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遼寧師范大學 116081)
作為新興媒體,手機電視是一種“戶外+試聽”的媒體形式,他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距離化傳播,實現了網絡傳播的隨機性。手機電視傳播媒介短小、便攜的優勢打破了以往傳播媒體的格局,傳統媒體傳播是有距離的,將有價值的“行動”轉化為有效信息傳播內容,而網絡的出現使“行動無距離”化,實現實時傳播,手機電視傳播媒介的出現更是實現了零距離傳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手機電視的有效信息。
手機電視要擺脫其他新舊媒體,成為不可替代的傳播終端,除了要根據自身傳播終端的特質,發揮隨時隨地傳播的優勢,還要在內容上構建上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然而隨著泛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審美開始泛化。審美泛化指審美的社會化、日常化,一些原先被認為是美的集中體現的小說、詩歌、 散文、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經典的古典藝術門類,特別是以高雅藝術形態呈現出來的精英藝術已不再占據文化生活的中心,而正被新的泛審美藝術活動所代替1。這種社會審美泛化的到來,一方面是因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傳播,將信息傳播無縫化,改變了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吸收范圍,改變了藝術品的存在內涵,也改變了大眾的審美取向。另一方面也是受信息全球化的影響,信息與藝術間相互滲透,藝術與生活交叉傳播。德國哲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說“一個無所不及的審美化,將會導致真理解體,導致科學、啟蒙和理性的分崩離析”2。
“審美泛化”是對真理、知識和主體性的挑戰,同時也使純粹的藝術被融入生活中,為大眾接觸、接收、接收,換言之,這種泛化也加速了藝術“平民化”大眾傳播。這種審美泛化的社會環境,與手機電視的成長而言,無異于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大眾對藝術審美的泛化,藝術走向生活,更易于各文化層次的大眾接受,也更易于大眾接受新事物,這無疑為手機電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傳播環境。另一方面,在這種大眾審美生活化、文藝審美已不再嚴謹的趨向下,手機電視如何樹立其核心價值,把握好“泛”與“不泛”的度,找準雅與俗的臨界點,是其能否順利占據市場,在激烈的新興媒介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如我們所知,審美泛化實質是傳統審美價值觀與現代審美價值觀的對立,是主流價值觀與非主流價值觀的對立,如若手機電視制作過于符合傳統審美的內容,毋庸置疑的回落入“孤芳自賞”的境地,過于“接地氣”又會不可避免的落入“俗”的窠臼。在雅與俗之間選好立足點,制作雅俗共賞的內容,要做到這一點手機電視運營商就要著力于研究受眾與視頻的內在關系,并使用一切辦法,將其連接3。要創造和發揮手機電視與其他傳播媒介不同的核心價值,就要從內容上、在產品上、營銷手段上不斷吸引用戶,建立鏈接,擴大影響,利用各種手機的優勢,建立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傳播媒介的關系。
提高媒體表現力就要從理解消費者開始,勇于做“吃螃蟹的人”敢于嘗試,即便是不知道消費者何時何地需要何種信息,愿不愿意接受運營商所傳遞的信息,至少要清楚消費者不愿意接受什么。聆聽消費者的聲音,對消費者的反饋進行數據分析,實現從迎合客戶,研究客戶,向關心消費者如何獲得有效的、有價值的信息的轉變,讓消費者的選擇具有自主性的同時又能實現隨意性,這樣手機電視作為新媒體才具有存在價值,它的價值創新才有依據。
沒有創意的藝術是沒有生命的,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界更是毋庸置疑,由于手機電視是以網絡付費為依托,手機電視的節目內容不會是現有的網絡視頻或者電視節目的再次推送,沒有消費者會傻到為重復內容付費的地步,能讓消費者自動掏腰包,并形成習慣將掏腰包的行動執行下去,是靠手機電視內容為支撐的,設立手機專屬頻道,定制個性化節目,利用手機便攜性特點,制作短小精悍的高品質“微內容”,深入解析各層次觀眾的不同需求,對目標受眾不但有廣度的挖掘,更要有深度的拓展,對潛在消費群進行拉攏,才能成功地把手機電視的觀眾拉入一個媒介的世界,其決定、意向都由這媒介本身產生4,促使消費者形成固定的消費習慣。
與完全免費的日本手機電視和按包月收費的美、韓手機電視節目收費模式不同,中國手機電視還沒有形成體系化的收費模式。沒有固定的收費模式勢必會影響其完善的內容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中外的電視節目傳統不同,中國消費者還沒有習慣為電視付費觀看,對手機電視這個新興媒體更是知之甚少。除此以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也不同,甚至是現代消費與傳統消費也大為不同,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消費者的需求也日益個性化和多元化,與之相對應手機電視作為新媒體也具有其復雜性,手機電視是對網絡內容、電視內容、廣播內容、平面內容的集合,這種雜糅性直接導致了手機電視內容質量的良莠不齊,如何利用這種交融,根據觀眾需要制作出多樣的、能有效傳播的手機電視內容是目前手機電視仍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任何產品或服務都必然會經歷導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里,產品應該采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隨著4G網絡的推廣,手機電視消費者成長為龐大的用戶群,不再是簡單的群體,內容制造商與運營商無法對其進行簡單的人群類別歸類5,消費者消費行為、消費習慣、消費類別、消費群族的多變不亞于變色龍,當手機電視這種新興的、多元的媒體形式遇上消費者,原有的媒體應對策略都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手機電視如何提高自身的媒體表現力?首先應該利用自己互動性強、移動性強、便攜性特質,充分利用優勢,建立自身的領導地位。在快節奏的泛媒體時代,手機已然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手機不離手已成為生活習慣,大眾的這一習慣無疑為手機電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有利的環境下,如何避免電視節目同質化的問題,如何打破電視臺對節目的壟斷,如何應對免費網絡視頻的競爭,如何建立合理的消費標準,降低資費?要解決這些問題,手機電視運營商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同時加強節目集成和行業整合的能力,將手機作為新的電視內容的輸出媒介。
注釋:
1.徐振華. 審美泛化,經典式微——對當代藝術發展態勢的思索[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金惠敏. 媒介的后果 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M].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5.
3.土豆網CEO王微:中國視頻網站核心價值http://www.dvbcn.com/2011-12/16-83335.html[EB/OL],[2011-12-16].
4.金惠敏. 媒介的后果 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M],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5.
5.ctr市場研究. 2005-2006中國新興媒體發展與研究 藍皮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