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勇
摘 要: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面臨新的環境變化和挑戰,學生思想特點變化也給高校的黨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剖析了當今高校黨組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積極探索和開拓高校黨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徑,從黨群實踐形式、黨群基礎、黨內工作、黨群監督等黨建工作建設和黨內生活等六個方面提出了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如何更好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工作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校黨建;黨的群眾路線;學生思想工作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08-02
引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擴大辦學規模、教育信息化發展以及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都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課題。與此同時,新的歷史形勢下,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使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與反滲透變得更加尖銳復雜。這些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大環境的變化,使我國高等學校的黨建工作正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高校規模的快速發展也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號召在全黨內開展“四風”問題的整頓,進一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要求黨員為民、務實、清廉,“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本次“新整風”運動,為長久以來的黨政工作帶來了清新的氣息,尤其對架構高校黨群、干群以及師生之間的密切聯系,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更為如何開展高校黨建工作、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指明了方向。
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做好學生黨建工作是黨務工作者的重中之重。而且學生黨建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龍頭,培養一批具有政治覺悟較高、業務素質優良、戰斗力強,能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大學生黨員,是關系到我黨發展和社會主義千秋大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的重要依靠力量。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是我黨的生命線。高校基層黨組織如何構建好黨群、師生關系,讓黨群、師生關系更加和諧,使黨組織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黨組織在學校教育中的凝聚力、戰斗力、親和力和吸引力,是黨建工作者一直長期認真思考、實踐和探索的問題。
一、現階段高校黨組織工作的一些問題
中國共產黨經歷90多年的發展,目前擁有八千多萬黨員,基層黨組織隊伍龐大,組織細密,運轉復雜。近年來,黨的一些干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傾向日趨明顯,問題頻出,因此此時強調黨的群眾路線,回歸初衷剖析問題,重新樹立務實的工作作風,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總結道:“總體上看,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是好的,黨群干群關系也是好的,廣大黨員、干部在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沖鋒陷陣、忘我奉獻,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和擁護。這是主流,必須充分肯定。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
(一)高校黨群工作缺乏充分的溝通反饋
在現實生活中,首先由于長期的工作習慣,黨的群眾路線僅僅在基層黨員(非黨組織)層面得到貫徹,群眾接觸不到黨組織,對黨的理解也十分有限。在黨支部甚至黨總支、黨委方面,各機關機構與群眾的接觸甚少,宣傳與文件較多。高校的黨組織,與其他的政府機關黨組織運行機制相同,但因為黨政機關接觸的主體是知識分子與學生,機構設置亦較為細密,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學校黨組織的運行策略基本是二級領導層制定基層策略、一級領導層決策,整體自中而上,自上而下。群眾、基層黨員只負責執行決策,較少進行意見反饋,基層與領導層之間的信息傳遞存在脫節現象。教師黨員及青年學生黨員面臨的問題一方面表現為缺乏共同平臺,溝通困難。不同黨支部之間近乎是平行運行,教師黨員與學生黨員兩者既沒有具體相同的組織體系,也沒有共同的交流平臺,師生之間的接觸以個人為主,依托在黨組織、黨員身份平臺上的溝通交流十分有限,這無形中拉大了教師與學生黨員之間的距離,為深入廣大學生黨員,進而深入開展廣大學生的工作平添了困難。
(二)高校黨建考察方式容易陷入形式化
習近平總書記六·一八講話后,黨的群眾路線得到加強與貫徹,在高校,這主要體現在黨政領導對基層工作的高度重視。校黨領導、各個學院的領導與學生輔導員(或學生)直接接觸,與管理學生各個相關部門的一線員工接觸,從群眾工作一線了解學生的現狀,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接受意見并集中處理;積極召開以基層黨員、學生為主體的座談會等等,通過類似方式,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大眾的意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這種座談會形式的考察頻率以及參加人員的規模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在黨中央要求加強群眾路線工作時,這種高低對接形式的直接談話開展火熱,平時卻“束之高閣”,這種非常態制且帶有完成任務式的調研,容易形成領導班子高期望值,基層黨員、群眾低期望值的這種“一頭熱”現象,大大影響了群眾工作的效果。為避免類似工作流于形式,需要增加黨組織對群眾的高低直下式對接方式,將基層考察調研常態化、制度化,切實增大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頻率與力度。至于基層考察調研,以什么樣的形式、如何擴大群眾接觸面,如何獲取更加直接的一線反饋資料等問題,仍然需要黨組織、黨員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的摸索,進行大量反復的實踐與經驗總結。
(三)高校黨組織生活缺乏新意
與時俱進是我黨相較于其他政黨的優勢所在。而現階段黨組織為黨員提供的組織生活缺乏活力,基層黨員對組織生活的概念仍停留在開會學習、舉手表決以及少量的外出考察上。這種將先進思想的學習寄托在集中培訓與路線思想的講授上,形式枯燥,缺乏新意。長此以往,黨支部的黨員活動就會陷入生硬僵化的困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變得形式化、過程化,一刀切、上下執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甚至本本主義)的工作作風由此形成,與黨的宗旨也愈行愈遠。踐行群眾路線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上是以發展一定數量的學生黨員為核心工作開展的。但黨的有些基層組織卻在實際工作中踐行不力。首先某些黨支部甚至黨員沒有機會、也近乎不組織活動,無法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去,對于學生群體的狀況、思想訴求、生活需要不甚了解。其次,學生在入黨之后,其作為黨員的大部分工作隨即完成。入黨之后參加的黨組織活動和組織生活與黨章上的要求有很大出入,大部分人都處于沒有組織生活或者是組織生活僅限于行使選舉權上,出現了入黨前艱難,入黨后清閑的狀況。深入群眾中的基層黨組織除了再次組織選舉、換屆、發展新黨員外,黨員的組織生活基本癱瘓。這對初期黨員的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因為學生在成為黨員后,長期得不到組織關懷,易形成入不入黨沒區別等不好的思想傾向,加之初期黨員思想覺悟不一定扎實,黨內閱歷不豐富,認識動搖的可能性增加,這種情況導致的先入為主的概念,為黨員后期的黨內生活、工作,帶來了阻力。
二、加強高校黨組織工作的建議
(一)切實加強黨群聯系,創新黨群實踐形式
實踐黨的群眾路線,轉變工作作風,首先黨的領導干部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本次“整風”是自上而下、由領導層開始的思想變革。黨的領導干部要率先認識到貫徹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加大領導層與群眾的接觸頻度與力度。將之前的黨員接觸、引導群眾轉變為黨員、黨組織接觸、引導群眾,讓廣大群眾(包括非黨員)找到組織、找到方向,認同黨的思想路線。黨群實踐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創新的。例如:學校某學院的黨支部書記,親身到學生宿舍住了一晚,就了解到了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又一某領導參加基層黨支部的支部生活,與基層黨員一同討論事情、組織聯歡。這些親力親為的做法,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二)繼承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夯實黨群基礎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從毛澤東同志延安整風開始一直保持與實行的優良傳統。雖然實踐群眾路線同批評與自我批評并沒有直接聯系,但是根據黨中央的要求,在黨組織內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很有必要。在師生中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達到團結同志,互相促進的目的,各黨支部要認真組織,講求實效,保證人員齊全,會前要有準備,會議內容要集中,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各支部召開民主生活會要請其他教學部黨總支派人參加,不準走過場、走形式,要做好詳細的會議記錄,并將匯總情況上報教學部黨總支。批評與自我批評能使黨員端正自身的態度,清楚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將工作作風牢牢穩固在求真務實之上。在黨內決策時,依靠民主集中制,擴大群眾民主的作用與比例,使決策符合“為民”的根本要求。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就必須依靠民主集中制。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民主集中制決策當中來,解決好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群眾路線的順利實行,夯實黨群基礎。
(三)積極深入群眾生活,勇于實踐黨內工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僅靠背書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更多的實踐、接觸,保持黨員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將實踐與組織學習兩種方法相結合,適當擴大實踐在黨員組織生活中的比重。對于黨群眾路線的執行,最重要的是深入到群眾隊伍當中,用親身經歷來理解、執行黨的政策。在處理黨的工作方面,處處親身體驗、切實所感,才會了解群眾的想法、群眾的困難。黨群、干群、教師與群眾、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僅僅局限于各自的社會身份角色上,而相較于黨員甚至黨組織間的溝通交流平臺則非常有限,不同黨員,教師黨員、學生黨員間,教師與學生間,學生黨員與學生間以共產黨員身份的溝通交流極為有限。因此,要嚴格要求黨支部民主生活會每半年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主要內容要嚴格按照黨章和對學生黨員的要求,對照自己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學風及領導作風進行對照檢查,找出問題,制定改措施。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是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認真實踐,各支部要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求學風氣,認真改進和完善支部黨建工作,通過活動爭取實現“支部工作有提升、黨員素質有提高、學部工作上臺階”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提高支部的戰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四)建立學習型黨組織,規范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
積極聯系其他組織,環節1:學習教育、聽取意見;環節2:查擺問題,開展批評;環節3: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為民務實清廉;切入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總要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民務實清廉;切入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總要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民務實清廉;切入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總要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民務實清廉;切入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總要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擴大群眾溝通與群眾基礎。充分利用黨建立的統一戰線,加強與其它的黨派團體間的溝通,不斷地學習進步。與此同時,重視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的相互配合,聽取群眾對于黨的意見。擁有了強力的監督,黨員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很大程度上即可杜絕。積極探索支部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結合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三進”,開拓黨建工作的“新三進”;適應高校學生活動社團化的趨勢,提出“學生支部建在社團上”的新思路;滿足高校后勤逐步社會化、公寓化的需要,進行“學生支部進社區”“學生支部建在寢室上”的嘗試,進而推動學校學生黨建工作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制訂、完善支部工作中的各種規章制度,如黨員組織生活制度、聯系人考核制度、黨校學習制度、思想匯報制度、黨外民主評議制度等等,做好黨員的監督考核工作,使支部工作的開展有章可依。規范支部生活,嚴格生活紀律,提高生活效率。
(五)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
網絡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介”,已廣泛滲透到大學校園的各個角落,深入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改變著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模式,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時介入,不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性,不但不利于網絡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學校黨建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校園網絡,利用網絡的特點,把校園網絡辦成溝通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之間聯系的橋梁;辦成學生交流思想,進行自我教育的園地;辦成傳播信息和知識,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輿論陣地;我們黨務工作者應該公布自己的電子信箱,通過校園網以朋友身份與學生交流、談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從而使網上的黨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成為廣大學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家園。
我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高等教育機構黨組織通過不斷貫徹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不僅能搞好黨群、干群關系,有利于開展工作,而且良好的群眾工作在大學里更有利于黨最大限度地團結青年人,發展青年黨員,為黨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我們要努力抓住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契機,通過系列辦法舉措,讓黨員干部深刻剖析目前已經存在的問題,擺正同群眾的關系,積極思考并探索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創新黨群聯系形式,借助新鮮活潑的活動平臺,讓黨員干部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深入群眾、高校學子群體;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密切聯系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為高校廣大師生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一切為了師生著想,將黨群關系在高校中詮釋出新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