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兼融水利高職教育的“水利性”與“人文性”,對水利高職大學生實施從事水利工作應有的水利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與信念教育,是張揚水利職業性和升華水利職教目標之必然。通過厘清認識、培育師資、深化校企合作和優化激勵促進中國水利人成長和水利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水利人文;水利職業技能;水利人;水利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96-03
一、水利人文釋義
“人文”一詞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本義為人性、教養。翻譯成中文,包含有人道、人理之義,北宋程頤的《伊川易傳》有言:“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人文”即“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具體指人類在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積淀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禮樂典章制度及其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教化作用[1]。將“人文”的含義加以延伸,“水利人文”即“水利人之所以為水利人之道”,是歷代水利工作者在長期水利實踐中所追求的或所遵循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與信念等,核心內容包括:
1.“上善若水”的水利職業價值觀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在選擇什么樣的職業、評價職業的優劣以及衡量職業活動是否有意義等所持的標準。它基于人們對職業的認識,決定著人們的擇業行為和從事職業活動的動機、責任心以及對職業的忠誠。古往今來,一代代中華水利人在治水、用水、管水、護水、樂水實踐中不斷踐行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職業價值觀。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李冰父子“利濟斯民”和“利濟全川”、潘季馴“去國之臣,心猶在河”到當代水利泰斗張光斗,無數水利人生動詮釋了“水被萬物所取而滋潤萬物,但不居功、不爭功;水被萬物所棄而善育萬物,但不利己、不爭利”的“德在人先,利在人后”的水利職業價值觀,這種職業價值觀成就了水利人許許多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2.“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
199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在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將水利精神概括為:“獻身、負責、求實”。所謂獻身精神,就是忠誠于水利事業,舍小家、顧大家,甘為治水興國貢獻畢生精力和聰明才智乃至生命。所謂負責精神,就是視水利工作為己任,一絲不茍,勇挑重擔,敢于開拓創新、勇于攻關。所謂求實精神,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規律,科學治水。大禹治水開啟了“獻身、負責、求實”水利精神的先河,為治水患,他“勞身焦思,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左準繩,右規矩”、“以水為師”,“治水改堵為疏”,最終治理了“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正是“獻身、負責、求實”的大禹治水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水利人干水利、愛水利、奉獻水利。
3.“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信念和協作能力
“除水害、興水利”是治國安邦的大業,是浩瀚的工程,涉及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給水、污渠、港工等方方面面,凝結著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成千上萬水利人的艱辛奉獻。據唐代孔穎達疏《禹貢》記載,大禹“治水之時,所役人功,每州用十有二師,通計之,一州用三萬人功,總計九州用二十七萬庸。”即有27萬民工直接參與了禹領導的治水工程。一座現代水利工程的投產運行或是一場抗洪搶險的戰斗更是凝聚了無數水利人的生命與奉獻。“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水只有匯成江河才有力量,無數的水利人只要擰成一股繩就能創造奇跡”,“以治水為主要內容的水事活動是我國集體主義幸福觀生成的實踐載體”[2],中華歷來波瀾壯闊的水利實踐培育了水利人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能力,孕育了水利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信念。正是這種信念和能力支撐著水利勘測人員不辭辛苦地穿梭在深山密林獲取第一手勘探資料,支持著水文工作者在一條條河流、一個個山頭上孤獨地蹲點水文觀測站收集原始水文數據,鼓舞著水利工程設計人員嘔心瀝血不分晝夜地設計圖紙,激勵著水利施工人員遠離父母妻兒奔赴異鄉建設;正是這種信念和能力成就了水利人創造出從“鄭國渠”、“都江堰”到“紅旗渠”、“葛洲壩”、“長江三峽”等許許多多的水利工程奇跡。
“水利人的事業是奉獻的事業;水利人的精神是春天的希望,總是充滿勃勃生機;水利人的精神是夏天的火熱,總是充滿一腔熱情;水利人的精神是秋天的成熟,總是充滿累累碩果;水利人的精神是冬天的堅強,總是充滿不屈不撓。”這是對“水利人文”即“水利人之所以為水利人之道”的鮮活概括。
二、水利人文在水利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必要性
1.張揚水利職業性之必須
“職業性”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職人才培養獨特性的重要標志。這種“職業性”不僅體現為高職大學生對職業技能的掌握與運用,還表現為高職大學生對職業思想、方法、態度和情感的習成。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指出:“教育是:教人學做人”[3]68,那么,“水利職業教育是:教人學做水利人”。“水利職業教育教人學做水利人”,不僅要教給學生從事水利職業所要求的技術知識和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從事水利工作所應有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與信念等,也就是既要學生掌握水利職業技能,也要學生養成水利人文,使學生崇尚“上善若水”的水利職業價值觀、培養起“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信念和協作能力,使學生從“人”成長為“水利人”,從遵循“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到堅守“水利人之所以為水利人之道”。
只掌握水利職業技能而不養成水利人文的水利高職畢業生難以安心水利工作并奉獻水利事業,水利職業技能是水利高職畢業生做好水利工作的技術支撐,水利人文則是水利高職畢業生奉獻水利事業不竭的精神動力。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和奠基人黃炎培先生指出“僅教學生職業,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便會“把一種很好的教育變成器械的教育,沒有自動的習慣和共同生活的修養。這種教育,頂好的結果,不過造成一種改良的藝徒,絕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4]84“水利人文”成就“水利人”,是水利高職人才培養之靈魂。
2.升華水利職教目標之必然
黃炎培先生在1917年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時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4]68,即“為己治生”和“為群服務”,這就是廣為流傳的“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職教宗旨。“使無業者有業”是職業教育的第一步目標,而“使有業者樂業”則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他反復強調:“職業教育訓練,第一要義即為群服務”[5]314。中國水利高職教育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水利高職人才培養的獨特性逐漸顯現,水利高職畢業生就業日益顯現出其優越性,許多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不僅高于其他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而且高于本科院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例如,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2004年以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路走高,2011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9.38%,排在廣東省128所本專科院校第1名[6];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被教育部評為“2012-
2013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該榮譽也被業界人士稱作“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7]。然而,水利高職人才培養做到了“使無業者有業”,卻未能實現“使有業者樂業”,水利高職畢業生能夠“為己治生”,卻未能更好“為群服務”。全國多所水利高職院校對水利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工作條件舒適、收入理想、工作穩定、單位所屬區域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是水利高職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選擇;大多數水利高職畢業生不愿到一線施工現場而偏向于選擇從事設計、管理等工作;基層水利單位對水利高職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但因條件艱苦、收入低而無法留住人才;相當一部分水利高職畢業生缺乏從事水利工作興趣,畢業后選擇轉入保險、銷售、廣告設計等非水利行業就業;水利高職畢業生在吃苦耐勞方面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等等。要使水利高職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使他們“有業”且“樂業”,能夠“為己治生”且能“為群服務”,水利高職人才培養重視水利人文勢在必行。
三、實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基本方略
1.厘清認識,確立水利人文教育理念
伴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水利職業技能在水利高職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日漸深入人心,但一些水利高職院校“唯水利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論”導致水利高職大學生的水利人文養成意識淡薄甚至缺位。一項基于水利高職大學生職業選擇與評價的調查①顯示:高達89.8%的水利高職大學生“不了解”“中國水利史”;高達62.4%的水利高職大學生“不了解”“水利法律法規”;54.9%的水利高職大學生“不喜歡或不太喜歡”“水利行業工作”;只有5.2%的水利高職大學生認為“職業態度是職業工作崗位中最需要的能力”;高達82.4%的水利高職大學生優先選擇“獲取更多技能證書”以“增強就業競爭力”。缺乏對水利行業的了解、認同,無法產生對水利職業的情感、信念和追求,難以最大限度地運用學到的水利職業技能奉獻水利事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職業教育領域價值觀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學會做事——全球化中共同學習與工作的價值觀》一書提出:“價值觀代表人生的理想和目標,是我們追求的動機和目的。價值觀激發情感,它給予我們思想和理解的動力,構成了個人和組織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不論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價值觀都在影響著我們生命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著我們應變的水平、決策的能力以及我們應該沿著什么方向前進。毋庸置疑,價值觀在工作場所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8]對于艱苦的水利行業而言,“上善若水”的水利職業價值觀、“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信念對引領水利人成長和水利事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對水利高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轉變“重水利職業技能輕水利人文”的教育觀念,確立水利人文在水利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是實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前提。
2.培育師資,推進水利人文課程化建設
水利人文課程化建設是指把水利人文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培養其專業教師,明確其課程內容,制定其教學大綱,實施其教育計劃,使水利人文教育課程進入水利高職大學生課堂,并結合水利高職大學生實際,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課外指導為基本環節的水利人文教育格局。其中,師資隊伍培育是水利人文課程化建設的關鍵。
水利人文教育兼容“水利性”與“人文性”,肩負兩層使命:既要教會學生“人之所以為人之道”,還要教會學生“水利人之所以為水利人之道”。這就要求水利人文教育教師不僅具備一般人文教育能力,還應熟知水利行業的特點、歷史沿革、發展趨勢、典章制度文獻、重大技術革新事件、著名先驅人物以及各種重要文物器具等,最好還具有水利行業工作經驗。但水利高職院校“懂水利的不教人文,教人文的不懂水利”的師資隊伍現狀難以有效推進水利人文課程化建設。應通過師資培訓、學科交流、系部合作、崗位工作職能相互滲透等多方式協作,提高水利專業教師的水利人文教育意識和非水利專業教師的水利人文教育能力,培育一支由水利高職院校專業和非專業教師、實驗員、輔導員、行政管理人員以及水利行業優秀人才組成的專兼職相結合的水利人文課程化建設團隊,推進水利人文課程構建、教材開發、教學科研創新及實踐活動拓展,使水利人文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社團、進校園文化,最終進水利高職大學生頭腦,使水利高職大學生學水利、懂水利,愛水利,干水利、奉獻水利,這是實施水利人文教育的關鍵。
3.深化校企合作,實現水利人文的人格示范
水利行業的成功人士是水利人文的模范踐行者,他們的職業價值觀、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態度和職業情感是水利高職大學生水利人文教育的良好示范。教育部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長余祖光在“校企合作推進產業文化育人”的專題報告中指出,校企合作的關鍵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校企合作不僅要搭設校企間知識技能的橋梁,更要搭建校企間文化融合的橋梁。目前水利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多局限于水利高職大學生的水利職業技能培養,而對利用水利優秀文化促進水利高職大學生的水利人文養成則未得到應有拓展。應深化校企合作,使“優秀水利人和水利文化進校園”,并組建以優秀水利人為主體的水利人文教育顧問團隊,指導水利高職大學生的水利人文養成,通過近距離接觸、感受水利人和水利行業歷史文化,增進水利高職大學生對水利職業社會價值的認識,樹立水利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社會使命感,使水利高職大學生從遵循“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到堅守“水利人之所以為水利人之道”,這是實施水利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徑。
4.優化激勵,促進水利人文教育的知行統一
水利人文教育探索是一項全新的“打破陳規”工作,水利高職大學生的水利人文養成更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持久的過程,它不能僅靠幾門課、幾個教師或幾項活動就習成,它必須貫穿于水利高職教育的整個過程和一切活動,而且更依賴于水利高職教育隊伍的品行表率,水利高職教育員工對水利教育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以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求實創新、不求名利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都示范著一種職業的精神和品格。現行水利高職院校的許多獎懲制度和考核體系過于注重對教職員工任教課程門數、授課學時、科研成果數量等一些顯性的工作成果的認可,這不利于營造愛崗敬業、執著奉獻、吃苦耐勞、開拓創新的職業氛圍,相反會催生急功近利的職業思想和行為,對水利高職大學生的水利人文養成起反向示范作用。應弱化水利高職教育激勵機制的功利追求,引導水利高職教育員工從對工作結果的過度關注轉向對工作過程的投入,使水利高職教育員工結合自身特殊的教育教學實際,潛心研發符合水利專業特點和行業價值的水利人文教育內容及教材,并身體力行地開展水利人文教育,這是實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必然路徑。
參考文獻:
[1]黎永蓮.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職業人文訴求[J].肇慶學院學報,2013(3):72-75,83.
[2]巢傳宣.發生學視角下我國集體主義幸福觀的生成分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8(5):25-28.
[3]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5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6]廣東高考信息網[EB/OL].http://www.gdzsxx.com/gaokao/zn/39
380.html.
[7]教育部招生陽光工程指定平臺[EB/OL].http://gaokao.chsi.com.cn/gkxx/gzzk/gzft/201307/20130705/439633310.html.
[8]余祖光,張俊茹.職業教育中價值觀教育課程的新范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