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貞,石維有
摘 要: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玉林師范學院順應國家和地方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形勢,通過舉辦“卓越班”和“掛榜班”,分別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培養方式、教育模式、師資力量及學習管理等方面,實踐與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收到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90-03
新建本科高校一是時間概念上的“新建”:一般指20世紀末,為滿足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需求而建立(專升本或合并升本)的本科高校;二是在辦學內涵上的“新建”:不模仿、不照搬、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拔尖創新人才是各個領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既可以是復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學術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近年來,玉林師范學院以地方高校的生源,以自籌經費的能力,舉辦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為全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徑。
一、創辦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的原因
1.時代的產物。2010年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重點放在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綱要》在談及高等教育改革時,全文中先后四次提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求高校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大眾教育已經得到了應有的發展,精英教育不可忽視。
2.拔尖創新人才定位的認識。近年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在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已經進行了有益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綱要》也提出,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拔尖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不僅有類型之分,也有層次之別,既有博士、碩士段,也有本科段,重點大學是主陣地,實力較強的地方高校也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
3.以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推動教學改革的進程。圍繞著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學校加強技能培訓,開展“五個一”活動。在教師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讓每個教育專業學生寫一手規范漢字,講一口標準普通話,做一個優秀的課件,講好一節課,寫一篇教學研究論文。在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每個系建一個創新實驗室,每年設立一批學生創新課題項目,每個學生參加一次學科競賽,確定一個專業方向,練就一項專業技能。
通過幾年的培養,學校學生在各類比賽或專業考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從2009年開始的每兩年一次的師范生技能大賽中,學校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廣西名列前茅,2009年,在“廣西第一屆師范生技能大賽”上,學校獲得一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一個優秀獎,并獲得所有項目的單項獎和組織獎;在2011年教育廳舉辦的第二屆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學校選派的15位選手全部獲獎。其中6位選手獲一等獎,7位獲二等獎,兩位獲三等獎。獲得一等獎的專業數名列全區高校第一;2013年第三屆全區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參賽的28位選手全部獲獎。其中5位選手獲一等獎,13位獲二等獎,10位獲三等獎。同時在全國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第二屆軟件設計競賽、全國廣告藝術設計大賽以及全區的各類競賽中,學校學生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中國第一考”國家司法考試中通過率連續攀升,2010年為36.5%,2011年為40.68%,2012年為45.76%。
在這個基礎上,學校提出了以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推動教學改革的策略。
4.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想統一。玉林師范學院一直強調要滿足學生的就業、學術和興趣三種需要,目前學生的需要出現了多元化,個性化教育的呼聲較高,而部分優秀學生學有余力,志向遠大。同時,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即將實現教授、博士的“雙百工程”,目前正在建設新增碩士學位授予點。順應國家、學生和發展的需要,玉林師范學院第三次黨代會部署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計劃,并提出雙重要求,既要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機制體制,也要引領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
二、創辦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的類型
玉林師范學院的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有兩種類型,一是側重實踐技能的卓越班,二是側重復合型的“掛榜班”。二者之間在動態管理、特區政策等方面是相同的,但培養目標、培養手段等方面又各有特色。
1.應用型的“卓越班”。2012年10月22日,“卓越人才教育培養實驗班”正式開班,在“法學”、“漢語言文學”、“軟件工程”、“小學教育”四個專業開班,每班30人,共120人,分別依托法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進行歸口管理。
“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以教育部“卓越計劃”為導向,目標是探索構建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培養路徑,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教育教師、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領域的拔尖人才,引領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聯合行業培養是該計劃的顯著特點。采用3+1的培養模式,包括校內學習和校外學習兩個階段。在校內,采用導師制,實行小班教學和創新教育,在課程建設、教學方式、實踐教學、創新教育、教育管理、考核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系統改革。在校外,學生強化實踐訓練,在中小學或行業單位內學習時間累計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為此,也要求相關行業單位共同擬定培養方案,構建完整的培養體系。比如,法商學院負責“卓越法律人才”項目,按照1:3的比例聘請了一大批法官、警官、律師作為實踐導師,共同制定培養方案。
特殊的經費保障可令普通班學生羨慕。設立專項經費,按照每生每學年1500元的標準給予資助,專門用于聘請導師班主任、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工作開支,教師教學工作量按照一般課時的120%核算。
2.復合型的“掛榜班”。為了籌備和管理“掛榜班”,學校成立了“掛榜學院”,由教務處處長任院長,承辦的二級學院院長為副院長。2013年3月7日,拔尖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掛榜班”正式開班,在“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兩個專業試點,每班30人,共90人,分別依外國語學院、數學信息與科學學院進行歸口管理。其他校內重點學科如歷史、化材兩個專業即將于近期開班。
“掛榜班”取名于緊靠學校的“掛榜山”。玉林民間素有“掛榜山崩應六秋”之典故和傳說,使掛榜山增添了不少歷史人文底蘊,從而起到勵志作用。“掛榜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個性品質優良、知識結構合理、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和創新意識強的具有一定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簡單地說,從“掛榜班”出來的學生,學術水平相對較高,不僅具備考研、出國的能力,也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
“掛榜班”的培養模式比“卓越班”更加程式化。實行“151”模式,包括一個教學平臺,即校級教學平臺,主要是全校性公共基礎必修課;五個課程模塊,即二級學院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實踐性教學環節課程模塊、個性化教育課程模塊;一項科研課題,即學生要主持或主要參與一項科研課題,設置學生創新研究課題,采用“學生選題,學校資助,導師指導,發表論文”的方式。其中,二級學院課程模塊、個性化教育課程模塊和科研課題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掛榜班”實行項目管理,比“卓越班”更加嚴格。學生應完成下列項目:1)參加1項校級及以上的競賽,并獲得三等獎或前三名的成績。2)主持或參與(排名前三)1項科研項目,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3)寫出1篇學術論文并在刊物上發表。4)獲得1個大學英語等級考試425分以上成績證書(外語專業學生獲得外語專業證書),或獲得達到留學學校所要求成績的TOEFL(托福)、LELTS(雅思)、GRE、GMAT等語言考試成績。
三、創辦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的主要舉措
1.充分體現拔尖創新的培養目標。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相比,地方高等院校的培養水平存在差距,但是,學校培養目標的方向依然要體現拔尖創新的特點。第一,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第二,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第三,思維能力更加獨立。再次,實踐能力更加強大。最后,具有國際視野。
2.擴大自主權,強化實踐能力。培養方案充分地適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基礎較好的特點。第一,擴大學生的自主權。主要從課程模塊的設置、課程的選擇、課題的設計、成績的評定等各方面體現。第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理所當然要擅長動手,“學術型”拔尖創新人才也不能僅僅擅長背書,也要擅長靈活運用。
3.統一從全校新生中招生,歸口管理。地方高校比不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可以從高考直接招收培養對象,可以成立獨立的學院進行管理。學校則創造條件,“擇校內英才而育之”,制定統一標準從錄取的各專業新生中遴選,“覓區域高士而師之”,依托二級學院歸口到優勢專業進行教學和管理。
4.動態管理,拒絕懶惰。學分制管理中,學生考試不合格可以重選,二次不過再選第三次。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中,就不能容忍反復掛科的現象,制定了淘汰機制,讓學生可進可退,實行滾動式的動態管理,預防入選學生倒退以及浪費優質教育資源。
5.特區政策,經費支持。盡管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獲得上級專項經費的優勢,學校對此給予特殊政策和經費保障。管理上有明確的項目負責人,經費上設立專項經費,師資上要派出教授、副教授、博士擔任教師,教學條件上,實驗室、交流平臺、圖書館、教室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和保障。
6.資源優先,享受教師待遇。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在教學資源方面享有優先權,一是配給單獨的教室,二是圖書借閱、設備使用方面享有教師的待遇。特別是師范類的“漢語言文學”、“軟件工程”、“小學教育”、“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四個專業,充分利用自治區示范性教師教育基地的先進設備進行實踐訓練。基地在同一幢樓里集中建成九大教師教育能力發展功能模塊,即專業能力發展中心、語言表達能力實訓中心、測試文字表達能力測試中心、信息技術綜合應用實驗室、心理健康輔導實訓中心、藝術體驗與實訓中心、教學觀察觀摩中心、新型教學模式探索體驗中心、遠程交互指導中心管理中心,優先供給試驗班使用。
四、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的主要成果
1.課堂教學的改革。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大膽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主要以老師講和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積極推進探究式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例如我們法學卓越班的林樹錦老師,積極吸收“有效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為每位同學做了桌牌,并為每位學生做了ABCD四個回答問題的標志牌,當老師提問時,通過學生舉牌方式的回答,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3.小班教學的嘗試。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主要采取小班教學模式,每個實驗班不超過30人,有固定的教室,用靈活的可移動即能隨意擺放的課桌椅,在教學過程中便于教師加靈活地組織教學。不少教師吸收“杜郎口教學模式”的理念和方式,組織課堂,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探究者,研討者,體驗者,表達者。
4.班主任工作的創新。為每個實驗班配備了高職稱、高學歷有經驗且責任心強的班主任。這些班主任常常推出一些與普通班管理不同的舉措。比如林樹錦老師,十分重視學生學業規劃和人生規劃,鼓勵學生以“能手”為近期目標,以“專家”為遠期目標,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
5.班級活動組織機制和形式的創新。不少班級結合本班的特點,創造了特色班級活動。漢語言文學專業試驗班,分成若干個學術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統一的主題,開展文學創作活動,在僅一年多的時間里,就積累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小學教育、歷史教育專業試驗班,分成若干個實踐小組,經常以小組為單位,深入中小學教學第一線,在僅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大量的見習,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獲得明顯提高。
6.學習的幫扶機制。有的班級吸收對弱勢群體進行幫扶的方式,創造了單科優秀生對其他學生的幫扶機制。特別是復合型的掛榜班,不少學生樹立考研的目標,因此,班主任引導學生在英語和思想政治兩門公共課中,互相幫扶,以活動的形式確定一對一的幫扶,加速了學生的學習速度。
7.本科生導師的聘任與運行機制。實驗班教學過程中采用導師制,承辦實驗班的相關學院都按照學校的要求,4名~6名同學配備一名導師,導師也必須是副高以上或博士以上老師才能擔任。保證了在培養過程中得到最優秀老師的指導。同時規定,每月導師必須和所指導的學生進行聯系,進行生活、學習等全方位的指導。經過一年的實踐,大多數導師和學生都能實現每月的多次聯系,效果良好。
8.動態管理機制。對實驗班同學實行淘汰制,進行動態管理,規定每年在一學期中,有2門課程考試不及格,或三年級無法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英語專業的無法通過英語專業四級)的學生退回相同專業學習。在“掛榜班”有缺額時,可從相應年級進行選拔,增補學生。
9.示范作用不斷擴大。試驗班的各種舉措在不同的環境和層次中,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首先,在同專業學生中發揮作用。其次,在承辦學院的學生中發揮作用。經過一年的試驗,目前學校正在著手成果擴大化的活動,要求各個試驗班總結經驗,凝練特色,通過校報、校網、展板進行宣傳,以推動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徐曉媛,史代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與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
[2]崔海濤.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3,(5).
[3]蔣香仙,周平,洪大用.國內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2(Z1).
[4]殷朝暉.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