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群
摘 要:孫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他的民生思想為近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導方向。這一切都反映了中國人民想要改變曾經的落后面貌,實現民族解放、國富民強的美好愿景。而孫中山這種順應時代潮流的革命精神,對于當代中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民生思想;當代社會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G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019-02
一、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當代價值
1.平均地權與三農思想
孫中山先生認為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必先從農民的民生入手,農民占總人口之八九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就必須施行“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當代中國的農民比例雖達不到當時的百分之八九十,但是依然是社會各行業角色中的絕對主力,解決好了中國的農民問題中國所有的問題就解決好了一半。經歷改革開放的中國從單一的國有經濟逐漸過渡到國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的狀態,隨著遷徙政策的逐步放開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城市打工,也就在此時多了一類稱謂——“農民工”。而處于當代的農民工卻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他們同時處于城市和農村的邊緣,在為城市建設奉獻的同時卻并不能獲得城市內相應的保障,與此同時付出的代價是農村大量土地的荒蕪,以及在房地產經濟推動下的耕地面積的大面積減少。在此暫且不談耕地面積減少所可能帶來的糧食危機,但從民生角度考慮,也是不得不解決的巨大問題。“耕者有其田”這樣樸素的要求自古有之,而在當代眾多農民被動城鎮化的過程中,土地的喪失,配套設施轉型的滯后造成了巨大的社會隱患。在此并不是對城鎮化的批判,而是在城鎮化過程中不應當急功近利,首先應當在解決農民轉為城鎮居民之后的就業問題的基礎之上,而循序漸進的推進。孫中山平均地權思想是在當時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激烈轉型中的政治思想,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時至今日,該思想的內涵的挖掘應當在當代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進行,以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
2.節制資本與當代壟斷
孫中山認為私人資本的聚集而形成的壟斷,是歐洲早期資本主義貧富差距巨大鴻溝形成的重要原因。消除貧富差距是孫中山一直以來的追求目標,但是他同時也清晰地認識到,中國要發展并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借鑒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且這一步不可省略和代替。
在這個過程中不得不對當代的壟斷進行一定的論述,無論是孫中山思想中的命脈行業還是我國當前對命脈行業的定義都是全民所有制的性質,并將其作為調節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但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調節貧富差距的工具作用無論是哪個時期都很難得到實現,孫中山先生一直所強調的命脈行業的全民所有制實際上發展最后成了政治家的寡頭經濟,幾乎是一個政治勢力掌握了國家的某一行業的命脈。如此的命脈行業全民所有制如何起到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只能被稱為是另一種形式的寡頭經濟,然而殊途同歸,無論何種形式的寡頭經濟都造成了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馬太效應顯露無遺,最終造成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局面。我國當前的命脈行業的全民所有制經濟實際上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壟斷,很難明顯地起到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反而在這個過程中變相的拉大了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這也是大型“央企”職工及高管工資、福利被詬病的原因。
二、孫中山民生思想對中國共產黨解決民生問題的啟示
孫中山在眾多場合中提到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就是孔子所說的大同社會。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的講話中提到: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1978年以來,中國基本的民生問題真正得到了解決。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正是孫中山天下為公思想中一個基本方面,無論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共同富裕作為基礎,巨大的貧富差距只會導致社會矛盾的不斷增加,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說,巨大的貧富差距也許會造成比普遍貧窮時期更為嚴重的后果。在此基礎上,存在了千年的農業稅被免除,占中國大多數的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稅收負擔,而作為國家之根本的農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盡管當下并且也許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中國的農業問題會更加突出,但是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確使最廣大農民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實惠,治大國如烹小鮮,中國共產黨在解決民生問題之上所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同時,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中國群眾在以往并沒有遇到的新問題正在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空氣嚴重污染,有毒食品、藥品等等問題,觸目驚心并震驚世界。然而,經過調查不難發現在眾多發達國家中這些問題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傷痛,但這并不是規律使然,不應當以此為借口為中國當代出現的重大民生問題而開脫,而應當以此為戒,反思為何在眾多國家都出現的重大問題我們依然不能將損害程度降低。這也是中山先生民生思想中所希望解決的問題,他希望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并在這個過程中將已有的制度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從而設計出一套與中國國情相契合的制度,并極力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的不良問題,節制資本思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在當代仍然存在巨大的借鑒意義,這種去粗取精,絕不重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不良之附著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結合中國實際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民生觀是新中國幾代領導人共同造就的,是以人為本的民生觀,是全面發展的民生觀,是統籌兼顧的民生觀。這三方面缺一不可,以人為本是一切的核心,全面發展是基礎,統籌兼顧是手段,它們具有相同的促進民生不斷改善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國家,這也正是孔子大同社會的設想,同時也是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思想的具體體現。endprint
三、孫中山民生思想對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民生為本。民生問題始終被孫中山認為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沒有民生問題的解決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談。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1]。這是貫穿小平同志一生的對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也是對民生問題基礎性意義的深刻認識所做出的指導思想。與之相反的,國民黨政府以及蘇聯社會主義政府后期對民生問題的忽視直接造成了民怨沸騰,失去了建國根基而最終走向覆滅。我國應當以史為鑒,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努力改善民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建立在其之上的政權的穩固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
其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孫中山指出,“節制資本之余必須發展國家實業。”[2]393“要解決民生問題,中國的工業非要趕快振興不可。”[2]391孫中山曾說,能開發其生產力財富,不能開發其生產力則貧。孫中山發展國家實業,振興國家經濟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其對國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任何民生問題以及政治問題都必須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之上。這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不謀而合。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中心即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改革開放策略實現的基礎則在于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中同樣提到了經濟發展為中心的要求,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兼顧公平以及協調可持續。無論如何,中國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與中國當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密不可分,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將喪失在世界上的一切話語權。所以,改善民生必須建立在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的實現馬克思理論中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的藍圖。
最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孫中山多次講到,民生主義“最要緊的是均貧富”。同時,他認為土地和資本等最具價值的生產資料被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是造成貧富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孫先生的民生主義把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作為解決民生問題主要手段。孫中山認為民生是“為貧富的不平等,要把他們達到平等”,“是對于貧富爭平等的”,等等孫中山曾經無數次的提到了貧富差距的問題,這也與他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深刻認識不無關系。而當代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卻恰恰印證了孫中山先生關于貧富差距的推測,土地問題在當前也可以理解為房地產問題恰恰成了不斷拉倒貧富差距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在土地價格不斷上漲的基礎上與原有的貧富差距相疊加逐漸形成了一個幾乎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社會都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是社會主義的公平應當是付出與回報成正比的公平,而非資源享有者坐享其成與純粹勞動者之間的巨大差別。所以,公平正義作為任何一種社會形態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無論是機會公平抑或是結果公平應當給所有人一次公平的機會,從而縮小逐漸不可控的貧富差距,將中國經濟的發展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2]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馬林在中國的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
[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9卷[M].上海:中華書局,1986:355.
[5]尚明軒.孫中山的歷程[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
[6]中共中央黨校文史研究室中國近代史組.中國近代政治思想論著選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6.
[7]唐三運.論孫中山的民生思想及現代意義[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9.
[8]隋東廷.孫中山民生思想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2.
[9]張卓.孫中山民生主義淺議[D].長春:吉林大學,2008.
[10]張偉.毛澤東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繼承與超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11]張學繼.孫中山民生主義及其現實意義[C]//.紀念孫中山誕辰190周年研討論文集.杭州:民革浙江省委員會,2006:6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