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摘 要:在古代世界,古羅馬人是一個特殊的民族。他們發明了軍團制度,鍛造了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古羅馬人的兵器文化業有自己的特色,出現了韋格蒂烏斯等一批杰出的軍事理論家,提出了一系列兵器文化思想,對中世紀以后的歐洲軍事文化有著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軍團制度;兵器裝備;馬略;韋格蒂烏斯;愷撒
中圖分類號:G6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25-02
曾經存在近千年的古羅馬文明,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奇跡。古羅馬人的開拓、實用、尚武精神,為古羅馬的崛起奠定了文化基礎。最開始只有13萬公民的小邦[1]46,最后竟然發展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究其原因,與其特殊的兵器工業和兵器文化有著特殊的關系。
一、古羅馬兵器裝備基本狀況
(一)古羅馬軍隊的主要兵器裝備
古羅馬共和國實行公民兵制度,成年男性公民均有義務服兵役[2]44。公元前4世紀初的高盧戰爭后,羅馬人發明了軍團制度。在人類軍事史上,單兵作戰的士兵第一次從密集隊形的束縛中被解放出來了,而且在他的側面和背后還能得到必要的支援。
在共和初期,古羅馬重裝步兵的進攻兵器和希臘人一樣,都是長矛。公元前4世紀初的高盧戰爭后,古羅馬兵器裝備有所改進,出現了標槍和雙刃短劍。每一個重裝步兵士兵都配各有這兩種兵器。標槍長約2米,重約5公斤。標槍有很長的鐵尖頭安在木柄上,可投擲30米的距離,并可在10米外擊穿敵人的盾牌。短劍長約0.5米,寬4~7厘米[3]31。短劍使用起來比梭鏢更加靈便,用處更廣。它可以作為劈刺式兵器,砍下敵人方陣中梭鏢兵的腦袋。
羅馬軍團重裝步兵的防御兵器是盾牌。公元前390年,舊圓形小銅盾被半圓筒形的大盾所代替,一直沿用到帝國前期。大盾高達1.25米,寬0.8米。盾由木架構成,包以皮革,用鐵片鑲邊,在里面的中間部分襯有鐵片。重裝步兵的護身甲胄有銅制頭盔、胸鎧和脛架。胸鎧由皮革制成,其上縫有金屬片。輕裝步兵的兵器有劍、投石器、弓箭和輕標槍。他們的護身衣甲只有皮制頭盔和較輕的帶狀鎧甲。標槍手有圓形或半圓形的皮盾,而投石手和弓箭手則無盾牌。
騎兵使用長矛和長劍,其防御兵器和護身衣甲與重裝步兵相同。攻城設備主要有攻城錘和活動攻城塔,攻城塔裝有兩種不同的弩炮。
(二)軍制改革與古羅馬軍團兵器裝備的改變
羅馬兵器裝備的發展,是建立在對軍制不斷改革的基礎之上的。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的塞爾維烏斯改革中,實行公民等級制和公民兵制度,把羅馬公民按財產分為5個等級。第一等級公民擔任重裝步兵,第二等級公民擔任次重裝步兵,第三、四、五等級公民均擔任輕裝步兵[2]44。在此基礎上,還規定了羅馬公民的服役制度,規定17~45歲的公民須在軍隊中服役,46~60歲的公民戰時擔負守衛后方的任務。公民需自備兵器,戰后解甲歸田。
隨著對外戰爭的愈來愈頻繁,低等級公民在經濟上難以承擔。公民自備的兵器參差不齊,規格不一,無法形成強大的戰斗力。公元前390年,羅馬獨裁官卡米路斯進行了軍制改革:第一,在軍團配置上,不再根據財產資格劃分兵種,而是根據戰士年齡和戰斗經驗;第二,以中隊為軍團的戰術單位;第三,改善進攻和防衛兵器,開始使用金屬頭盔和短矛。卡米路斯為羅馬共和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羅馬城創始人羅慕路之后的第二建國者[2]36。
到公元前2世紀末,由于對外戰爭日益增多,羅馬出現了兵源不足的狀況。公元前107年,羅馬執政官馬略進行了軍事改革,廢棄了征兵制和財產資格限制,實行募兵制,建立了職業兵制;對軍團進行改革,在舊的三列陣列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新的三列陣列,不再按照士兵的經驗能力來布置陣線,因為這個時候士兵都能得到良好的訓練,每個人都基本差不多;還對兵器裝備實行標準化改革,廢棄中隊制,實行了大隊制,使重裝步兵內部的差別歸于消失。為使所有重裝步兵的作戰能力趨于一致,馬略規定,所有重裝步兵一律配備殺傷力極大的標槍和短劍[4]25,大大地提高了整個軍團的作戰能力。
二、古羅馬兵器文化思想的基本內容與內涵
伴隨著對外戰爭的實踐,古羅馬兵器裝備思想也逐漸豐富和完善。愷撒的《高盧戰記》、阿庇安的《羅馬史》、弗龍蒂烏斯的《謀略》、韋格蒂烏斯的《兵法簡述》等古羅馬著作及后世的歷史著作和軍事家的著作,對古羅馬兵器裝備思想進行了理論層次的概括和總結。總之,古羅馬兵器裝備思想如下:
(一)兵器裝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兵器裝備建設是克敵制勝的首要任務。尤其是在戰爭迫近的情況下,更要舉全國之力,加緊發展兵器裝備。古羅馬軍事家對兵器裝備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識,古羅馬軍事理論家韋格蒂烏斯指出:“軍團能奪得勝利通常不僅由于兵力眾多,而且與裝備狀況有關”[5]25。
(二)要注意發展“撒手锏”的特殊武器
在古羅馬的軍事家們看來,任何一支軍隊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在發展兵器裝備時必須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盡可能使自己的兵器裝備能夠全面與敵人抗衡;另一方面,還要十分重視發展那些一旦成功對于改變戰場形勢起關鍵作用的兵器裝備。公元前36年,龐培依仗自己的強大海軍,要求在海上與屋大維決戰。屋大維為了贏得勝利,一面加速建造了300條船艦,使其在投射器、樓塔和其他機械方面與龐培的海軍相抗衡,另一方面又請阿格里巴設計了一種叫作“鉗子”的機械,一舉打敗了龐培[6]510。
要發展對戰場形勢起關鍵作用的兵器裝備,首先必須認真研究敵人兵器裝備的長短,然后研制能夠避實就虛、以長擊短的“撒手锏”。韋格蒂烏斯指出:“實踐證明,在類似的海戰中有三種兵器對贏得勝利十分關要,這便是:撞柱(攻城方木)、鐮鉤篙和鉞。”[5]16在同文幾內人進行海戰時,愷撒對雙方船艦性能進行全面對比,指出敵船最薄弱的地方是帆,讓部隊設計了“一種嵌在長竿上并且縛得很牢固的銳利的鉤刀”,借此能夠達到敵艦“繩索一斷,帆桁也必然就此落下來。既然高盧軍艦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帆和索具上,它們一落掉,軍艦的功用也就同時全部完結”[7]3。依靠這種兵器,愷撒大獲全勝。
(三)高度重視兵器裝備的有效使用和維護以及配套工作
羅馬軍隊很重視兵器裝備的有效使用和維護。軍團保民官和將領們“本身在掌握兵器方面都是強手,便常常親自示范,以此激勵將士仿效”[5]12。羅馬兵器裝備保障工作也做得很扎實。“軍團里還有一批雜役人員:木匠、石匠、車匠、鐵匠、彩畫工及其他建造冬季營房住棚的工匠師傅。他們制造各種機器、木塔以及攻占敵城、守衛自己的城池所不可或缺的用具裝備。他們之所以長年留在軍團為的是便于制作新的車輛、器具和各種投射兵器,也是為了便于修復遭毀壞的器材裝備”[5]11。
羅馬軍團兵器裝備通常是一個系統,只有發揮集成的優勢,才能取得最佳作戰效能。每個百人隊都有自己的“弩炮車”,弩炮車配有拉車用的騾子。一般說,一個軍團配各有55架弩炮車。軍團還配有整根用木材鑿成的舟船,外帶長長的繩索,有時還有鐵鏈。軍團的裝備中還有扒城鉤和綁在長長的桿子上的鐵鐮頭,還有挖壕用的雙齒鏟、平頭鍬、锨,裝土的籃子和筐子。再有就是雙面斧和單面斧、鋸子,砍和鋸木料的木工工具。軍團還編有工匠,負責制作為圍困敵城所需的龜甲盾,為撞開城門所需的掩體、攻城槌和遮蓋攻城槌的頂棚,以及活動碉樓。“軍團應當擁有且隨軍攜帶在任何形式的戰爭中所不可或缺的一切裝備。這樣,位于任何地方的軍營,即使是條件較差,也能變成一座武裝得十分堅實的城堡”[5]25。
參考文獻:
[1]DionyiusofHalicarnassus.TheRomanAntiquitie[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53.
[2]Titus Livius.Ab Urbe Condita[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9.
[3]郭世貞.軍事裝備思想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4]Plutarch.PlutarchsLives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Uni-
versity Press,1996.
[5]Flavius Egetius Renatus.Epitomeof Military Science [M].Liv-
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96.
[6][古羅馬]阿庇安.羅馬史(上冊)[M].謝德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古羅馬]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高盧戰記[M].袁炳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