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格
分析臨床應用一線抗結核藥物引起的肝損害狀況
蔡冬格
目的為了進一步提高肺結核病患者治療需求的同時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的幾率, 分析和探討臨床常用的抗結核藥物的肝臟損害情況。方法將2011年1月~2013年1月來本中心門診就診的400例初治肺結核患者應用一線抗結核藥物作為科研對象, 治療方案為FDC2HRZE/4HR, 1個月后評價患者的肝功能損害情況及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HBsAg陽性患者其發生肝功能損害的比率顯著高于HBsAg陰性的患者, 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患者其肝損害發生的幾率顯著高于年輕患者, 體重低于50 kg的患者肝功能損害的發生幾率顯著高于體重>50 kg的患者。結論一線抗結核藥物均能造成肝損害, 并且HBsAg(+)、老年患者及體重低于50 kg患者更容易造成肝損害, 在用藥治療過程中需要警惕。
結核病;一線抗結核藥;肝功能損害;治療
根據我國最新疾控報告顯示, 我國結核病疫情有明顯加重的趨勢[1]。目前世界公認的治療方案為在整個的治療過程中進行多種抗結核藥物聯合應用。治療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在治療過程中也出現了明顯的藥物副反應,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藥物性肝損傷, 嚴重者可導致治療過程的中斷, 極大降低治療效果[2]。為了能夠更好的指導臨床的藥物治療,本門診對400例初治肺結核患者用藥治療過程中出現肝損害的肺結核患者病例進行歸納總結, 尋求導致肝損害的因子,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將2011年1月~2013年1月來本中心門診就診的400例明確診斷為初治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入組的患者有典型的臨床表現(體溫升高、乏力、咳嗽等), 無酗酒史, 無肝功能異常。入組患者的影像學檢查及痰培養均證實診斷明確。入組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75例, 女性患者125例;患者年齡35~73歲, 平均(45±4.3)歲, 其中60歲以上的174例, 60歲以下的226例;體重50 kg以上的257例, 50 kg以下的143例;HBsAg(+)78例, HBsAg(-)322例;入組患者均否認治療過程中應用其他可能造成肝損害的藥物。入組的患者在性別組成、患病時間等基本情況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 2治療方法 入組的患者抗結核化療方案主要應用短期治療方案為FDC2HRZE/4HR(R為利福平, Z為吡嗪酰胺, E為乙胺丁醇, H為異煙肼), 強化期治療:乙胺吡嗪利福異煙片II口服(30~37 kg, 2片/d, 38~54 kg, 3片/d, 55~71 kg, 4片/d, 71 kg以上, 5片/d), 共2個月, 涂陽患者2個月末復查痰檢未轉陰的, 繼續強化治療1個月。繼續期治療:>50 kg患者口服異福片(含利福平0.3 g/片, 異煙肼0.15 g)2片/d,≤50 kg患者口服異福膠囊(每粒含利福平0.15 g, 異煙肼0.1 g) 3粒/d, 共4個月, 治療過程中定期監測肝功能。入組患者糖尿病根據個體應用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
1. 3觀察指標 入組患者治療起始均詳細記錄其肝功能的各項指標情況, 并定期抽查患者肝功能, 對于患者谷丙轉氨酶升高超過2倍正常值上限及(或)總膽紅素超過正常值上限的, 且可排除其他藥物造成肝功能損傷, 則考慮由服用抗結核藥物造成肝功能損害。
1. 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 所有數據使用SPSS19.0軟件分析,當P<0.05時認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患者肝功能損害程度與年齡的關系 60歲以上老年患者其肝損害的發生幾率顯著高于60歲以下患者, 且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肝功能損害程度與年齡關系(n, %)
2. 2患者不同體重肝功能損傷情況比較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 體重低于50 kg的患者肝功能損害的發生幾率高于體重>50 kg的患者, 且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不同體重肝功能損害情況比較(n, %)
2. 3HBsAg表達與否和肝損害發生情況的聯系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 HBsAg(+)的患者其肝功能損傷發生幾率顯著高于HBsAg (-)患者, 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HBsAg表達與否和肝損害發生情況的聯系(n, %)
隨著我國結核患者人數的增加, 結核的治療越來越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目前一線常用的抗結核藥物主要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鏈霉素等[1]。抗結核藥物治療需要患者堅持連續、大劑量、足療程的用藥, 在取得治療效果的同時, 也帶來了藥物的副反應。目前臨床常見的抗結核藥物副反應主要是藥物性肝損害, 而且研究也顯示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均有顯著的肝損害, 臨床統計其造成肝臟損害的幾率約為12%左右, 部分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危及生命[3]。此次研究顯示, 抗結核藥物造成的肝損害, 60歲以上患者的發生幾率顯著高于60歲以下患者,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其主要原因考慮是由于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 其機體的各項功能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減弱, 而且老年患者體內水分明顯低于年輕患者, 因此其藥物的代謝能力和代謝時間顯著延長, 這樣明顯降低了藥物的清除率[4]。體重低于50 kg患者的肝損害發生率高于體重大于50 kg的患者, 低體重患者由于體質較差, 肝細胞的耐藥能力較低, 用藥劑量大, 從而增加了患者發生肝損害的幾率。因此建議對于低體重患者盡量選取對肝臟影響小的藥物, 而且其用藥劑量也應該適當的調整。預防上主要給予保肝藥物治療, 同時從飲食上增加肝臟的恢復。HBsAg(+)患者肝損害發生幾率顯著高于HBsAg (-), 這是由于乙肝病毒造成患者肝臟損害, 破壞了肝細胞, 影響肝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 在用藥過程中抗結核藥物進一步增加肝臟的損害, 因此HBsAg(+)患者用藥應謹慎, 必須定期復查肝功能, 防止病毒大量擴散加重肝臟損傷[5]。
總之, 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要時刻警惕患者病情惡化,在進行聯合用藥的初期就應給予保肝藥物治療, 定期復查肝功能有助于早期預防肝損害。
[1] 賈忠, 吳晶, 馬建軍, 等.一線抗結核藥物肝損害的研究現狀.中國防癆雜志, 2013, 35(6):468-471.
[2] 史學斌, 馮慧萍.抗結核藥致藥物性肝損害26例臨床分析.吉林醫學, 2012, 33(17):3660-3661.
[3] 李娜.抗結核藥物所致肝功能損害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35):152-153.
[4] 李雪峰.抗結核藥物致肝損害的臨床分析.河北醫學, 2011, 17(12):1700-1701.
[5] 褚春薇, 饒家秋, 王鳳洲, 等.抗結核藥所致的藥物性肝損傷的研究概況.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09, 31(3):68-70.
541900 廣西桂林陽朔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