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貞
論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趨勢
——各國校長專業標準的啟示
●于天貞
在解讀美、英、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等國家中小學校長專業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對各國在不同時期的側重點以及異同點進行梳理,發現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存在著這樣的趨勢:由“行為典范”走向“共同發展”,由“成功”走向“成人”,由“硬性管制”走向“軟性著陸”。
行為典范;共同發展;成功;成人;硬性管制;軟性著陸
當今時代已步入“一日不學,便會落伍”的學習型社會,這對校長專業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促進校長專業發展,把握校長專業發展趨勢,使之能適應當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國際趨勢必觸及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是一個越來越值得關注的課題。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各國校長專業標準的共同特征、不同時期的側重點以及存在的不足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出校長專業發展趨勢,以期為校長專業發展指明方向。
校長自身的發展是校長教育領導能力的基礎,它呈現出由“行為典范”走向“發展自我”、由“發展自我”走向“專業領導”,由“專業領導”走向“引領他人發展”①的趨勢,并最終走向校長與他人的“共同發展”。

圖1 各國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側重點魚翅圖
(一)由“行為典范”走向“發展自我”
典范是指被認為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現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規,合乎規范的。中國有句古話是“上行下效”,即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么干。校長作為一校之首,是全校的最高領導,其行為應該中規中矩,應該是校內成員仿效的典范。美國于1996年制定的《學校領導標準》(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hip)把“校長個體行為規范”放到了主要標準綱目的位置,指出教育領導者要通過正直、公正的行為等來促使每位學生成功,學校領導者要確保做出表帥,考慮個人行政工作對他人的影響等。此時,校長扮演的角色是一所學校的“行為典范”,是校內成員學習、仿效的標準。
其次,校長能夠成為“行為典范”的前提是校長在該領域是佼佼者,這取決于校長“發展自我”的程度。英國于2004年頒布的《國家校長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teachers)把校長的“自我發展及與他人合作”作為一個關鍵領域,由此突出了校長“發展自我”的重要性。該標準指出校長要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發展設立個人目標并為達到目標而努力。時約7年,澳大利亞政府頒布的《全國中小學校長專業標準》(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Principals)在校長專業實踐領域的具體內容中也提到了“發展自我”,指出校長要不斷增強自身能力,重視自身持續的專業發展,保持健康和良好的狀態,以應對錯綜復雜的任務等。

圖2 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趨勢魚翅圖
(二)由“自我發展”走向“與人合作”
首先,學校的發展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即使再優秀的校長,也難以憑借一人之力完工,所以校長要尋求外力,與人合作,共同完成這項工程。其次,有效的校長不僅能管理好他們自己,而且能把與他人的關系處理得很好。這就要求校長要從“自我型校長”向“合作型校長”轉變,“與人合作”是實現這種轉變的媒介,也是重要的一步。英國和新西蘭兩國的校長專業標準皆突出校長“與人合作”的重要性,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英國和新西蘭兩國校長專業標準不約而同地強調“與人合作”對校長專業發展助力作用,同時也規定了校長在該方面要達到的品質、技能以及標準。英國的校長專業標準提出“自我發展及與他人合作”,要求校長要促進個體和團隊發展,有效團隊合作,能夠發展、授權和支撐個體和團隊,與校內外的人合作建立網絡關系,促進自己及學校里其他人的可持續專業發展等。新西蘭于2009年修訂后的《校長專業標準》(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principals)把“合作和伙伴(partnerships and networks)”作為標準構建的主要方面之一,對有效校長的行為進行了描述,主要包括協助董事會制定戰略決策,積極培養與社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積極培養校長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學校與政府機構之間以及教育專家之間的關系,定時與家長、學校社區就學生進步和其他相關事務進行溝通等。
(三)由“與人合作”走向“引領他人發展”
如若說“與人合作”是尋找助手的話,那么“引領他人發展”就是培養助手。其實,培養助手是尋找助手的一種高級模式,同樣,“引領他人發展”也是“與人合作”的一種高級模式。為什么培養助手是一種高級模式的“與人合作”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忠誠度”與“可持續性”兩個維度進行考慮。校長親自培養出來的助手能夠使其保持較高的忠誠度且長期不間斷地服從指揮與管理,這對促進學校的穩定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中澳兩國正是抓住這一點,及時地把“引領他人發展”的思想滲透到了校長專業標準里。
澳大利亞校長專業標準在實踐內容中提出“發展自我與他人”,要求校長管理教職工的績效,促進其持續有效的專業學習,定期反饋,使其達到高標準,培養其領導能力;信任、支持教職工,激發其創造力;在教職工中,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推進終身學習;在教學領導的改進環節中推進有效的教師干預、矯正行動及后續措施。“引領教師成長”是中國在2013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的基本內容之一,明確提出了校長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責任人,要求校長建立健全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關注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指導教師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制定專業發展計劃,尊重、信任、團結和賞識每一位教師,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
縱觀美、英、新、澳、中、日等國中小學校長專業標準在學生培養理念方面的相關內容,并結合圖1,可以發現,育人理念大致存在著這樣的趨勢:由“追求學生成功”走向“促進學生發展”、由“促進學生發展”走向“營造育人文化”、由“營造育人文化”走向“使人成之為人”。
(一)由“成功”走向“促進學生發展”
筆者認為追求學生成功的理念,主要包括兩點內容,一是學生學業的成功,二是學生事業的成功。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追求諸事領先,所以更加偏重學生事業的成功,比如1996版的《學校領導標準》以及2007年修訂版的《教育領導政策標準》(Educational Leadership Policy Standards)都遵循“反映學生學習的中心地位”為基本原則,面向每一位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成功。它認為有效的學校領導者是通過在由高校和學區等共同計劃和指導下的學校情景中,幫助學生實踐真正的、持續的、高標準的體驗,獲得畢業證書,來促使學生成功的教育人物。
相對而言,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則偏重學生的學業成就,較之新西蘭,澳大利亞則又相對偏重學生的卓越發展。新西蘭1998年版的校長專業標準強調的是校長如何實施有效的管理,尚未意識到有效管理的終極目的為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服務。而2009年版的新西蘭校長專業標準將“所有學生”(all students)放在了核心關懷的地位,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學業成就作為核心價值追求。同樣,澳大利亞的校長專業標準“關注學習理念及每一位學生”,一再強調“學習”居戰略規劃的核心地位,要求校長必須對“以學習為中心”的理念作出反應,提供安全有效的學習環境,強化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求學校預算與“學習”這一重點相協調。它的終極目標及“領導要求”與“專業實踐”的每一條具體要求,無不強調持續不斷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業成就,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卓越發展。
但是無論是學業成功,或是事業成功,強調的都是學生發展的外顯因素,忽視了學生內隱品質的培養,比如善良、愛心、感恩、寬容等。換而言之,即單純地“追求學生成功”的育人理念具有明顯缺陷。所以,育人理念的完善是必然的,由“追求學生成功”走向“促進學生發展”,是中日等國校長專業標準給予我們的一個暗示,也是育人理念完善的一個途徑和趨勢。
(二)由“促進學生發展”走向“營造育人文化”
學生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主體人格的完美發展和各種需要的合理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牽涉到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只有把教育與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終極價值緊密聯系起來,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把學校整體處于濃厚的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內,才能促進學生追求自我完善,獲得整體全面發展。當“全面發展”成為共識時,營造育人文化作為一種手段,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中日兩國的校長專業標準突出強調了營造育人文化的重要性,無形中印證了筆者關于由“促進學生發展”走向“營造育人文化”發展趨勢的論證。以下是中日兩國校長標準關于“營造育人文化”的相關內容。
2013年,中國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突出體現了“育人為本”和“以德為先”的基本理念,并對“營造育人文化”作為六大基本內容之一作了詳細闡述。主要包括,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將學校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精心營造人文氛圍,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精心設計和組織藝術節、科技節等校園文化活動,重視學校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為辦學治校的重要內容與途徑等。
日本2012年修訂版的校長專業標準基本內容的第二、三、七條,提到了文化育人,分別為“利用文化與體制的合作提高教育活動的質量”“利用文化與體制的合作提高教職工的能力發展”“對學校相關社會文化因素的理解”。主要包括,創造提高兒童學習欲望的學校環境,形成提高教職工能力的學校氛圍,了解與國內外社會、經濟、文化動向相關的學校教育的現狀,了解地方上的文化現狀等。
(三)由“育人文化”走向“成人”
“育人文化”不是一種育人理念,筆者將其定義為育人理念發展的過渡階段,由表象的“全面發展”到本質的人之為人的“成人”無法“一步登天”,需借助一定的工具,筆者稱“育人文化”為工具性的育人理念。只有當其充分發展,才能最終走向“全面發展”的根本——人的解放,使人脫掉枷鎖,成為真正的人。這即是“本真教育”。
“本真教育”就是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充分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學識培養、心智開導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其本質就是遠離教育功利的教育,回歸真實生活的教育,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就是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這是育人理念的終極目標,也是世界各國為之奮斗的目標。縱觀世界各國,受功利主義與經濟理性的影響,大部分國家遵循育人理念的逆回歸:從“育人”走向“育分”,即政策文本要求教育要以“育人為本”,但在實踐中依然遵循“育分”為本,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由此,達到“成人”的終極目標還需很長的路要走。
硬性管制,是以“規章制度為中心”,用制度約束管理員工;“軟性著陸”是相對硬性管理提出的,則以“人為中心”,利用價值觀念、團體意識、行為規范等文化因素對員工進行人格化管理。由“硬性管制”走向“軟性著陸”,是從科學管理理論走向行為科學理論的趨勢中析出的,縱觀世界各國的校長專業標準,管理手段由“硬性管制”走向“軟性著陸”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由“硬性管制”走向“注重責任”,由“注重責任”走向“倫理規范”,由“倫理規范”走向“育人文化”。
(一)由“硬性管制”走向“注重責任”
硬性管制注重的是條例、規章,管理中的邏輯關系與因素,所以也可稱為制度管理、條例管理或邏輯管理。硬性管制能夠保證組織的效率,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比如它缺乏人文關懷,把人簡單地看成接受管理指令的“機器”。因此校長不能單純地成為管理指令的發出者和規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應為自己的行為(包括決策、溝通等)負責,即要成為有人文關懷的校長必須先成為負責任的校長。
在各國的校長專業標準中,英國最先把“明確責任”列入了主要內容,指出校長是整個學校的負責人,要對學生、家長、辦學團體、以及地方教育當局負責,確保高質量的教育。為此,校長應在知識、專業素質和行動上達到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完成對政府的契約性職責,培育一種能使學校中每個人能與他人合作,分享知識,理解和祝賀成功并且能對結果負責的風氣,保證個體職員的明晰責任,理解、同意、服從嚴格的審查與評價,思考個人對學校的貢獻且考慮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回饋等。重視責任意識是邁出硬性管制模式的第一步。美國、澳大利亞、中國等也提到了校長在責任方面的規定,但是未作為主要內容列入國家標準。
(二)由“注重責任”走向“倫理規范”
“責任”這個關鍵詞屬于倫理范疇,責任型校長是走向倫理型校長的第一步。結合時代的發展,經濟理性對人們思想的侵蝕,使得很多人丟掉了恥感,人們的行為日益向倫理道德領域侵蝕。鑒于此,由初級的責任型校長轉型為倫理性校長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中日兩國的校長專業標準,特別強調了校長應由低端責任型校長走向倫理型校長。
日本校長專業標準的第六條以“個人倫理規范與領導”為主要內容,指出校長應具備學校最高責任人的職業倫理,尊重多樣性,自我反省與專業成長,遵從并服從法令等。這些規定把校長的職業倫理提升到很高的位置。
中國的校長專業標準始終遵循“以德為先”的理念,并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以德為先”的理念主要是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依法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熱愛教育事業和學校管理工作,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職業道德規范,立德樹人,為人師表,公正廉潔,關愛師生,尊重師生人格。這些都是倫理型校長應該遵循的規則,也是注重倫理規范的具體表現。
(三)由“倫理規范”走向“育人文化”
前面提到“營造育人文化”是育人理念由“全面發展”轉向“成人”的過渡階段,主要指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強調的是文化氛圍的創造。在此,“育人文化”則是作為柔性管理的一種手段出現,是校長由硬性管制向軟性著陸的鋪墊。組織文化的中心是以人為主體的人本文化,組織文化的管理方式以柔性管理為主;柔性管理,是“人和”為主要特征的和諧管理,由此可見,育人文化、以人為本和柔性管理是相通的,相輔相成的。
由新西蘭、日本、中國三國的校長專業標準可知,組織文化已經或將要成為組織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如新西蘭的中學校長專業標準把“學校文化建設——構建增強教與學的校園文化”作為首要內容。日本通過文化與體制的合作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教職工的能力,并要求校長了解與學校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中國則明確規定了“營造育人文化”的相關內容。由各國的實踐表明,由倫理型校長向文化型校長轉變已是一種趨勢。
通過各國中小學校長專業標準探討校長專業發展趨勢,了解和把握校長專業發展的規律,無疑會給我國和其他各國的校長隊伍素質的提升以及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帶來非常重要的啟示。本文所總結出的中小校長專業發展的三條趨勢,由“行為典范”走向“共同發展”,由“成功”走向“成人”,由“硬性管制”走向“軟性著陸”,旨在為校長專業發展實踐盡一點綿薄之力,為校長專業發展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注釋:
①注:引領他人發展主要指校長促進教職工的不斷提升。
[1]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hip.http:// www.ccsso.org,2007-5-14.
[2]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Educational Leadership Policy Standards:ISLLC 2008.http://www.ccsso.org, 2008-6-23.
[3]Teacher Training Agency,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teachers[M].London:TTA,1997.
[4]D fES.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teachers[M].Nottingham: D fES,2004.
[5]Princip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EB/OL].http://www.educationall eaders.govt.nz/Leadership-development/Professional-standards/.2010-12-08.
[6]School Principals Professional Standards[EB/OL].http://www. nzsta.org.nz/board-as-employers/principal/principals-appraisal/schoolprincipals-professional-standards/.
[7]AITSL.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Principals[S/OL]. http://www.aitsl.edu.au/verve/_resources/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Principals_July25.pdf.2011-07-25:6,2,9.
[8]日本教育經嚳學會.校長の專門職基準2009(一部修正版)一求めちねゐ校長像とその力量[S/OL].http://jasea.sakura.ne.jp/teigen/ 2012_senmonshokukijun_index.htm l.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E].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7148/201302/ xxgk_147899.htm l.2013-2-4.
[10]陳玉琨.卓越校長的追求:陳玉琨教育評論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1]孫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張斌)
于天貞/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