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堅
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的現況
林華堅
目的 探討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的現況。方法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對某市在校生400名展開調查,共發放自行設計問卷400份,內容包括急救知識需求、培養方式需求等,分析現況,并制訂應對措施。結果學生迫切需要培訓占94.36%;培訓后急救知識知曉率為99.49%,明顯高于培養前(P<0.05);需醫務人員參于培訓的方式占76.92%,其他宣傳網絡、電視等形式培訓占23.08%。結論學生多需且愿意參加急救培訓,通過急救知識培訓,明顯提高了相關知識知曉率,對提高綜合素養、防范不良事件發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體會
急救的最根本目的是挽救生命,正確實施現場急救可為進一步的治療爭取寶貴的時間,因此急救知識的普及和掌握對于提高公眾突發事件的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現場急救是否及時、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大學生實行急救知識培訓是符合全民參與急救體系任務的需求,國務院轉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計劃(1998—2010)》中提到減災教育要將普及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面向社會提高公民減災知識水平。而急救知識培訓是我校健康教育的重要項目,我校有責任、有義務承擔健康教育工作,現有6名副高以上職稱的醫護人員,并具備教師資格證,完全有能力承擔該項任務,為我校的學生更好地普及急救知識保證了師資力量,每年還利用國際急救日,請120急救中心的醫師到校進行1~2次的大型宣講授課,深受學生的歡迎。
1.1 一般資料采取隨機抽樣法對400名在校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90份,回收率97.5%,其中男生188名,48.2%;女生202名,51.8%;年齡18~24歲,平均21歲。
1.2 方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包括急救知識培訓需求和愿意度、急救知識知曉率、培訓方式及授課教師要求。急救知識授課內容包括了解最基礎簡單的急救知識(心肺腦復蘇術);處理野外常見的意外情況(創傷、出血、溺水、高空墜落、燒燙傷等)。
對收回的390例調查問卷進行總結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收回390份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調查結果(n,%)
院前急救第一接觸者一般不是醫務人員而是民眾,如果采取黃金時間搶救,患者有可能會起死回生,為院內急救爭取到關鍵時間,所以急救知識的普及是當務之急,學校是重要的培訓場所,在中國WHO健康促進學校合作項目考核標準中要求學校“有急救政策和實施計劃,強調有計劃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急救培訓[2]。這也是要與國際接軌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調查結果看出,學生對急救知識的愿意和需求性顯示在校學生學習急救知識的積極性很高,但平時培訓機會少、時間短,表現出急救知識的缺乏性。應向西方國家學習,將健康教育內容列入正規課程,作為學校系統教育的一部分[3]。從授課要求看出,要求有專業性較強的教師授課,故師資力量上必須滿足需求;我校與120急救中心合作建立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基地,每年授課兩次以上,深受學生歡迎。
利用我校醫院的資源優勢,除了教務處安排授課時間外,平常可利用黑板報、發放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建議將急救健康教育列入選修課,課程結束后要進行考核,考試合格后發放證書。并鼓勵學生加入校紅十字學會,加入志愿者隊伍,有條件者可參加一些救援活動。急救知識培訓方式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牢記。理論課后,給予模擬實踐,進行分解示范,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教師進行分解、宣解、示范,直觀易懂,使知曉率大大提高。我校是一所師范院校,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從事教師行業,普及自身的急救知識起到放大的功效,對社會、家庭、對其以后指導和教育學生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值得重視。
大學生是急救知識宣傳的切入點,希望能將急救知識宣教作為一項必修技能在高校長期堅持不懈的進行[4]。根據我校調查分析,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的開展,有學校的重視、學生的積極性和衛生所醫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上社會醫療力量的支持,是完全可以得到普及的。
[1] 陳夢潔,張麗萍.大學生急救護理知識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30):187-187.
[2] 張維平,張允平.對高校急救健康促進模式的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7,20(2):151-156.
[3] 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 120-121.
[4] 何琨,魏金星.大學生急救知識現狀調查及培訓效果的體會[J].鄭州大學報(醫學版),2010,45(4):661-663.
R472.2
A
1673-5846(2014)05-0117-02
廣西玉林師范學院衛生所,廣西玉林 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