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榮鋒
摘 要:魔芋作為特種經濟作物,在目前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安康市作為重要的魔芋產地,率先走在了魔芋產業化發展的前列。試圖通過文獻查閱和實地調查,研究安康市魔芋產業化發展現狀,發掘制約這一產業發展的問題,并試著為之提供解決方法。
關鍵詞:安康魔芋生產;魔芋產業化;魔芋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059-02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農業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一般糧食作物的生產出現了明顯的供大于求的局面,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質的轉變。如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生產向效益型、效率型轉變,是農業進行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魔芋作為一種特種經濟作物,具有產量高、質量好、用途廣、效益好、無污染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工等諸多領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安康市獨特的土壤與氣候條件非常適宜魔芋生長,其種植和食用魔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目前,安康市已成為全國四大魔芋主產區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魔芋交易集散地。雖然近幾年來安康市已把魔芋作為重要經濟作物大力種植推廣,并初步形成了集種植、加工、貿易于一體的格局,魔芋產業已逐步成為安康全市農業增效、企業增利、財政增稅、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但在魔芋產業發展過程中凸現出的制度、企業發展融資以及產業組織化進程等問題卻制約了魔芋產業的進一步做大做強。新時期下,進一步推進安康市魔芋產業化發展,是提高農民收入、增加企業效益、推動安康經濟長足發展的重要策略。
一、安康市魔芋產業的現狀
魔芋作為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作物,已成為安康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全市10個縣區,每個縣區都能種植,其中嵐皋、旬陽、紫陽縣數量相對較大。據《安康統計年鑒2012》統計,安康市魔芋種植面積15萬畝以上,但根據各公司加工量來看,全市鮮魔芋加工量不超過7 000噸,鮮魔芋收購值在6 300萬左右,除去30%的產品流到周邊的漢中、十堰等地,全市鮮魔芋年可供出售產量不超過10 000噸。
據作者調查了解,全市現有魔芋加工企業12家,其中:漢濱區4家,旬陽縣1家,紫陽縣1家,漢陰縣4家,石泉縣1家,嵐皋縣1家。在這些加工企業中4家有精深加工,其余全部為食品企業提供工業中間體的魔芋粉。全市12家魔芋制品加工企業,年加工魔芋粉產能超過1萬噸。但實際加工量只占總產能的25%左右,全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為停產及半停產狀態。
二、安康市魔芋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安康市作為全國四大魔芋主產區和重要的魔芋產品集散地在產業發展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這一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大田種植風險較大,病蟲害問題突出。魔芋作為一種有一千多年種植歷史的作物,其種植難度并不大,平常在一家一戶的房前屋后,場院墻邊都可種植。農戶一般也只作為冬季的一種普通蔬菜,沒有深度地研究其種植方法。近年來在市場主導及政府號召下,很多農戶將魔芋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大田種植。并按照種植規范起壟、開溝、套種,在出苗期,大部分漲勢良好,但在每年的夏至后,天氣最悶熱的時候,很多大田的魔芋就逐漸地枯黃、死掉,能存活一半以上就是較好的,很多戶幾乎絕收,導致死亡的主要是軟腐病和白絹病。在魔芋種子價格較高,投入大的情況,農戶損失非常大,嚴重影響了農戶種植魔芋的積極性。這些減產原因造成了播種面積推算的理論數據和工廠實際收購數量的巨大差異。
2.種芋缺少,投入巨大。在魔芋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種芋問題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的瓶頸。魔芋的繁殖,一是開花結果,通過種子播種有性繁殖,二是通過地下球莖或芋鞭(根狀莖)進行無性繁殖,其中以球莖或芋鞭繁殖為主。種球在100克以上的,進入生長期,從球莖的芽眼開始生長地下葡■莖,長到5—7厘米后莖尖開始膨大,頂芽開始生長,地下莖從芽眼脫落,一株新的魔芋開始生長,一般播種時,種球越大,繁殖的新植株越多。所以從一個小球莖或一粒種子生長成可以1公斤以上的商品魔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2007至2012年,全國鮮魔芋價格一路走高,從2007年的每市斤1.1元到2012年的2.1元,價格幾乎翻了一番。與此相對應,種芋也從2007年的2.5元每市斤到2013年春季的5元左右,即使這樣,在每年的春播期間,還是有大量農戶需要種芋而沒有辦法解決。如果按照每畝種植300-400斤計算,每畝魔芋種子的投入也需要1 500-2 000元,對于普通的農戶來說,如果想種植數量大一些,資金投入就相當的大。
3.技術推廣及研發體系不完善。安康全市10縣區,在魔芋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上相對滯后,全市只有嵐皋縣設有專門的魔芋局,其余各縣區沒有專門的推廣機構,對于魔芋的研究深度不夠。全國魔芋協會只是一個民間組織,依托西南農大的技術優勢而組建起的一個松散型組織,對于魔芋產業整個鏈條上,約束能力有限。在全市的魔芋制品加工企業中,沒有一家建立有實際意義的研發機構,大部分企業不愿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人員和資金,也不愿與高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合作。技術推廣和研發體系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整個魔芋產業發展的深度,對于種植、加工行業都是不利的。
4.加工企業創新能力差。全市12家魔芋制品加工企業,只有4家有最終產品生產能力,其余全部生產工業產品中間體。魔芋所具有特殊功效,如優質膳食纖維、低熱量、低脂肪、低蛋白質以及吸水性強、膨脹力大等特性,還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解毒消腫、抑菌、抗炎、化痰、散結、行瘀等功能,都沒有被充分地利用起來。大部分企業主受眼光、觀念的影響,對創新不夠重視,所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低,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容易被復制。當出現銷售回落,市場被別的企業沖擊時,被迫壓低價格銷售,造成了產品利潤低,公司經營舉步維艱的局面。
5.加工企業資金實力薄弱,抗風險能力差。安康現有的魔芋制品加工企業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魔芋是一個季節性非常強的產品,如果在魔芋成熟采挖后,不及時加工,魔芋就會爛掉,為此,必須有大量的資金來收購原料。經調查,魔芋企業年流動資金利用率不超過1.2次,要保證生產所需原料的收購,必須有大量的收購資金。而解決流動資金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銀行貸款,如果企業不能按期歸還銀行的貸款,或者出現產品滯銷的情況,企業的生產就將受到很大的影響,抗風險能力差。
三、解決安康市魔芋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政府加大投入,解決推廣機構的機構人員問題。在產業發展中,政府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特別是要解決產業推廣機構的人員和經費問題。每年要設立專門的經費,對產業發展有投出貢獻的專家、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企業的研發人員進行資金資助和獎勵,提高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為產業升級奠定技術基礎。要大力進行魔芋種芋繁育工作的研究,建立工廠化的種芋繁育基地,特別是在有性繁殖上,多下功夫,解決制約魔芋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
2.政府應建立校企、校與基地聯結平臺,解決技術發展問題。政府應該建立基地、企業、高校的科研連接平臺,通過平臺可讓我市基地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及西南農大等大專院校的實驗基地及科研創新基地,利用高校的技術優勢,解決基地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魔芋病蟲害防治的問題,提高魔芋的單產及農民的收入。同時應加大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對接,利用科研院所的技術,開發出更多健康的、市場潛力好的產品。在魔芋制品生產設備上,要加大改進力度,生產出更多適宜當地生產,節能環保的生產設備。
3.加強交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要加大技術交流,要安排專家到國外進行考察學習,特別要學習日本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如有可能對日本的魔芋種植進行引種試種,解決魔芋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要研究機械化種植技術,提高生產效率,解決魔芋種植效益低的問題。要利用魔芋種植的特性推廣有機種植及綠色種植技術,在肥料上要使用有機農家肥,盡量不用化肥。要充分利用區內豬場多,有機肥料多的優勢,發展循環種植。在某些有條件的地區,申請有機農業認證,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可追溯管理體系,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農戶、企業的效益。
4.建立魔芋發展專項基金,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難題。要想安康魔芋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還必須解決加工企業的資金難問題。要在全市建立魔芋發展專項基金,每個魔芋企業可投入一定資金作為股金,市財政和縣財政也拿出一部分資金存入該基金,企業融資時魔芋發展專項基金可提供擔保,在企業臨時資金短缺時,可申請該基金作為臨時周轉用。同時政府每年應該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對科研院所、魔芋企業或對產業發展有貢獻的個人進行獎勵。對積極投入產品創新、產業升級的企業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獎勵。對在發展中資金困難的企業可會同財政、扶貧、發改等部門進行貼息,增加企業的自我造血能力,提高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以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
5.建立產業發展人才保障體系。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市上要對魔芋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相關專業人才進行引進和培訓。主要有魔芋種植方面的人才,政府要在編制、資金方面提供方便,同時應加大對現有農技體系人員的培訓,讓其適應魔芋技術推廣的要求。還要對企業生產、管理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要建立一支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和生產人才,只有這樣企業才能與時俱進,勇立潮頭。
6.整合魔芋企業,形成合力。安康魔芋產業要升級,對現有加工企業進行整合是當務之急。通過整合,在技術、生產能力、渠道形成比較優勢。首先是通過整合,提高了企業的資金實力,能夠改變原來單個企業想干而干不好或者干不了的事情;其次是通過整合,提高企業的技術實力,通過取長補短、互通有無,解決產品研發的問題;第三是通過整合,使購銷渠道更加暢通,能夠解決在收購過程中相互抬價,銷售過程互相降價的惡性競爭局面,提高企業效益。政府可組織相關企業建立統一產品品牌,統一原產地認證,通過新聞媒體,對安康魔芋進行大力的宣傳,讓安康魔芋成為陜西乃至全國農產品重要的品牌。
參考文獻:
[1]張國云,楊俊華.魔芋種子繁殖技術[J].蔬菜,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