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娣
探究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李鳳娣
【接要】 目的 探究社區護理干預對于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年來收治的 50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完整資料為探究依據 ,患者均接受 1 年的針對性社區護理干預 ,對比護理干預前后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及疾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結果 護理干預后 , 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收縮壓、舒張壓及糖化血紅蛋白 (HbA1c)均較護理干預前有顯著改善 ;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及社會關系的適應能力均較護理干預前有顯著改善 , 生存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且患者疾病健康知識掌握良好 (P 均 <0.05)。結論 完善糖尿病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 , 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保健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 , 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 , 從整體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社區護理干預;老年糖尿病;生活質量
近年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態勢,與之相關的疾病死亡率也處于上升趨勢。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健康指導與治療 , 因而其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 , 生活質量難以提升。“小病進社區 , 大病進醫院 , 康復回社區”的方針在我國衛生體系實施后 , 社區醫院成為慢性病的預防與監控基地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糖尿病患者的最佳管理者。為了驗證社區護理干預對于改善糖尿病患者預后效果的價值 , 特選取于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護理干預的 50 例患者為探究對象 , 以期可為糖尿病患者社區護理干預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 2011年 5月 ~2012年 6月間接診的 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完整資料為探究依據 ,其中男 34例 , 女 16例 , 病程 4.5~12年 , 平均年齡 (51.2±12.6)歲 , 患者均為 2型糖尿病 ,均接受藥物治療;近 6個月內血糖水平 >7.8 mmol/L;患者均無明顯的活動受限 ,排除糖尿病妊娠患者及精神疾病類患者 , 患者均同意參與此次臨床探究 , 所有患者均接受為期 1年的社區護理干預。
1. 2 社區護理干預方法
1. 2. 1 心理干預 糖尿病為終身性疾病 , 疾病控制不善導致病情反復或加劇 , 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此條件下 , 患者極易產生消極情緒 , 對于自身疾病治療抱有自暴自棄的態度 , 故社區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溝通 , 定時進行隨訪 , 以便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 , 通過開導、安慰和解釋等方式緩解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緒。
1. 2. 2 血糖監測 制定血糖監測計劃 , 指導患者使用血糖儀 , 每天早餐后及晚餐前定時測量血糖 , 并將測量的血糖數據進行記錄 , 也可鼓勵患者每周定時來中心進行測量 , 每 3月測量 1次糖化血紅蛋白 , 每月測量血壓及體重 , 以便于動態掌握患者的血糖變化 , 及時排查風險因子。
1. 2. 3 運動及飲食指導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維持理想體重 , 進行適量的鍛煉活動 , 可有效預防 2型糖尿病的發生及進展。維持體重的常用方法為注意每天膳食總量的攝入 , 維持營養均衡 , 開展適度的體育鍛煉 , 每天堅持運動 30 min左右 , 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方式 , 如跳舞、體操、打太極、騎車、慢跑、散步、快走、園藝等[1]。有規律、適量的體育訓練可增加患者機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度 , 控制患者的血糖及血脂 ,有助于控制體重 , 增強免疫力及心肺功能。 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應避免進食高糖、高脂食物 , 降低食鹽攝入 , 戒煙戒酒 ,建議進食優蛋白質 , 如魚類、蛋類、牛奶、豆制品等 , 以魚與瘦肉最為理想 ;適量進食高纖食物 , 如糙米、燕麥等 , 水果食用量不宜過多。
1. 2 成立糖尿病健康宣教小屋[2]糖尿病小屋為本中心“糖尿病關懷”項目的一部分。該方法可將社區糖友聚集在一起 ,內部設計如同患者的家一樣 , 小屋內有醫生 , 有病友 , 有健康講座 , 有用藥指導 , 可播放糖尿病健教錄像片、有各種各樣的糖尿病健康知識競賽活動。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 糖尿病健康宣教小屋對于增強患者的疾病控制意識與能力具有顯著的效果。
1. 3 評價指標 護理干預前后每 3個月測定體重、血壓、糖化血紅蛋白1次;采用《糖尿病知識問卷》測試患者糖尿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總分 50);采用 WHOQOL-BREF對生存質量進行評定 , 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及社會關系的適應能力 , 每個項目總分 100, 得分越高 , 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2]。
1. 4 統計學方法 本次臨床探究所得數據均采用 SPSS16.0進行檢驗 , 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 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 ,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分析并比較護理前后患者的糖尿病各項生理指標改善情況 , 詳見表1。
由表1 可知 , 護理干預后 , 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收縮壓、舒張壓及 HbA1c 均較護理干預前有顯著改善 (P<0.05)。
表1 護理前后糖尿病各項生理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表1 護理前后糖尿病各項生理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注 :與護理干預前比較 ,aP<0.05
時間 體重 收縮壓 ( m m H g ) 舒張壓 ( m m H g ) H b A 1 c ( m m o l / L )護理干預前 2 7 . 2 ± 5 . 5 1 3 2 . 2 ± 1 3 . 4 6 9 . 3 ± 1 0 . 6 9 . 5 ± 1 . 8護理干預后 2 4 . 9 ± 5 . 3a 1 1 3 . 4 ± 4 6 . 5a 6 3 . 2 ± 2 5 . 3a 6 . 3 ± 2 . 7at 4 . 3 3 8 . 5 4 3 . 8 3 7 . 4 8 P < 0 . 0 5 < 0 . 0 5 < 0 . 0 5 < 0 . 0 5
2. 2 分析并比較護理前后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生存質量 , 詳見表2。
由表2 可知 , 護理干預后 , 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及社會關系的適應能力均較護理干預前有顯著改善(P<0.05), 生存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 且患者疾病健康知識掌握良好。
表2 護理前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生存質量對比

表2 護理前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生存質量對比
注 :與護理干預前比較 , P<0.05
時間 生理狀況 心理狀況 社會關系 環境適應 健康知識平均分護理干預前 4 6 . 8 2 ± 1 0 . 8 3 4 7 . 8 2 ± 1 1 . 6 2 4 8 . 7 4 ± 1 0 . 6 5 4 1 . 9 2 ± 1 1 . 6 5 3 5 . 1 6 ± 4 . 7 2護理干預后 5 2 . 9 3 ± 8 . 4 5a 5 1 . 6 2 ± 7 . 6 2a 5 1 . 2 9 ± 9 . 5 7a 5 1 . 9 7 ± 9 . 6 5a 4 1 . 5 8 ± 4 . 2 3at 3 . 2 5 8 2 . 2 3 5 6 . 4 7 6 4 . 1 2 9 3 . 4 5 7 P < 0 . 0 5 < 0 . 0 5 < 0 . 0 5 < 0 . 0 5 < 0 . 0 5
糖尿病治療的關鍵為血糖的控制及并發癥的預防 , 由于大醫院門診量經常處于飽和狀態 , 故對于非住院患者的治療往往難以實現面面俱到 , 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離患者最近 ,故社區醫院在引導糖尿病患者成為疾病自我管理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本次臨床探究證實 , 針對糖尿病患者開展針對性的社區護理干預措施可幫助患者控制最佳體重 , 使糖尿病收縮壓、舒張壓及 HbA1c 均控制于理想范圍內 ,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健康教育與慢病疾病的管理為社區醫院的首要職能 , 有助于實現針對不同患者來開展個性化教育的目的。由于患者年齡、文化程度、收入不同 ,其對健康教育接受度及需求度也具有較大的差距。這就需要社區醫院在開展疾病健康宣教的同時 , 更注重個體化差異。本中心社區護理干預通過定期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宣教及心理指導,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于自我血糖監測、運動、飲食、用藥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了顯著提升 , 樹立了對疾病的正確認知 , 經過為期 1 年的社區護理干預后 , 患者的總體生存質量有明顯提高 , 故作者認為 , 社區護理干預對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與控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作者在實踐中還發現 , 目前許多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還管著對于社區醫院仍存于一定的質疑 , 要想吸引更多的患者進入社區醫院 , 首先要確保社區醫生的業務技能 , 保證患者在社區醫院也能享受到正規的診療 , 對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 , 社區醫護人員應嚴格按照糖尿病的防治指南對患者進行隨訪。此外 , 國家也應給予社區醫院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3]。
[1]謝亮球 ,孫小葉 ,謝萍 .老年高血壓患者社區護理干預模式的構建及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 2011,18(09):45.
[2]章曉幸 ,葉向紅 ,盛華麗 ,等 .社區老年患者生活質量與專科護理干預效果研究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11,11(3):71-74.[3]韓煒 ,趙繼開 ,衣運玲 ,等 .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 .社區醫學雜志 , 2011,22(10):145-147.
2014-04-11]
528329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