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瑜娟
摘 要:伴隨著全球化的到來,民族文化認同問題也隨之而來,民族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交流日益廣泛,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引起人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反思,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重建民族文化認同對國家穩定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文化認同;和諧社會;重塑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35-02
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生存的境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民族國家在國家構建過程中,都無法回避“認同”的問題,民族文化認同更是關系到民族國家的存在和長遠發展,全球化給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帶來了重大變化,正視民族文化認同受到的沖擊,重塑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有重大意義。
“認同”——就個體指向而言,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或信任什么樣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一般來講認同是指個人或群體在社會交往中,通過辨識和取舍,從精神上,心理上,行為上將自己和他人歸屬于某一特定客體。通常地域,語言,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職業,國家制度等通常是認同的媒介,而文化“認同”是人的重要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地域族群相關,另一方面與民族認同有關聯也與國家政治生活相關,同時又與全球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義有關。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媒介形式,作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媒介形式。“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有許多方面重疊,在全球化背景的不斷深化激化了文化認同。追求文化認同是為了尋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一個民族只有與其他的民族和國家有所交往后,才會感覺得自己的族群特征及與其他民族的差異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幾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國家或地區,被定義為“文明古國”。比如,在中國盛唐時期,國人一致認為自己的種族是最優秀的種族,其他地方都是“荒蠻之地”,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野蠻人”。隨著歷史的變遷,從19世紀中葉從鴉片戰爭后的中國,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摧毀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八國聯軍對中國燒殺搶掠,中華民族處于水身火熱中,戰爭,動亂動搖了中華民族一貫認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近代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博弈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挑戰,民族文化認同出現了危機。當代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一的赤裸裸戰爭的侵略和反侵,而是經濟文化領域不斷滲透,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自身軍事和經濟的優勢,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改造他國控制他國,隨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不斷入侵,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不斷顯現出來,中國開始面臨著如何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有效的應對西方文化價值觀沖擊的等很多問題。經歷了內憂外患的陣痛,這一切促使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不再效忠單一的王朝,而是認同的自己民族和國家。中國人開始真正思考自己的國家民族和自身命運的發展,隨著一批有識之士留學海外,帶來了新思想新文化,不同國家民族之間進行不斷的交流,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觀之間的交流碰撞,從而產生了文化認同方面的問題。
追求文化認同的是尋求理念認知的穩定性,從而推進政治國家的穩定統一,但文化認同的過程都與人類在社會的變遷有緊密的聯系,認同問題突顯與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密切聯系逐漸淡化有關,與人與故土之間的聯系不斷削弱有關,人與家庭的關系隨著背井離鄉和社會流動性而分離,因此相對于原來靜態的生存方式相比,社會的流動性,突出了人們的認同意識。人們開始不斷地思考“自己是誰”、“存在的意義”、“信仰是什么”……對先前文化的認同不自覺開始反思,所以說現代社會流動性的增強為文化認同問題產生創造了條件。
追求文化認同的目的是尋求理念認知的持續性,與此同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系統的穩定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有很大作用。現代化進程,使原來穩定的社會系統轉變為流動性社會,原來的規則和民族文化傳承性減弱。在同質化的社會中,人們會被動接受固有的傳統文化,而現代化社會的變化,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不斷沖擊人們的思想,使人們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文化歸宿,傳統的價值觀、傳統的思考方式被新的理念所取代。我們每天都面臨選擇,在吃穿用度方面,每個人都在不自覺地做著品牌的選擇、類型的選擇,現代人都在尋求新的生活方式,而且在不斷創造適合自己并鐘愛的文化形式。
總之,現代化進程促進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展開,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思考,究竟什么樣文化適合自身的需求;從整個社會來看,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的凸顯,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一種表現,人們不再被動的接受某種文化,而是不斷地更新選擇新的文化內容。所以說,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穩定富興,我們必須把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放在一起并全盤考量,這樣才能進一步全面增加公民的向心力,從而構筑國家穩定強大的基石。
隨著歷史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不斷演繹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不斷充實著和豐富著自己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當今社會,在學術界和社會發展的變革中,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學者們競相討論的熱點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認為,以文化認同為核心的文明沖突將是21世紀國際沖突的主要根源,因此在建構和諧社會的初期重建公民文化認同有重要意義。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而文化認同的建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點工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維系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是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紐帶。創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體系的歷史進程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國進入國際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越來越突出,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廣泛,小到每一個社會成員每天都會面臨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選擇。文化認同建設可以從3個方面展開:一是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取其精華,為建設和諧社會服務。二是利用大眾傳媒對文化認同的積極影響讓公民直接有效的了解傳統文化建立統一的民族文化認同,不自覺的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三是提高公民對民族文化認同的辨識度,增強國人對中國民族文化的信心,真正了解重建民族文化認同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最終明白我們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應該時常保持清醒和自信確立核心文化價值觀積極加入全球化、增加國民民族文化認同感,成為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非常嚴峻和緊迫的問題。
其次,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多種文化觀念共生共存、相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使得社會組織、社會成員的身份都向多元化轉變。在多元化社會下,每個人都在不斷的解放思想,許多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改變,任何思想觀念、任何一種生活方式在不違法的前提都是合理的。在當今中國社會,多樣化特征已然十分明顯,單一的經濟成分已經轉變為“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生活方式多樣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方式,必然促使人們多種價值觀的形成。民族文化認同也出現了多重性:外國人可以說著外語了唱著京劇打起了太極,練著毛筆字。中國人吃著洋快餐喝著百事可樂,在快餐文化正沖擊我們的餐桌時,前一段時間一部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又喚起了國人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甜美回憶,同時讓國人對我國傳統飲食蘊含的深刻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而且更直觀的認識。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建立統一的民族文化認同?如何調動不同價值觀人們的積極性?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服務顯得尤為重要。現代化的中國不再是在閉關鎖國的環境中展開,而是在開放的全球化環境中進行著,這種既強化著中國民族認同的產生和發展,也使中國的民族文化認同面臨著重大挑戰,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增強國家的凝聚力是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的重要條件。
“民族文化”是支撐一個民族團結凝聚的核心基礎,文化認同是危機勢必會導致國家的統治受到威脅,所以現代的中國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關注由外來文化進入的文化認同問題。
再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領導集體提出的關系國家民生的重大課題,如何讓傳統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發揮積極作用?首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交融,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認同的認知,認真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提煉,揀選出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核統一的東西傳遞給社會公民,尤其是讓當代年輕人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讓傳統文化脫下高貴的外衣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每個社會公民走近傳統文化由內而外的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心靈共鳴。最后,通過對傳統文化道德的學習和認識規約現代人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全球化、現代化的到來,勢必會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沖擊,使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明與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漸行漸遠。許多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文化遺產,都在面臨著存在危機,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公民對國家認同提升,有積極重要的作用,總而言之,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在當代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把民族精神的培養作為重點來抓培,把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有效的融合起來,把民族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核都是以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為基礎的價值升華,社會成員都有基本認同的社會。因此對于正在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文化認同的重建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價值取向,而是關系到人心向背,國家政權穩定和對民族國家信念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韓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
[2]謝智萍,吳開松.全球背景下國家認同的重塑中南民族大學[J].青海民族研究,2009(10).
[3]于春陽,黃巖.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兼談“共存共生”論對兩者關系協調的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