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
摘 要: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是新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也是中國領導人外交思想共同的內核,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獨立自主思想在對外政策的貫徹實施中展現著一些不同的特點,經歷了由自力更生型向和平共處型、對外開放型、合作共贏型的轉變,但是它一直像一條紅線貫穿于中國外交思想的始終。
關鍵詞:獨立自主;外交思想;自力更生;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027-02
一、獨立自主外交思想的提出:從自力更生型到和平共處型
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講獨立自主,主要的出發點是同舊中國的一切屈辱外交相區別,從人民共和國外交立場爭取民族獨立,所以也并不排除建立在平等互助關系之上的對外結盟。獨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是周恩來在外交部成立大會上明確提出來的,他指出,“中國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1]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上也指出:“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自己做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允許任何帝國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①
1.與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開始踏上獨立自主的新型外交路線。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完全拋棄半殖民地中國的外交關系,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毛澤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兩條外交方針的實質是在真正平等的基礎上重新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不承認國民黨政府簽署的一切不平等條約,要徹底地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影響。這兩條方針不僅使新中國樹立了反帝“愛國”平等外交的清新形象,展現了獨立自主的特性,而且也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外交體現,使新中國在世界上樹立起了清新、堅決、獨樹一幟的中國外交新形象。
2.從“一邊倒”堅持不做附庸到“一條線,一大片”反對蘇聯霸權主義。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全面封鎖和武力威脅,中國選擇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但“一邊倒”絕不意味著成為蘇聯的附庸,在涉及中國國家安全和主權等問題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領導人也同樣據理力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針對波兇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國批評了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1958年,中國堅決拒絕了蘇聯向中國提出的共同建立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重大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動,客觀上阻遏了蘇聯的全球爭霸戰略;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提出“一條線”戰略,聯合美國、日本、西歐和第三世界,建立了廣泛的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國際統一戰線并且向全世界用實際行動展示了說話算數、獨立平等、敢負責任、不畏強權的國際形象。
二、新時期獨立自主外交思想的發展:從和平共處型到對外開放型
中國第二代領導人中堅持講獨立自主的是鄧小平,他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中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2]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科學性地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觀點。這一時期我國的外交戰略開始著重于國家利益的維護,在強調國際主義的同時更強調愛國主義,開始了全方位的開放型的獨立自主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不結盟外交。改革開放以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前提下,中國積極倡導發展與世界所有國家的友好關系,不但不屈服于任何來自于外在大國的壓力,而且也不搞意識形態對抗。這是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更加明晰化的新發展,在新的階段新的歷史時期也顯現出了全方位、不結盟、非對抗等一些新的特點。在對外戰略中,根據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我們穩固了以三個公報為基礎的中美關系,也改善了同蘇聯的關系,化解了許多消極因素,為中美蘇大三角提供了政治保障,大大拓寬了中國外交的活動空間。
2.平等互利的獨立自主對外開放政策。改革開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大國情節的殘余以及意識形態差異所導致的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敵視使得我們自己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解產生了偏頗。鄧小平指出:“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2]20世紀70年代末,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探索。過程中,我國既對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放,也改善了過去我們同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的單方面提供援助的做法,轉向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自此,中國開啟了全面的面向全世界的外交探索。
3.韜光養晦、有所作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兩極格局逐步瓦解,中國國內出現了政治風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鄧小平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對內既保持了國家的政治穩定,對外也頂住了輿論的壓力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裁,維護了“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2],并很快掀起了市場經濟的大潮,從此把中國更進一步地推進到全球化的浪潮中,為改革開放政策更好地貫徹和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國家環境,也為第三代領導人拓展更加全面的對外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中國外交在曲折中發展,在曲折中進步。
三、獨立自主外交戰略的深化和與時俱進:從對外開放型到合作共贏型
新的世紀,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國際大背景下,針對“一超多強”的新國際體系和中國崛起等新形勢,中國第三代領導人強調在戰略伙伴關系的建設以及開放共贏的國際合作中繼續堅持獨立自主,走出一條和平發展的新道路。江澤民重申“堅持鄧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胡錦濤也指出:“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
1.維護國家安全、構建和諧世界的新安全觀。世紀之交時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曾提出,“以加強軍備、搞軍事對抗的舊安全觀已經無助于國家的安全、世界的和平,這就要求必須積極探索建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安全觀。我們認為,新安全觀的核心,應該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5]上海合作組織是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建立的。江澤民的“新安全觀”是對鄧小平獨立自主外交思想的進一步深化。此后,領導人胡錦濤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新目標,指出如果要實現世界的繁榮與持久和平,必須走出冷戰思維,樹立新型安全觀。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不僅是中國領導人戰略思想的集中點,而且也是與時俱進中的新安全觀在新時期的重要體現。endprint
2.“伙伴外交”和全方位外交戰略的實施。新型的伙伴外交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外交的重大舉措,也是對鄧小平非意識形態的外交戰略的新發展。在“伙伴外交”的基礎上,中國也繼續深化著“中美日俄”等全方位外交,主張獨立自主與新國際主義的結合,初步建成了以政治影響力、形象親和力和道德感召力為主要內容的外交軟實力體系,樹立起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明確提出了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新方略,為我國展現獨立自主、深入參與全球治理做了外交上的實質性的思想準備。
3.國際機制的廣泛參與和創設。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逐步有選擇性地融入國際社會,中國第三代領導人加大了參與中國周邊地區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合作的力度。繼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后,中國先后參加了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朝核會談、亞歐會議、東盟10+3會議、APEC等,并且在“金磚四國”和“20國集團”等戰略平臺的支撐下,與代表發達國家整體利益的八國集團進行了友好的戰略協商,為改革IMF和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積極參與聯合國活動,開展全方位多邊外交的過程中,中國每時每刻都貫徹和深化著“獨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黨際關系四項原則,通過國家外交、政黨外交,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與時俱進、開放發展、愛好和平、致力于合作與發展的良好形象。
四、獨立自主外交的新發展:深化合作共贏
當前,中國新領導層的外交表達和行動,標志著中國外交進入了新的階段。習近平就任之初就指出將不會改變“和平共處原則”之上的獨立自主外交戰略的總基調,中國將繼續在合作共贏和多邊外交的國際合作中堅持獨立自主,進一步推動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1.合作共贏的新安全觀:構筑中國的“世界夢”。傳統大國之間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原因就是“零和”心態,即認為一方的增長和成功意味著另一方的失敗。這是影響大國之間互信及導致大國過去發生沖突的最大問題之一,因此,中國新一屆的領導人將致力于發展全方位、開放型的新型大國關系,以與世界合作共贏來打破“零和”博弈定律。在朝鮮局勢惡化和與周邊領土爭端突出的形勢下,中國將繼續妥善處理同有關國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努力維護同周邊國家關系和地區和平穩定大局。而且習近平指出:“‘中國民眾要實現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合作共贏的新安全觀是第三代領導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安全觀的新發展,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大國形象,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礎。”
2.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外交新階段,中國首要的將會把維護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嚴肅而重大的根本原則。習近平指出,“任何外國都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此外,中國外交開始了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的轉變。地區層次方面,作為一個與東亞、西亞、南亞、北亞、中亞等接壤的全方位亞洲國家,在中國新外交中,“亞洲”取代了長期形成的“周邊”觀念。中國新外交決心讓亞洲回歸“共同發展”與“地區合作”的主題。作為最大的亞洲國家,中國就“域外國家”與亞洲的關系聲明原則立場。習近平指出:“亞洲應該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穩定和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全球層次方面,中國將支持陷入邊緣與危機的全球多邊體制,在習近平的多次講話中都主張“開放包容”,進一步完善“全球治理機制”。應中國的需要和世界局勢的變化,中國的外交還將做出一些大的、歷史性的調整,進行必要的戰略布局,進一步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參考文獻:
[1]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EB/OL].新華網,1997-09-12.
[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EB/OL].新華網,1997-09-12.
[5]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