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學院 635000)
當然美的音色是沒有絕對標準的。每個人的音色不盡相同,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與音質。有人喜歡像絲絨般柔潤豐滿的音色像莎賓娜-梅耶,也有些人喜歡明亮的有彈性的音色如Spring等等。但終歸來說,根據我個人的體會美的聲音都應具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很多人不知如何來尋找共鳴,我覺得運用吹奏低音來尋找共鳴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單簧管的低音共鳴現象最明顯,當你吹出來的低音你感覺整個管子的氣流都從你手邊“經過”,整個管子都是在震動的。每天都要用長音來練習,從低音區開始讓每個音都是震動的,要是“活”的。還可以在一些樂曲的慢板樂章體會每個音的是否“充分的”發音,例如低音吹奏弱音時是否弱而不虛,強音時是否強而有力而不是亮而尖。
我認為就是不能讓聲音發出來是散的,感覺那種聲音是沒有一個固定的點,把一個音分成很多份,向四面八方擴散。例如有些人發出來的音通常是“bia”;的一聲,而我要的聲音是“kong”一般通透的集中的聲音,集中就是要聲音發出來感覺是在一起的、是抱團的、是有“芯”“的。我們可以借助一些音響資料,平時多聽、多想、多去分辨單簧管多種不同音色。例如德奧式的音色是厚、重,聲音沉穩而有力。而法式音色偏亮,尖。而美式音色結合兩者有點聲音厚而不亮現在為大多數學者的模仿對象,不防可以多聽美式單簧管演奏者的演奏作品去找到適合自己,能展現自身特點的最佳音色。
在管樂器里很重要,如果你要想吹出來的聲音是放松的,首先你整個人必須是放松的,想象自己在琴房里演奏一樣。有些人在演奏時往往會給聽演奏的人留有一種他吹奏的很費事、很累、不經意間讓旁人都會為他捏了把汗。想象一下大師們在演奏很難的曲目時,總是那么輕松不費力氣,就像我們吹奏長音一樣簡單,仿佛他們每天總是有很多時間去練習一樣,而我們吹奏時要做到的就是讓別人感覺這個曲子很簡單我輕松的就能把它完成好。
舉一個例子,在我們吹奏時出來的聲音要感覺像是在草原上一樣那么的廣闊無邊,要求的聲音不是“狹窄的”,要做到既要傳的遠又要傳得清。聲音千萬不要像是一間有限的房子,就那么大個空間想多一點的余地都沒有了。
就管樂而言,音色的產生和控制取決于多種因素,樂器本身、哨片的選擇、笛頭的合適與否、口形、氣息等等。但是在這里我主要的目的是討論怎樣尋找出屬于你的聲音。
首先,就是多去聽你所喜歡的聲音,各個時期、各個風格的音樂作品,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音樂修養還能提高我們對音樂的鑒賞力。因為音色是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的聲音,每個人喜好的都不一定一樣,所以在演奏時,都或多或少地在追求自己理想中完美的音色,這時你就應該以你喜歡的這個“標本”為目標,力求表現的更加完美。舉個例子,在我剛開始聽大師們的作品我根本分別不出每個人的差別,到底這個曲子是誰演奏的,同是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奏又有怎樣不同的差別等等。但是當你聽久后細心的你就會發現他(她)就有如一對雙胞胎,大體看上去它們長得一模一樣,但是你和他們相處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它們的性格喜好是完全不一樣的。音樂也一樣,每個人對聲音和樂曲的處理都是不一樣的,當你聽得熟悉它了,每個人和聲音的特點就會在你面前“原形畢露”了。
其次,要求你頭腦必須是清晰的,要知道你喜歡的那個音色的什么地方,是柔是亮:要知道你的單簧管聲音里什么東西是可以保留的、什么是需要改進的:要知道你在每一個音與音的連接中應該如何去控制,每一次長音的練習中(尋找飽滿有力的聲音)里你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最后你要知道怎樣去保持你已經找到的、并屬于你自己的好聽的音色。例如你吹一個長音達不到你要求的效果,你就要從多方面去考慮,嘴形是太緊了還是太松了,口腔是否打開等等,盡你所能找出影響你的每一個小細節并加以改進。
再次,就是反復嘗試以幾個簡單的小練習去吹出你腦海中的“標準音”。當我們聽到了自己喜歡的聲音時,我們就試著自然而然的把它吹出來,“模仿”它,試吹并反復的去加以練習。這時你的耳朵起著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你聲音的調整師,讓你一點一點去調試每個音、嘴、身體、手指一切需要加以調整的地方。所以我們要信任自己的耳朵,不要著急,仔細分析音與音之間的不同。
最后,當你已經找到了你自己所喜歡的聲音的同時,必須要很清楚地記住自己身體的各部分的感覺:你的氣息、喉部的松弛度;至少對于臉部肌肉的感覺那應當是一種很放松、很舒服、很有把握的感覺.一般說來,只有身體在完全放松與自然的狀態下,才能把單簧管的能量與表現力釋放的最理想.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要恰到好處.在這一點上,可以請教有經驗的老師與優秀的樂手來幫助學習者來把握這個“平衡木”.然后,每一次的練習都要盡量回到這個理想的狀態里。
當你找到自己喜歡的音色后,你就成功一小半了,要想更上一層樓,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我認為長音的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要想把每一個音都要吹得飽滿而有彈力,那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你每次小心而又挑刺般的去聽你的音色,多加練習直至發出滿意而平穩的長音為止。當你把單個音解決好后,再在練習曲中或樂曲中找到你吹長音時的感覺與音質,這時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迷人的音色固然重要,但單簧管它那輝煌華麗的技巧也使他成為最迷人的樂器之一,運指技術是為演奏更完美的音樂服務的,如果沒有它的配合那只能成為一句空話。正確的手形是器樂演奏技巧發展的前提,就如蓋樓的地基一樣重要,地基打好了樓房才能住的安心、住得久。運指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演奏中的節奏是否準確、發音是否干凈等等。運指是否均勻流暢,就是證明你是否能勝任更為節奏復雜多變的快速演奏,是否具備完成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大部分初學者總會認為只要吹得快那就證明你吹得好,技術完備。我要說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我堅持認為剛開始一定要從慢練開始,對每個手指都要進行單獨訓練,做到心里想讓哪個手抬起或落下,他們都能輕松的做出準確快捷的動作。所以在練習中,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不經過腦子跟著感覺走、毫無要求和節奏下的“溜”的毛病。
要想得到靈活快捷的運指,那前提胳膊和手臂放松是最要緊的。
首先,左手大拇指在日常生活中不像其他手指是上下移動,大拇指時左右移動,所以它的靈活性也遠不比其他手指,所以更應注意它觸鍵時的正確姿勢,大拇指觸鍵時應于樂器成30度角左右,不要太小,角度過大,手指會顯得很僵硬。當左手大拇指又要按鍵又要按高音鍵時不要太橫向,要豎起來一點,觸鍵位置是靠近指甲左角的指尖部分,當音區轉換時指尖向上一探便可。右手大拇指主要用來托住樂器,用手指的第一關節處托住它,不要來回晃動移位,要適應承受整個管的重量。剛開始可能會不習慣手指會感到酸、托不住,這是不可逆著勁來,休息一會甩下手便可恢復。
其次,食指較其他手指靈活性是最好的,左手食指主要控制A鍵和升G鍵。在觸A鍵時,左手食指要用第一關節側面,靠指關節的向上轉動來帶動食指向上“滾”動觸鍵:在觸“升G”鍵時,要用靠近第二關節的位置,觸鍵關節保持不動,靠食指的三個關節來協調運動來完成,萬萬不可用手指來上下移動來觸鍵。
再次,雙手小指在手指中是最短的,而且力度也弱。所以它所按的鍵都是閉鍵只須用手指指尖輕觸完成即可,記住不要用力去打鍵,這樣做只會讓你的手指更加僵硬,而且指與鍵的接觸面積不要太大,特別注意觸鍵時,手掌要向里一點,虎口打開(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這樣就可以避免初學者常犯的小指按鍵易打直僵硬的毛病。記住無論是哪個手指抬起都不應是生硬的、機械的動作。
最后,要注意每個手指應平平的在音孔上準確的落下,落下后不要左右亂晃,整個手形要保持自然的彎曲,呈圓弧形。長音練習是我們管樂學生每天都必須做也是非常重要的練習,雖然練習它很枯燥無味,但是它不僅包含了對口型的運用還有對氣息的控制,也是練習音色和手指的重要奠基石,所以平時練習就應特別注意,要養成良好的練習習慣。
總之,音色上的變化在單簧管演奏藝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正確的手型和運指方法又是管樂演奏技術發展的重要保證。掌握以上二個知識點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作曲家趙曉生教授認為:“一位鋼琴演奏家掌握全部艱深的技巧所花時間為二萬五千至二萬六千小時?!边@為器樂演奏專業提供了時間上的參考,同時也道出了一位演奏家的艱辛所在。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的去進行反復練習,在具有艱深技巧的高難度作品的挑戰面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張文濤.單簧管演奏手指技巧難點的訓練[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69-P78.
[2]卿烈軍、劉長河.《單簧管藝術》[M].中國青年出版社.
[3]王振先.單簧管的運指及運指中值得注意的問題[J].《藝苑》音樂版〈季刊〉,1995年第4期:36-P39.
[4]萊斯利.希爾利《單簧管演奏風格》[M],中國青年出版社.
[5]席偉瀧.音樂表現手段在單簧管演奏中的重要性[J].交響,2000,19(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