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莉,宋曉麗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點的慢性疾病。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血壓與焦慮抑郁情緒之間存在密切關系[1],焦慮情緒是高血壓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造成血壓不穩及控制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筆者運用針刺的方法治療高血壓伴有焦慮狀態的患者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來源 所有病例均來自2012年4月—2013年12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血壓門診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合格患者以1∶1比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55例完成試驗,脫失5例,其中因為離開天津不能完成觀察1例,服用藥物后出現頭痛而接受其他療法4例;觀察組53例完成試驗,脫失7例,其中因自身、時間因素,不能堅持針刺治療3例,害怕疼痛不能堅持針刺治療4例。兩組患者高血壓均為二級。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高血壓分級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原發性高血壓診斷及分級標準參照中國衛生部頒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版)》。2)焦慮狀態的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ICD-10)關于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以及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關于焦慮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in forma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屬高血壓輕、中度者。2)符合焦慮狀態診斷標準。3)發病年齡:18~70 歲。4)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嚴重心、肝、腎疾患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2)繼發性高血壓者。3)原發性焦慮癥患者。4)藥物依賴、酗酒者。5)正在服用或在2周內服用抗焦慮藥物者。6)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2.1 對照組 口服非洛地平緩釋片(波依定),每次5 mg,1 次/日。
2.2 觀察組
2.2.1 針刺治療
1)取穴: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沖。
2)操作:選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針灸針,規格為¢0.25mm×40mm,即長 1.5 寸,直徑0.25 mm(32號)。患者平臥位,充分暴露頸部。人迎穴直刺1~1.5寸(同身寸),見針體隨動脈搏動而擺動,施用捻轉手法1 min,頻率120~160次/分;合谷直刺0.8~1寸,施用捻轉瀉法,以得氣為度;曲池、足三里直刺1寸,施用捻轉補法,即以任督二脈為正中線,機體左側順時針,右側逆時針,以得氣為度。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
2.2.2 口服藥物 同對照組。
治療60 d后統計結果。
3.1 血壓監測 采用無創型攜帶式動態血壓監測儀進行監測。
3.2 焦慮狀態 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焦慮自評量表(SAS)。
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的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1 血壓情況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壓情況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mmHg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壓情況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mmHg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觀察組 53 24 h收縮壓 145.66±14.74* 121.64±10.58#△53 24 h 舒張壓 094.22±07.60* 078.36±07.64#△血壓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5524 h 收縮壓 141.15±13.45 127.90±13.97#24 h 舒張壓 096.46±08.08 086.46±07.08#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血壓情況無統計學差異;經治療,兩組患者血壓均得到改善,觀察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5.2 焦慮狀態 見表3、表4。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AMA積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HAMA scor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分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AMA積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HAMA scor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3 19.80±6.77* 10.27±3.51#△對照組 55 18.27±4.53 14.36±4.05#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HAMA量表積分無統計學差異;經治療,兩組患者均得到改善,觀察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AS積分比較(x±s)Tab.4 Comparison of the SAS scor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x±s)分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SAS積分無統計學差異;經治療,兩組患者SAS積分均得到改善,觀察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高血壓與焦慮情緒之間存在相互關系,焦慮高血壓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壓患者亦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兩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使病情更加復雜[2-4]。中醫學也早就認識到了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常常是疾病發生的易感因素,也是治療的重要切入點[5]。目前使用降壓藥聯合抗焦慮藥物治療高血壓病合并焦慮狀態的方案已被認可,對療效及患者生活質量均有提高,但抗焦慮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近年來針刺在高血壓及焦慮癥的治療上面均取得了較大的突破[6-7]。而筆者在運用中醫藥技術治療原發病癥伴發心理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8-9]。伴有焦慮狀態針刺人迎穴為主治療高血壓病是石學敏院士重要的學術思想之一[10-12],人迎穴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是胃、膽二經交匯的地方,是頭、胸氣街連接之處,所以針刺人迎穴可以達到平沖降逆,氣血調和,血壓穩定的目的。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針刺合谷穴有行氣活血,瀉有余之陽氣的作用。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可清熱化濕、調和氣血,治療高血壓病取其調和氣血之功。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里有健脾益氣、扶正培元的功效,針刺足三里使脾胃得健,氣血得充,宗氣旺盛,而助心行血趨于正常。太沖穴為肝經原穴,有疏肝理氣、平和氣血之功,肝失疏泄是血壓升高的重要病理機制[13],所以肝氣疏、血脈和則氣血調、血壓定;又與合谷穴相配,被稱為“開四關”調理一身的氣機。故諸穴配合應用共同達到氣血調和,降低血壓之功效。國外研究證明,焦慮可以導致壓力反射敏感性下降,使血管緊張性增加,血管阻力加大,血壓升高[14]。人迎穴的解剖部位在頸動脈竇附近,頸動脈竇血管壁外膜下有豐富的感覺神經纖維,其分枝末端膨大,為壓力感受器之一。針刺人迎穴可以改善改善壓力反射敏感性下降,從而在降壓的同時緩解患者的抑郁狀態,本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1] 龍本棟,區麗明,陳 劍,等.原發性高血壓合并焦慮抑郁障礙現狀調查[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16(2):144-148.
[2] 張 帆,胡大一,楊進剛,等.高血壓合并焦慮、抑郁的發病率和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5,26(2):140-142.
[3] 胡 騰,蔣 奕,唐煥君.高血壓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流行病學調查和影響因素研究[J].西部醫學,2013,25(3):363-365.
[4] GafarovW,Gromova HA,Gagulin IV,et al.Arterial hypertension,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risk of development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J].Alaska Med,2007,49:117-119.
[5] 黃滿玉,郭艷幸,高書圖,等.《黃帝內經》中的體質學說及臨床價值[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2(4):72-73.
[6] 李 朕,符德玉.高血壓合并焦慮抑郁障礙的中醫認識及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0):1252-1253.
[7] 沈 莉,顏 紅,馮 輝.針藥結合治療廣泛性焦慮癥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3):3-4.
[8] 孔 莉,顏 紅.解郁合劑配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卒中后抑郁療效分析[J].天津中醫藥,2011,28(6):459-460.
[9] 孔 莉.針刺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3,30(12):726-728.
[10] 石學敏,申鵬飛.從針刺人迎穴降壓談針灸學的原始創新[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67-68.
[11] 申鵬飛.石學敏教授針刺治療高血壓病的臨證經驗淺析[J].天津中醫藥,2011,28(6):443-444.
[12] 申鵬飛,王 舒.針刺治療難治性高血壓135例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1,29(3):241-242.
[13] 徐強,張秋月,汪元元,等.“肝主疏泄”理論辨析[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1(2):70-71.
[14] VirtanenR,Jula A,Salminen JK,et al.Anxiety and hosti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baroref lex sensitivity and Increased beatto-bea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J].Psychosomatic Med,2003,65(5):75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