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王志海 蘭肖雄
近年來,國內會展業快速發展,規模不斷壯大,有力促進了經濟持續增長、產業不斷優化,成為諸多城市逐步邁向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首先,會展國際化建設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助推器”,在拉動消費、助推產業、增加就業、擴大開放、營銷城市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2013年,全市會展業直接收入為60億元,拉動消費超過510億元,會展業對經濟增長的綜合拉動系數達到1:8.5。成都會展業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6%,但距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會展城市有明顯差距,會展對經濟增長的助推作用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其次,會展國際化是產業優化升級的“催化劑”,能有效促進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一方面,作為時效性強、能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的展示交流平臺,展會通過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促進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會展業能有效促進通訊、物流、金融、咨詢、餐飲、旅游等服務業“全產業鏈發展”,構建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經濟體系。再者,會展業能“倒逼”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有效吸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空間上形成功能綜合、輻射力強的城市新極核,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最后,會展國際化是推進城市國際化的“加速器”,是加速城市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抓手。會展業有助于城市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推動產業、知識、資金等要素在國際平臺上開展合作,促進城市成為全球城市網絡體系的重要節點。據統計,大多數世界城市都是國際知名的會展城市。2013年,成都市通過成功舉辦財富論壇和華商大會,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實現大幅躍升。積極推進會展國際化建設,將有效增強城市外驅動力,加快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步伐。
相對于國際會展名城與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會展城市,成都市會展國際化尚存在以下主要差距。
國際會展名城會展中心室內展館使用面積一般都超過20萬平方米,會議中心最大無柱式會議廳一般都超過5000平方米,會展中心場館與周邊路網連接緊密,餐飲、酒店、娛樂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善。
從展館設施看,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的室內展覽面積僅11萬平方米,場館規模與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國際會展名城及上海、廣州等國內會展名城有較大差距。同時,由于缺乏頂層設計,會展中心在規劃時沒有預留擴建空間,展館無法拓展,致使成都市難以承接更大規模、更高檔次的展覽。從會議設施看,成都市最大無柱式會議廳僅2780平方米,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會議廳僅2個;而新加坡金沙會議中心最大會議廳面積1.2萬平方米,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最大會議廳6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以上會議廳達20個。會議設施不足已成為申辦承接2000人以上重大國際會議的主要瓶頸。從配套環境看,國際會展名城會展中心與軌道交通無縫接駁,在會展場館設立大型換乘站,而成都世紀城地鐵站與中心場館接駁不便,周邊配套的停車設施嚴重缺乏,酒店賓館房間供給不足且結構不合理;公安執勤、消防、安保費用等行政收費及辦展成本偏高制約了成都會展業進一步發展。
國際會展名城一般都擁有數十個具有國際品牌的自辦展,具備15個以上UFI(全球展覽業協會)認證的展會和20個以上ICCA(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認證的國際會議。國際展會數量比例超過30%;境外參展商的參展面積比例超過30%,境外觀眾比例超過10%;平均單個展會展覽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
從品牌項目看,成都市目前沒有UFI認證的國際展會,遠低于上海、北京等國內一線會展城市;ICCA認證的國際會議僅10個,而香港、北京、上海都超過80個。從國際化參與程度看,成都市國際展會數量比重僅為13%,而香港、上海、北京已分別達到47%、36%和24%;會展境外觀眾比例僅不足4%,而法蘭克福、新加坡、香港均超過20%,上海已接近10%。從展會規模和類型看,成都流動性展會較多,專業化程度不高,固定會展項目數量占比尚不足60%;中小型展會居多,平均單個展會展覽面積不足2萬平方米,展覽面積達10萬平米以上的大型展會僅有春季糖酒會等4個,而上海、深圳均已超過10個;從展會影響力看,除西博會、汽車展等展會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外,成都市多數展會輻射能力仍十分有限,海外參展商參與度普遍較低。
國際會展名城均有強大的市場主體主導、成熟的行業協會支撐。從會展企業看,成都市會展行業缺乏大企業、大集團,年收入過億元的僅有會展旅游集團展覽總公司1家,企業競爭力不強。目前尚無外資會展企業落戶成都,而上海、北京超過10家,廣州超過5家。從行業協會看,成都市會展行業協會作用發揮不充分,行業影響較小,與上海會展業協會在協會建設、資質評定、人才培訓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從政策體系看,國內一線會展城市已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會展政策體系,而成都市對組展商、參展商、服務商的政策支持不完善,人才培育與認證、監管和投訴處理、展覽會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存在政策缺失。
根據成都市會展業發展現狀及對標國際化標準存在的主要差距,充分考慮區位交通、產業基礎、旅游資源、文化特質等優勢條件及在中西部地區的戰略地位,成都市應堅持以品牌國際化為核心,以場館設施、市場主體和服務環境國際化為支撐,內培與外引并重、本土化與國際化融合、分階段且有步驟地推進,加快構建展覽業和會議業為主導、節慶活動為特色的會展體系,全面提升會展國際化水平。當前,需大力實施會展業“場館擴容升級”、“品牌體系建設”、“市場主體培育”、“服務環境優化”四大工程。
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會展場館新體系。一是科學規劃建設西部博覽城。將博覽城規劃納入天府新區核心區總體規劃,確保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交通能力方面,博覽城要與機場實現便捷交通,與軌道無縫接駁,地鐵站點應充分考慮未來容量,對路網交通承載壓力進行科學評估。建設規模方面,博覽城場館室內展覽面積、會議中心面積分別不應低于20萬平方米和5萬平方米。功能分區和配套設施方面,應在場館周邊500米范圍內配套建設與其規模相匹配的酒店賓館、餐飲、辦公、購物、停車場等設施,實現展覽中心、會議中心和配套設施的融合發展。另外,博覽城建設應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空間,為后續擴建預留充足用地。二是加快立項建設成都國際會議中心。在主城區范圍或天府新區規劃建設成都國際會議中心,加快啟動項目可行性研究,適時推動項目立項,建成后可彌補難以承接2000人以上重大會議這一結構性短板。
以“培育一批、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會展項目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品牌展會,不斷鞏固與提升成都會展業在中西部地區的領先地位。一是培育升級一批發展基礎較好的固定展會。對成都市現有展會項目進行甄別,選擇基礎較好、具備較高知名度且發展潛力較大的固定展會,進行重點培育并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如將西博會、成都汽車展等培育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展會;促進糖酒會、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固定展會不斷提檔升級。二是壯大一批與產業發展方向相契合的知名展會。依托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制造業等優勢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培育一批節能環保、航天設備、生物醫藥等專業型展會,實現會展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加快優化調整。三是引進一批已具備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展會。重點引進慕尼黑國際電子博覽會、法蘭克福國際汽配展、科隆國際家具展、德國國際醫藥貿易博覽會等電子信息、汽車、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全球知名展會定點成都。
加快形成強有力的龍頭企業帶動、職能分工明確的中小企業配套的運營體系,為會展業保持永續競爭力提供堅實保障。一是做強做優會展龍頭企業。重點支持成都新東方展覽公司、會展旅游集團展覽總公司等本地會展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形式推進企業改進運營模式,拓展業務范圍,優化業務結構,加快引進人才,培育支撐項目,實現領先發展、帶動發展。二是做專做活中小會展企業。重點扶持一批中小會展企業,在展覽組織、會展服務各環節培育一批專業性強的會展企業和服務商,提高專業化水平和競爭能力。三是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會展機構。以已在蓉定點舉辦展會的國內外組展公司為重點,支持在蓉設立分公司,優化會展企業結構,引入先進理念、管理、技術和標準,提升成都會展國際化水平。
著力為會展國際化建設創造優質的政務服務環境。一是健全會展項目申辦機制。抓住財富論壇和華商大會成功舉辦的后續效應,與宣傳、外事、投促、商務、科技、經信、金融、物流等部門形成合力,共同申辦具有國際影響的展覽和會議來蓉舉辦,不斷提升成都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二是優化展會政務服務。進一步完善以“一站式、專業化、人性化服務”為內涵的成都會展服務模式,優化展會服務環境,提高展會在蓉舉辦的便利性。繼續保持成都市會展專項資金在全國中心城市中的規模優勢,增強會展申辦和培育展會的支持力度。三是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將重大會展納入外宣工作重點,加大成都會展環境的對外營銷。將會展業作為成都市建設服務業核心城市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政策支持上給予重點扶持。加強部門聯合執法,強化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構建行業誠信體系,營造出公平公正、規范有序的外部發展環境,保障會展業健康快速發展。
會展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對拉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大的乘數效應,其國際化建設能有效加速城市國際化進程。雖然成都市會展業在中西部地區具備明顯領先優勢,但對標國際國內會展名城仍有不小差距。通過加快場館擴容升級、提升品牌體系、培育市場主體、優化服務環境,能為成都市推進會展國際化奠定良好基礎,為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會展名城創造發展新優勢。
[1] 張婧.香港會展業的成功之道及借鑒思路[J].價值工程,2006(09).
[2] 胡平,楊杰.會展業經濟拉動效應的實證研究 ——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為例[J].旅游學刊,2006(11).
[3] 朱海森.海外會展業空間布局的研究及啟示——以德國、香港為例[J].人文地理,2004(05).
[4] 范瑩.中國會展業之透視與反思[J].中國商貿,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