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陽
伊利替康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及毒性反應探討
武陽
目的 探討伊利替康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及毒性反應。方法 84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 實施伊利替康聯合順鉑治療 , 分析其近期療效與不良反應。結果 經治療 ,患者總有效率 31.0%, 主要不良反應為粒細胞減少、惡心嘔吐、腹瀉、脫發。結論 伊利替康聯合順鉑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具有良好治療效果 , 耐受性高 , 臨床應用價值明顯。
伊利替康 ;順鉑 ;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 其發病率有不斷增加現象 , 惡性腫瘤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種主要原因。非小細胞肺癌 (NSCLC)患者在診斷時通常已經達到晚期 , 化療為其主要治療方法。本文選取84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伊利替康聯合順鉑治療 , 效果明顯 ,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0年 1月 ~2012年 3月 84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 均初治 , 均符合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理診斷標準。KPS>70分 , 肝腎功能、血象、心電圖均保持正常 , 未出現慢性腹瀉病史。預計生存期超過 3個月。其中男 52例 , 女 32例 ;年齡 49~75歲 , 平均年齡 (63.5±2.6)歲。其中鱗癌患者 54例 , 腺癌患者 24例 , 腺鱗癌患者 6例。臨床分期為Ⅲ b期 36例 , Ⅳ期為 48例。腫瘤主要累及位置:肺內原發灶、肺內轉移灶、縱隔淋巴結等。
1. 2 方 法 患 者 均 靜 脈 滴 注 伊 利 替 康 60 mg/m2, d1、d8、d15;并靜脈滴注順鉑 30 mg/m2, d2、d3、d4、d28為 1 周期 ,最低 2個周期。在實施化療前均應用恩丹西酮 8 mg, 如有必要需采取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 WHO實體瘤療效判定標準[1]:完全緩解 (CR):腫瘤均消失且至少保持 4周 ;部分緩解 (PR):腫瘤減少 >50%且至少保持 4周 ;無變化 (NC):腫瘤病灶減少≤ 50%, 或增大≤ 25%, 至少保持 4周 ;進展 (PD):腫瘤 增 加 >25% 或 形 成 新 病 灶。 總 有 效 率 =(CR+PR)/總 例 數×100%。患者毒性反應評價分為急性、亞急性不良反應 , 其毒性標準未 0度 (無反應 ), Ⅰ度 (輕度反應 ), Ⅱ度 (中度可耐受 ), Ⅲ度 (中度不可耐受 ), Ⅳ度 (有嚴重并發癥 )。
經治療后觀察患者近期療效 , 2 周期化療者 8 例 , 3 周期者 18 例 , 4 周期者 58 例 , 平均周期 (4.2±0.8)周期。治療后CR 者 0 例 , PR 者 26 例 , NC 者 54 例 , PD 者 4 例 , 總有效率為 31.0%。
臨床治療中 , 患者經常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有粒細胞減少、惡心嘔吐、腹瀉、脫發等。Ⅲ、Ⅳ度癥狀發生率粒細胞減少 7.1%、惡心嘔吐 2.4%、腹瀉 2.4%、脫發 8.3%。見表1。腹瀉通常出現治療后 5~18 d, 及時予以鹽酸洛哌丁胺片 4 mg,以后每 2 小時再口服 2 mg, 直到腹瀉癥狀停止 12 h, 停止應用在 48 h 內。并未出現嚴重毒性反應導致治療終止。
表1 84例患者經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n)
肺癌具有較高發病率與致死率 , 世界排名為首位 , Ⅲ b期、Ⅳ期 NSCLC 主要需進行化療 , 然后輔助放療治療。目前在臨床中化療屬于一線治療方案 , 主要為鉑類 , 聯合紫杉醇、長春瑞濱、吉西他濱等進行治療 , 有資料顯示 , 其治療后有效率達到 20%~30%, 1 年生存率為 33%, 平均生存時間達到(7.3~8.5)個月。伊立替康 (CPT-11)屬于一種拓撲異構酶Ⅰ抑制劑 , 經對 DNA 轉錄及復制產生干擾從而具有良好抗癌效果。
Negoro 等人在研究中對 602 例初治 NSCLC 患者分別予以紫杉醇 + 卡鉑 , 長春瑞濱 + 順鉑 , 吉西他濱 + 順鉑 , CPT-11+DDP 治療 , 治療后各個治療組患者有效率分別有 32.4%, 33.1%, 30.1%, 31.0%, 而 CPT-11+DDP 治療患者產生腹瀉幾率相比較其他組明顯上升 , 因此 CPT-11+DDP 為晚期 NSCLC較良好有效治療方案[2]。
伊立替康屬于一類可溶性半合成喜樹堿類衍生物 , 機體內被羧酸酯酶轉化成 7- 乙基 -10- 羥基喜樹堿 , 而后者可以與拓撲異構酶Ⅰ -DNA 復合物相結合 , 阻滯 DNA 鏈組裝 , 促使 DNA 鏈斷裂 , 因此可以有效阻滯 DNA 復制 , 具有明顯抗腫瘤效果。經臨床研究資料顯示 , 伊立替康對于宮頸癌、 結腸癌、非小細胞肺癌等具有較為理想治療效果 , 且伊立替康聯合順鉑存在明顯協同增效效果。對于Ⅰ期癌變患者臨床推薦應用劑量為伊立替康 60 mg/m2, d1、8d、15d, 聯合順鉑80 mg/m2;治療后對Ⅱ、Ⅲ期實施臨床隨訪顯示 , 有效率為25.0%~58.5%, 患者 1 年生存率為 33%~44%, 平均生存時間為44周左右。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屬于伊立替康應用后一種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 , 在出現合并感染時可予以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 ,如有必要可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 通常在化療間歇期恢復到正常范圍[3]。腹瀉屬于應用伊立替康治療后的一種非血液學不良反應癥狀 , 引發因素是伊立替康會導致在兩個高發期發生腹瀉癥狀。早期階段輸注后 24 h 內 , 伊立替康會對膽堿酯酶活性產生阻滯作用 , 引發膽堿神經興奮性 , 且會出現流淚、縮瞳、出汗、多涎、面紅等病癥 , 此類反應通常屬于一過性。遲發性腹瀉屬于較嚴重的一種不良反應 , 屬于伊立替康應用后除其他類型不良反應外所特有的 , 通常認為是因腸黏膜受損而使得離子轉運出現異常 , 且腸腔內大量分泌水及電解質所引發的。
[1]趙玉魁 . 3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聯合放化療的臨床體會 .中華全科醫學 , 2011,9(11):1752.
[2]熊勇 .多西他賽聯合順鉑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 2010,17(9):609.
[3]邴雪 .培美曲塞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 .山東醫藥 , 2013,53(21):62.
2014-04-23]
471000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腫瘤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