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珍,于志偉,李中民
摘 要:高職教育中的《旅游美學》課程是科學性、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結合,結合當下的職業教育、人文環境與生活世界,《旅游美學》課程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可以拓展教學視域,結合旅游學、心理學和美學理論,深入探討《旅游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反思參與式教學法在學科教學中的理論分析及應用,進而闡述參與式教學法功能與價值。
關鍵詞:旅游美學;參與式教學法;旅游學;心理學;美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201-02
旅游美學是關于旅游美的創造、展開及符號化應用性型學科,屬于美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屬于應用美學的范疇,直接相關于旅游學、美學與心理學學科。旅游美學以美的理念為基礎,以審美客體的分類為主線,從審美主體的視角出發,研究審美主體之間及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關系問題。
一、《旅游美學》課程的學科性質與特點
1.真。真即真理、真實,就是符合客觀規律,即“認識主體對客觀對象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1]真是美的基礎。就旅游美學教學客體的內容而言,追求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就教學主體而言,真成為對人性的關注,促進人性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目的;將人看作完整的人,提倡讓學習者主動投入學習、自主地相互幫助與公正地相互評議。
2.善。善就是合目的性,善是美的內核,孔子認為美取之于“仁”、老子相信“美惡相生”、荀子提出“美善相樂”等這些都從社會政治倫理方面探討美。旅游審美心理問題,主要是研究審美主體的價值觀問題,即是有關善的問題,“旅游審美給人們帶來精神情感的愉悅,我們也應帶著尋求精神情感的愉悅的心情去學習旅游美學。”[2]
3.美。美的前提是真和善,但不是兩者之和,美不是單純的真,也不是單純的善,美是人類對自身本質力量的肯定和確證。在原始時代,人類就開始發現美、追求美與創造美,但是,不同時代的人和不同文化的人創造了不同的發現、認識和創造著不同的美。孟子提出真善美相統一的思想,即“充實之為美”,《旅游美學》課程就具有這樣的性質,旅游文化活動的過程及其欣賞對象都屬于審美文化的范疇。
二、參與式教學法在《旅游美學》課程中的應用
《旅游美學》課程的參與式教學體現為以案例為基本素材,以激勵參與培養學生的旅游管理職業能力為基本出發點的教學模式。教學中通過設計參與、情景參與、實際模擬參與等,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參與到各種專業實踐與實習活動中去。學生通過內在的興趣與努力,在參與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歷練能力,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多層面對接。在《旅游美學》參與式教學過程中,考試方法屬于參與式教學法的一個側面,盡可能地壓縮基礎知識部分的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60%。另外,旅游儀式與接待言行考試與導游詞演講比賽等綜合測試占40%,這不僅能綜合地體現學生的理解力、反應能力、應急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參與學科教學的動力。
1.設計參與。學生可以參與的設計包括需要設計、內容設計、目標設計、分組設計、活動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等。從《旅游美學》學科來看,對于部分教學設計,就有一個審美能力問題。如學習美的存在領域與審美形態問題時,是從自然美入手,也是先開始社會美的教學內容,這種設計源于主體對美的存在領域關注的厚重問題。因此,當學生參與到這種教學需要及內容的設計時,學生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喜歡什么、成為什么。當然,教師是獨立的個體,而學生由于人數量大,意見可能會不統一,但是,“眾口難調”絕對不同于“眾口不調”。教師應給予學生這樣一種自主參與審美教育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設計中提高判斷能力與審美能力。
2.場景與情景參與。《旅游美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可以通過游戲、小品、實景練習等方式,盡力與學生一起創設一種專業場景,學生可選擇不同的扮演角色模擬并參與實際情境,展示所要解決的審美關系與矛盾;或由角色扮演者現場處理問題,模擬旅游管理者的決策方式,鍛煉學生的解說、反應及應急能力。情景參與和角色扮演能讓參與者直觀地感受和領悟所涉及的“實戰”問題,能讓學生熟悉管理中的實際操作并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將來求職以及處理實際事務做準備。
3.職業技能實習與訓練參與。《旅游美學》課程的任務是學生能夠具備從事旅游審美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相關的職業能力,培養學生實際崗位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職業素質。在職業技能的實習與實訓中,倡導以“學習主體為本,以具體實踐活動為根”的職業技能參與,學生參與到訓練的各個環節之中,將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凸顯主體的就業與創業的教育目標。
三、參與式教學法在《旅游美學》課程中的價值與意義
從人本主義反觀教學,學生就是教學的目的與出發點,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達成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之上,這正是教學的真正價值,也是參與式教學的真諦,可以這樣說,參與式教學法創造價值。
1.提高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參與式教學法應以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為基礎,在學生自我發展和現實之間建立聯系,并以此來實現教育對人的自主性的本真追求。馬克思認為“人始終是主體”[3]。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如果能夠自由地發揮主體性即具有思想、道德與實踐的特性,就能夠發揮能動性。同時,我們還要強調主體性的自在規定性,否則,主體性就會失去人性的根據和基礎,也就必然會以主體方式存在、思索、活動和把握世界的本體論意義和方法論。因此,參與式教學可以使教學主體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每個人在其中形成與展現其主體性,進而提高師生的批判意識和自主發展能力。
2.達成學生自由平等的人文理想。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4]人類的歷史就是從奴役中掙脫出來走向自由向往。參與式教學法強調自由參與、平等相處、達成共識的人文理想,這也是教育的本真追求。參與式教學法順應人類的自然天性,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智慧和培養道德情感方面,都處于自由平等的地位,即你、我、他是一體的,每個人既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主體在共同分享知識、體驗情感的過程中彼此相遇,理解與他人共同生活的要義,自尊自強、尊重他者、接受差異,形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這種始于自由并指向自由的教育就是民主教育,民主教育通過對自由個體的塑造來實現健全社會的人文理想。
3.培養對話、交往合作的職業能力。師生、生生之間對話交往是合作的前提。在《旅游美學》的教學實踐中推動師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對話是德國伽達默爾用以比喻解釋者與解釋對象之間的關系,認為對話是由雙方圍繞共同的話題進行的交流,不是由對話者的意志決定的,因為解釋本身沒有止境。參與式教學法就是通過學生主動的參與討論,將學、思、問、答聯結在一起,使學生在參與中合作,滿足表現需要、求知需要和發展需要,再次達成下一次對話。人存在的基本狀態就是人際的,因為人生活在社會關系中,需要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學生在平等對話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豐富個人體驗和經歷,并產生新的結果與智慧在交往中學會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達成對話,提高交往與合作能力,提高自信心和自立能力。交往合作還可以激發成員之間的積極情感,減低人際間的疏遠和孤獨感。在合作情境中,學習主體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效率,還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關注,鍛煉了職業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
4.塑造學生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人格魅力。《旅游美學》課程參與式教學的最高目標是“使人成之為人”——成為審美之人,即主體愿意成為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人,這與人的批判意識、反思能力和創新精神緊密相關,“審美的創造沖動不知不覺地建立起第三個王國,即游戲和外觀的快樂的王國。在這個王國里,審美的創造沖動給人卸去了一切關系的枷鎖,使人擺脫了一切稱為強制的東西,不論這些強制是身體的,還是道德的。”[5]因此,對人性保持人道主義的信仰,是審美得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基礎和前提,審美生活的實現離不開人性中真、善、美的釋放。
本研究旨在從性質與特點、課程應用、價值與意義等三個層面闡釋《旅游美學》課程的參與式教學理論,以作為設計和實施《旅游美學》教學的理論依據,并在實踐檢測其可行性與實效性,《旅游美學》課程的參與式教學之實踐研究可以提升教學主體的職業觀、價值觀與人生觀,進而檢驗《旅游美學》教學目標的達成效果。
參考文獻:
[1]余源培等.簡明哲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25.
[2]張文祥.旅游美學基礎[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
[3][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
[5][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