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經濟學院 鐘杏云 李婉玉
廣州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曾比深圳高出很多,但是隨著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廣州逐漸被深圳趕超。但是廣州經濟總量、地域面積都遠大于深圳,常住人口遠少于深圳,教育資源、科研資源也遠比深圳優越,可用于科技投資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財稅潛力比深圳大得多,廣州完全不應該被深圳超越。原因何在?將來如何發展?本文擬通過分析穗深差距,找出其原因,并提出初步對策。
研究顯示,在比較期的絕大多數年份里,廣州的高技術產業產值及其占GDP的比重不足深圳的一半,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二,且波幅很小。
高技術產業產值是衡量一地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程度的重要指標。從2000~2010年,廣州高技術產業產值與深圳的倍數依次為0.46、0.46、0.47、0.44、0.44、0.35、0.35、0.39、0.46、0.48、0.54、0.54、0.50??梢姡瑥V州的高技術產業產值遠不及深圳,只有深圳的一半左右。從其差距來看,廣州在短時間內還難于趕上深圳。兩者各年度倍數高度相似,只在0.35~0.54很窄的幅度內波動,其標準方差只有0.06。這說明,兩市高技術產業產值的增速很接近,多年的差距也很穩定。
高技術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可以幫助了解在考慮一地經濟總量的前提下科技成果轉化效果情況。從2000~2012年,廣州高技術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與深圳的倍數依次為0.42、0.46、0.46、0.42、0.34、0.33、0.38、0.43、0.43、0.41、0.51、0.46、0.42??梢?,在13年的比較期里有12年廣州指標不足深圳的一半,兩市存在巨大差距。這說明在考慮經濟總量的情況下,廣州的高技術產業產值還是遠遠低于深圳,并且在短期內難于趕上深圳。各年度的倍數非常平穩,只在0.33~0.51極窄的范圍內波動,其標準方差只有0.05。
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可以幫助了解在考慮一地工業總產值的前提下科技成果在第二產業的轉化效果情況。從2000~2012年,廣州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與深圳的倍數依次為0.46、0.50、0.58、0.64、0.66、0.53、0.53、0.57、0.59、0.57、0.66、0.69、0.65??梢?,廣州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遠低于深圳,只在相當于深圳的一半左右處徘徊。這說明在考慮工業總產值的前提下廣州的高技術產業產值也遠遠低于深圳的;同時,廣州科技成果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效果不如深圳。各年度的倍數相差不大,波動幅度很窄,為0.46~0.69,其標準方差也只有0.07,說明兩市該指標變動不大,在短期內廣州難于趕上深圳。
研究顯示,在比較期的絕大多數年份里,廣州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及其占GDP的比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相當于深圳的一到二成,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只相當于深圳的四到五成,且波幅很小。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可以反映當地高技術成果轉化被外國市場認可的情況。從2000~2012年,廣州高技術產品出口額與深圳的倍數依次為0.12、0.45、0.14、0.08、0.12、0.13、0.10、0.09、0.09、0.09、0.12、0.12、0.19。很明顯,廣州各年度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遠低于深圳,在絕大多數年份里只相當于深圳的一成左右。其標準方差比較低,只有0.10,說明廣州高技術產品出口額與深圳的差距長期變化不大,因此可看出廣州在短期內難于超過深圳。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其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一地高技術產品對當地產品出口所作出的單位貢獻。2000~2012年期間,廣州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與深圳的倍數依次為0.36、1.44、0.46、0.31、0.45、0.51、0.42、0.41、0.39、0.39、0.52、0.52、0.87??梢?,除2001年外,廣州的這一指標都小于深圳,而且在大部分的年度里都遠遠小于深圳。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可以衡量一地高技術產品出口在經濟總量中作出的貢獻程度。從2000~2012年,廣州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GDP的比重與深圳的倍數依次為0.11、0.41、0.13、0.09、0.12、0.13、0.10、0.09、0.09、0.08、0.11、0.11、0.18??梢姡瑥V州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GDP的比重遠低于深圳,在11個年度里都只有深圳的13%或以下。除2011年外,這一指標都比較穩定,在0.08~0.13的很窄范圍內波動,說明兩市的這一差距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可以衡量一地高技術產品出口對工業制成品作出的貢獻程度。從2000~2012年,廣州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與深圳的倍數依次為0.12、0.49、0.17、0.12、0.18、0.20、0.15、0.13、0.12、0.11、0.15、0.15、0.25。可以看出,廣州指標遠低于深圳,說明廣州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長期遠遠不如深圳,且在短期內非常難于追上深圳,因為差距太大。
廣州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差于深圳的原因,除了科技投入、創業文化等因素遠差于深圳外,還有其他許多重要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五方面。
研究顯示,廣州的“政府項目”得分與深圳的差距明顯,且覆蓋面廣;廣州總體得分為負面。在“政府項目”的6個分項中,廣州有5個分項明顯差于深圳,差異度在20.82~51.17之間。廣州6個分項的平均值低于中等程度的3,為2.85,深圳的則遠高于中等程度的3,為3.63;其差異度為28.76。“政府項目”對科技成果轉化有重大促進作用,但廣州在這方面明顯沒有得到受訪者的肯定評價,與深圳相比差距巨大。
研究顯示,廣州的“金融支持”與深圳存在明顯差距,且覆蓋面廣。廣州總體得分只有3.04,稍高于中等程度的3,盡管有3個分項得分明顯超過了中等程度的3,說明受訪者對廣州的“金融支持”沒有持明顯的肯定看法。“金融支持”有6個分項,廣州的全部分項都明顯差于深圳。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上市融資和民間融資。深圳的總體得分明顯超過了中等程度的3,為3.85,差異度達到了27.53,差異相當明顯?!敖鹑谥С帧睂萍汲晒D化同樣有重大促進作用,但廣州在這方面與深圳相比差距明顯。
研究顯示,廣州的“商務環境”與深圳存在明顯差距,且覆蓋面廣。廣州總體得分為3.17,明顯高于中等程度的3,但是還有另外2個分項沒有得到明確的肯定評價?!吧虅窄h境”有5個分項,廣州的全部分項都差于或明顯差于深圳。深圳的總體得分明顯超過了中等程度的3,為3.72,差異度達到了16.97,差異相當明顯?!吧虅窄h境”對科技成果轉化同樣有較大幫助作用,但廣州在這方面與深圳相比差距明顯。
研究顯示,廣州的“市場開放程度”與深圳存在明顯差距,且覆蓋面相對較廣。廣州總體得分為3.14,高于中等程度的3,說明受訪者對廣州“市場開放程度”的總體評價正面。但與深圳相比廣州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笆袌鲩_放程度”有6個分項,廣州有5個分項差于深圳,其中4個分項明顯差于深圳。深圳的總體得分明顯高于廣州,為3.50,差異度達到了13.94,差異相當明顯。“市場開放程度”對科技成果轉化同樣有較大幫助作用,但廣州在這方面與深圳相比差距明顯。
研究顯示,廣州的“政府政策”與深圳存在明顯差距,且覆蓋面廣。廣州總體得分為3.59,明顯高于中等程度的3,說明廣州的“政府政策”總體上得到了明確的肯定評價。但與深圳相比廣州差距還是比較明顯,而且覆蓋面也比較廣?!罢摺庇?個分項,廣州有6個分項差于深圳,其中5個分項明顯差于深圳。深圳的總體得分明顯超過了廣州,為3.94,差異度達到了10.08,差異相當明顯?!罢摺睂萍汲晒D化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廣州在這方面與深圳相比差距明顯。
雖然廣州在GEM調查項目中的“研究開發轉移”方面比深圳有優勢,但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指標還遠差于深圳。這說明廣州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還是存在明顯問題,仍然要下大力氣加快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與速度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支持,同時科技成果轉化具有極大的正外部性,為整個社會帶來極大好處,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在加快科技投入增速的同時要重視投入結構的不斷優化,從投入結構優化中要效益,在某一時期科技投入適當向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傾斜是合理的,這樣可以快速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解決轉化梗阻問題。
科技型大企業具有極大的示范、輻射、帶動等效應,再加以適當的政策引導,其領軍作用能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極大貢獻。廣州要精心培育科技型大企業,建立平臺,創造條件,促進同類型企業,包括創新型企業合并或聯合,引導其加強創新管理,逐漸走向創新發展道路。要更加重視引進創新型大企業,優化政府公共服務,以優質服務為主要吸引力吸引更多創新型大企業及其同類企業集聚。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人們,企業結構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對產出的極大化具有極大幫助。在培育和引進創新型大企業的同時也要重視發展同類創新型中小企業,并促使它們進行有效的合作或聯合,實現既有合理分工又有適度競爭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融合發展。
建立并完善本地科技成果交易市場與全國、全世界科技成果交易市場的聯系網絡,以本地協會、商會為基礎完善本地入市組團規則,以團隊優勢加強市場信息的對稱性,擴大本地技術的影響力,確保技術交易的高成效。全額補貼組團的科技型企業參加技術交易市場的直接費用,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加各類技術交易市場。
不斷提高科技園和企業孵化器給創新創業型企業提供支持的有效性;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其服務于各種創新創業型企業的勝任能力和服務的有效性;加強對創新創業型企業的研究,及時了解它們的需要,根據它們的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和支持,并確保這些幫助和支持是有效的。
加大對創新創業型企業上市融資的支持力度,深化上市前的輔導工作,并促進其與上市公司的聯合協作;繼續完善風險投資市場,加快發展民間資本融資市場,為創新創業型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創造更多機會,為它們提供更多政府補貼。
定期調研創新創業型企業的分包商、供應商和中介咨詢市場,通過政策引導打通各種市場阻隔,提高其與相關市場融合發展的有效性。提供適當的政府補貼,確保創新創業型企業可以負擔得起分包商、供應商和咨詢機構的費用,確保它們容易得到好的、專業的法律和會計服務。
以創新創業型企業為對象建立和完善市場公平競爭觀察和定期評估機制,確保創新創業型企業進入市場不受原有企業的不公平阻撓,確保創新創業型企業能夠很容易進入新市場,確保創新創業型企業負擔得起市場進入成本。
政府制定政策時優先考慮對創新創業型企業的扶持,在政府公開采購等政府政策中設立優惠特區,確定一定的優惠條件,劃定一定的優先比例,保持對創新創業型企業一直優惠,并使其更容易獲得政府所需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