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臨床醫學·
肺炎治療中血清降鈣素原監測的臨床意義分析
劉華
目的探討肺炎治療中血清降鈣素原監測對臨床治療的指導作用。方法以68例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之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機體的血清降鈣素原含量進行測定, 時間分別為治療前1天和治療后1周, 再根據患者的治療成效將其分為治療組(即好轉)和對照組(即無好轉), 再分別對比分析兩組治療前后機體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結果以上68例肺炎患者在接受1周的治療之后, 病情逐漸好轉的有45例, 而剩余的23例肺炎患者仍處于無好轉狀態, 對比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 可見患者隨著病情的逐漸好轉, 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也呈逐漸下降的狀態, 反之, 無好轉組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則呈逐漸遞增的狀態,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上治療肺炎患者的過程中, 可以將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作為評價治療成效的參考依據。
肺炎;血清降鈣素原;監測水平肺炎目前在我國的臨床發病率較高, 患者主要表現為免疫功能下降, 且反應遲緩, 但是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 使得在臨床診療過程中, 常常發生誤診等情況, 不利于患者的治療。經大量研究顯示, 血清降鈣素原作為人體的一類物質,其水平的高低能夠對患者的病情發展和預后情況起到很好的判定, 由此可見, 該類物質對肺炎疾病的診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下面本文將以68例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肺炎的發展和預后情況與血清降鈣素原水平之間的密切相關性, 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以68例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之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機體的血清降鈣素原含量進行測定, 患者的年齡在35~70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46.3±3.5)歲, 其中男性患者41例, 女性患者27例, 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即患者身體發熱38℃以上, 并且有肺部濕啰音, 伴隨著進展性或者是新發生的肺部浸潤病變, 臨床表現為咳痰、咳嗽、膿痰,胸痛或伴隨或不伴隨, WBC值在10×109/L以上。并且排除真菌感染、肝腎功能不全、結核以及惡性腫瘤患者。
1. 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 于接受治療的前1天對所有患者進行機體血清降鈣素水平的測定, 測定的方法是于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患者進行肘靜脈血的采集, 容量為3 ml,并將其置入添加劑試管中和進行離心處理, 對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測量借助雙抗夾心免疫發光法[1]。在接受治療1周之后, 再次進行血清降鈣素水平的測定, 同時對治療成效進行評估。
1. 3療效評估標準 病況好轉: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 胸痛、咳痰和咳嗽等臨床癥狀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并且炎性病灶消失。無好轉: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 各項情況均無改善的現象, 甚至成惡化的趨勢。
1. 4統計學方法 對調查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機體血清降鈣素用水平借助統計學軟件包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計量資料, 以t檢驗組間差異,以χ2檢驗計數資料, 當P<0.05的情況下, 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以上68例肺炎患者在接受一周的治療之后, 病情逐漸好轉的有45例, 而剩余的23例肺炎患者仍處于無好轉狀態,對比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 可見患者隨著病情的逐漸好轉, 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也呈逐漸下降的狀態, 反之, 無好轉組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則呈逐漸遞增的狀態,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均有顯著差異性, 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情況如下表1, 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分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降鈣素水平變化( x-±s)
血清降鈣素原是由人體的甲狀腺C細胞合成, 在正常人的機體中, 水平保持在0.05 ng/ml以下, 當機體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癌性發熱、病毒感染或者是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的情況下, 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一般不會發生改變亦或是改變不明顯。但是當機體發生敗血癥的時候, 就會導致血清降鈣素的水平快速上升, 達到1000 ng/ml以上[2]。因此,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常常將血清降鈣素原的測定水平作為判別疾病好轉與否, 或者是判別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非細菌感染和細菌感染以及局限性感染和全身性感染的重要依據。
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發展處于動態, 因此, 對疾病預后情況的判定以血清降鈣素原的初始水平測定值作為依據是無法實現的, 而是應該對患者的血清降鈣素水平進行動態監測。據臨床調查研究顯示, 對于肺炎患者而言, 當病情逐漸好轉的情況下, 也會促使炎癥因子和毒素減少, 進而也使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也隨之降低。在以上調查研究中,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降鈣素水平差異顯著, 并且治療組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要明顯的低于對照組, 而以上研究結果則與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相似處。學者陳社安等通過相關研究得出, 患者隨著感染程度的逐漸加劇, 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則越高, 由此可見, 患者的病況嚴重程度與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成正相關性。
在進行細菌感染監測的時候, 對生物標記物的選擇至關重要, 既能夠對感染的程度進行鑒別, 同時還能夠檢測到細菌感染, 基于以上要求, 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和試驗證明,血清降鈣素原的半衰期為24 h, 對病情的發展能夠有效的反應, 當患者的病況逐漸好轉的情況下, 其水平也會隨之下降,直至0. 5 mg/ml 以下。通過以上調查, 作者大膽推測, 0.5 g/L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可能是判別肺炎患者治療成效的重要指標[3]。當臨床上測得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較高的情況下, 則說明患者的組織器官遭受炎癥因子和細菌毒素的損傷較為嚴重, 繼續發展的情況下, 患者可能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感染性休克等情況, 嚴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治療肺炎患者的過程中, 必須對患者機體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進行密切的監測, 當患者的機體血清降鈣素原在幾天內呈持續性上升的情況下, 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
綜上所述, 在后期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針對肺炎患者應該加強對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的監測, 進而對患者的病情發展和預后情況作出及時準確地判斷, 進而對治療方案進行及時的調整, 避免患者病情的惡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治療期間, 不能只以血型降鈣素原的水平作為肺炎疾病預后和發展的情況, 其主要是因為患者為機化性肺炎或者是風濕性疾病的情況下, 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變化與肺炎患者具有相似處, 為了有效的避免臨床誤診和誤治現象的發生, 必須聯合其它臨床監測指標進行綜合判定, 有效的鑒別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 保證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促進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基于以上研究數量的有限性, 在后期的臨床治療和實驗中,仍需采集更多的樣本來論證該結論, 為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1] 曾雪峰, 陳鋒, 劉楠, 等.降鈣素在指導慢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感染治療中的價值.實用醫學雜志, 2010, 26(22): 4093-4095.
[2] Schuetz P, Amin DN, Greenwald JL. Role of procalcitonin inmanaging adult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Chest, 2012(141): 1063-1073.
[3] 陳社安, 李煒煊, 麥愛芬, 等.定量檢測降鈣素原在危重患者感染診斷及其預后判斷中的臨床價值.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 8(4): 416-417.
276100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