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
摘 要:一部美國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引發了中東多個伊斯蘭國家民眾的憤慨,激發了一場大規模反美浪潮。追究伊斯蘭反美的深層原因,經濟、政治、外交、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原因縱橫交錯在一起,篩選歸納了互相交叉、彼此影響的三個主要原因。
關鍵詞:伊斯蘭反美原因;文化霸權;中東政策
中圖分類號:D73/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031-02
電影是一種我們司空見慣的文化傳播方式和休閑娛樂方式。但誰也想不到,一部成本低廉、粗制濫造的電影,僅僅十幾分鐘的預告片,就惹下了天大的禍端。2012年9月,一部制作粗陋的美國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引發了中東多個伊斯蘭國家民眾的憤慨,激發了一場穆斯林世界的大規模反美浪潮,致使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的大使也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反美浪潮中遇襲身亡。
一、一部電影引發的反美浪潮——褻瀆伊斯蘭的代價
這是一部由美國籍以色列人薩姆·巴西萊導演的影片。他曾對《華爾街日報》說:“伊斯蘭教是一種癌癥。”這位美國導演從一些猶太人那里募集了500萬美元的資金,耗時3個月,拍攝了這部長達2個小時的電影《穆斯林的無知》。2012年7月份,這部電影的一段長達14分鐘的預告片被上傳至世界上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網站,幾乎沒有引起關注。到9月份,該預告片的阿拉伯語配音版本被上傳到了YouTube網站的同一頻道后,召來了數以萬計網民的復制和觀看,由于影片內容對穆罕默德的褻瀆和詆毀,很快引發了伊斯蘭民眾的不滿。
伊斯蘭民眾的反美抗議的浪潮首先波及埃及和利比亞。9月11日,埃及和利比亞爆發大規模反美抗議,并在當天迅速達到頂峰。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的領事館于當晚10點遭重火力襲擊,數百名武裝分子沖入領事館與安全人員發生交火,直到12日凌晨2點利比亞安全部隊趕到現場控制局面,襲擊持續了4個小時之久,導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及其他3名外交官身亡。11日晚上同時遭到沖擊的還有美國駐埃及使館,數千名示威者強烈沖擊位于開羅解放廣場附近的美國駐埃及大使館,示威者們齊聲高喊著“我們全是本·拉登”的口號,有數十人爬上使館高大的圍墻,扯下飄揚的美國國旗,用力撕毀后將國旗付之一炬。在美國紀念“9·11事件”11周年之際,班加西和開羅的反美民眾則用一個血腥的“暴力之夜”宣泄他們的情緒。
從9月12日開始,爭議影片引發的反美浪潮迅速席卷埃及、也門、孟加拉等中東多個伊斯蘭國家,成千上萬的穆斯林民眾高呼著反美口號,焚燒美國國旗,沖擊美國大使館……整個伊斯蘭世界籠罩在一股強烈的反美情緒下。
希拉里在大使喪生當天發問:“為什么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在一個我們幫助拯救的城市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說僅僅一部電影就能引發如此大規模的全球反美抗議示威,顯然是高估了這部制作粗陋的影片自身的影響力。在反恐的名義下,西方世界數度發生諸如焚燒古蘭經、出版漫畫諷刺穆罕默德的事件,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酷刑虐待穆斯林俘虜、鞭打羞辱戰俘尸體的個案也屢見不鮮。這些層出不窮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侮辱了伊斯蘭的信仰,傷害了穆斯林的感情,也不止一次地引發了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浪潮。
二、電影背后的故事——伊斯蘭反美的深層原因剖析
追究伊斯蘭反美的深層原因,可以說千頭萬緒,經濟、政治、外交、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原因縱橫交錯在一起,共同造成了美國與伊斯蘭當下的局面。作者篩選歸納了三個主要原因。當然,這三點原因都不是獨立的,都是互相交叉、彼此影響的。
(一)美國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權
電影是最國際化最活躍的媒介形式,在全世界有著豐富的傳播渠道和巨大的受眾市場,因此理所當然成為美國意識形態輸出的軟載體。縱觀如今的世界電影市場,美國電影已經占據了絕對的領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世界電影霸主,占領了海外電影市場的大片江山。在美國文化的強勢進攻面前,很多地區的民族文化包括伊斯蘭文化都敗下陣來。然而,美國文化的風靡并不意味著它已經成為所有人的“精神食糧”,《穆斯林的無知》這部電影,詆毀了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充分暴露了美國文化的傲慢。
“文化霸權”一詞最早是由意大利著名思想家葛蘭西在其著作《獄中札記》中提出的。葛蘭西認為“文化霸權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統治方式。在當前的民族文化交往中,文化霸權是指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強加行為,是一種文化強權、文化殖民。”
二戰后直至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不斷提升文化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的地位,作為謀求霸權的手段和路徑之一,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輸出本國的價值觀和理念模式,從而對別國的傳統文化根基和發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美國的文化霸權戰略具體體現在很多方面。美國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優勢為基礎,通過文化產業投資、文化產品出口和無所不在的傳播媒介、網絡等途徑傳播美國的文化理念、生活模式和意識形態。美國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卻壟斷了世界大部分地區近90%的新聞,CBS、CNN、ABC等媒體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發布的信息總量的100倍,占全球數據傳輸和處理量的80%以上,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全球電視節目制作的75%,美國電影的放映時間占據了全球電影總放映時間的50%以上。網絡更是打破了文化傳播的時間與地域界限,打著美國文化烙印的符號與信息在全球狂轟濫炸,向全世界推行美國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商業理念、社會文化。
阿爾曼·托夫勒在《權利的轉移》一書中提到:“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本次伊斯蘭反美浪潮中的示威游行也好,抗議聲討也好,都是當地伊斯蘭文化反抗傲慢的美國文化,反抗美國文化霸權的一種表現方式。
(二)美國失當的中東政策endprint
美國在中東政策的內核一直是高人一等的價值判斷,從未改變“救世主”般的心態和頤指氣使的強權政策。所以,此次反美浪潮也可以看作是伊斯蘭世界對美國所謂的大中東政策和美式“民主”改造計劃長期不滿和憤懣的一次觸底反彈。
首先,頻頻發動戰爭,干涉別國內政。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塔利班政權;2003年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2011年,美國主導的北約發動空襲戰,對利比亞實行軍事干預,強行實施了“政權更迭”;在2011年至今的敘利亞內亂中,美國伙同一些西方國家,既承認敘反對派的合法性,又緊鑼密鼓地向反對派提供武器裝備,擺出了一副要把敘利亞推向內戰漩渦的架勢。經過一場戰爭或動亂,先前的政府被推翻了,但新的、能有效實行治理的經濟與政治秩序沒有建立起來,社會和民族沖突有增無減,“新干涉主義”橫行無理,不得人心,日益加劇伊斯蘭民眾的仇美情緒。
其次,美式“民主”結局堪憂,“阿拉伯之春”難以服眾。美國使用經濟援助和政治施壓等多種手段對中東國家進行民主改造。2010年底在西亞北非地區興起了轟轟烈烈的“阿拉伯之春”。利比亞、埃及等國家經由美式民主改造之后,并未得到“民主”與“自由”,相反,政治局勢與安全環境堪憂、民生恢復與重建進展緩慢,這使得阿拉伯民眾積聚了不滿。
第三,巴以問題上美國長期偏袒一方。1947年,聯合國通過181號即巴以兩族分治決議,只有少數人口的以色列倚仗美國獲得占總面積57%的土地,人口占多數的巴勒斯坦人反而只分得43%的土地。之后,以色列依靠美國的持續支持和有力援助,在數次中東戰爭中獲勝并最終占據巴勒斯坦地區90%以上的土地。阿拉伯幾乎都是伊斯蘭世界,美國的不公正立場引起廣大阿拉伯國家民眾的不滿。
美國于2004年提出“大中東計劃”,該計劃明確把中東國家改造為民主國家作為美國的中東戰略。此次聲勢浩大的反美浪潮恰恰是在提醒美國,如果美國不深刻反思其中東政策,那么反美浪潮必將長期存在,美國的麻煩還會更多。
(三)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由來已久的沖突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教授于1993年提出“文明沖突論”,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21世紀伊始就發生了“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悲劇,這些沖突和對抗的兩方分別來自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因而似乎更證明了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正確性。對伊斯蘭世界而言,當前的這場反美浪潮的原因之一在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明對伊斯蘭文明的自大與傲慢”。
伊斯蘭世界信仰伊斯蘭教,而西方世界一直以基督教為自己的宗教信仰。西方的基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伊斯蘭教認為它已經戰勝了基督教,吸收了基督教的真理成分,克服了基督教的錯誤,并且由于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存在使基督教成為一個過時的宗教。”基督教堅持說伊斯蘭教篡改了上帝的真理,并且認為伊斯蘭民族是野蠻蒙昧、殘暴落后的民族。這樣一來,雙方基于宗教信仰而產生的分歧與偏見深埋于彼此的信念深處。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創立,隨后就迅速向外擴張,這引起了以基督教為信仰的西方社會的強烈震驚和極端仇視。伊斯蘭教在早期的數次沖突中是居于上風的,在沖突中西方屢屢失利,乃至領地淪陷、圣地被毀、東征失敗,給基督教徒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以及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使得西方擁有了先進的政治制度、燦爛的物質文明、雄厚的資本積累,再度喚起了基督教社會的優越感。18世紀以來,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征服與反抗、傳教與抵制的紛爭和沖突全面展開,愈演愈烈。
近現代西方列強對伊斯蘭世界的殖民統治,激化了宗教極端主義思想。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把反對西方和凈化伊斯蘭作為首要目標之一,加深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斯蘭文明的偏見和仇視。東西方文明的互相敵視和沖突,可以說是引發這場席卷中東反美浪潮的一個長期歷史因素。
參考文獻:
[1]安維華.論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沖突[J].國際政治研究,2003(2):35-41.
[2]高祖貴.美國與伊斯蘭世界關系走勢[J].新遠見,2011(3):31-39.
[3]趙靈敏.伊斯蘭世界仇美的根源及其影響[J].阿拉伯世界,2003(5):5-9.
[4]簡濤潔.霸權文化與文化威脅[J].太平洋學報,2011(6):23-30.
[5]賴永兵.葛蘭西文化霸權學說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云南社會科學,2012(3):36-40.
[6]楊衛東.后冷戰時期美國與伊斯蘭世界沖突的文化根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