在中國人眼中傳宗接代的意義大于愛情。而據美國學者路易斯.哈里斯的統計:“83%的美國男女認為,愛情是決定結婚與否的第一要素。”在結婚形式上,中西方的差異也很大。在電影中,偉同與威威的婚禮采用公證結婚的方式,儀式簡化,讓父親很不高興。后來,在父親舊部下的安排下舉行了一場極為熱鬧的紅色傳統喜宴。這種中式婚禮最大的特色就是喜慶,廣大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儀式繁瑣,禮節眾多。而浪漫則是西式婚禮的最大特色,不管新人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會選擇在教堂舉行婚禮。新娘一般身穿白色婚紗,新郎則搭配黑色禮服,婚禮過程簡單而神圣,從頭到尾充滿著浪漫氛圍。
在影片中,我們能看到,當住在隔壁的一對夫妻看到賽門和一名男子關系親密時,他們也會露出詫異和尷尬的神情。這說明即使在標榜著人權自由的美國,同性戀群體也會或多或少地遭到周圍人們一些異樣的眼光。但是受個人主義觀念的影響,同性戀群體還是可以自由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不必擔心周圍的人干涉自己的選擇。他們可以像普通人一樣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然而,與西方較為寬容的態度相比,中國的同性戀群體面臨的處境則艱難許多。當高母聽到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有一天他會變正常,這些只是臨時性的問題,只不過是賽門導致的錯誤。在中國,絕大多數人無法用平常心看待同性戀群體,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病態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緩和很多,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流行。
在電影《喜宴》里,導演李安呈現給我們一個東西方文化交錯的電影世界。盡管存在文化差異,影片的最后,父母和兒子在文化觀念上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讓步,這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我們要試著去理解對方,包括了解對方的文化、民族、信仰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要用心去與別人溝通,試著發現對方的本質,而不是通過一些外在的東西來作出判斷;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用包容的心來看待和解決問題。無論我們來自哪個國家,或者是擁有怎樣的文化背景,我們必須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減少摩擦和誤解,才能像電影中的人物一樣擁有美好的結局。
[1]李晨.李安電影的東西文化觀——解析“父親三部曲”.
[2]朱永濤.美國價值觀 :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
[3]史波.李安與《喜宴》[J];世界博覽;1995年01期.
吳素青(1989.12-- ),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