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泉清[呂梁學院外語系, 山西 離石 033000]
磧口鎮距離臨縣縣城西南80公里,湫水河和黃河交匯處,晉陜大峽谷中段。黃河在這里陡然變窄,由400-500米寬縮成80-100米,河道突然降低,1000米之內形成約10米的落差。這是一段明礁林立、暗礁無數的河道,即著名的大同磧,當地人稱為“二磧”。大同磧位于湫水河注入黃河之處,每當湫水河山洪暴發,洪水帶著大量泥沙、巨石,堆卡在黃河的河道里,形成險灘。黃河行船談“磧”色變,哪個艄公敢冒險載貨闖“磧”?這樣,行船只得靠岸卸貨,轉為陸運,磧口便成為黃河河運中的貨物集散碼頭。另外,磧口位于大同磧的上游,面向黃河,背靠臥虎山,使大同磧成為天然的“拱水壩”①。而且,黃河主河道流經磧口鎮,近岸水深也足以浮起載重的貨船,便于靠岸,可同時停泊二三百艘船只,是天然良港。另外,磧口具備了陸路貨物外運的條件。在京包、山西鐵路和柏油公路作為主要交通干道之前,陸路交通運輸主要是靠駱駝、騾馬等高腳動物進行馱運,磧口地處相對富饒的地帶,有充足的人力和畜力,且道路易行,水路運來的大批貨物都能及時轉運出去。
從清代乾隆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末的兩百多年間是磧口古鎮的鼎盛時期。磧口被稱為晉陜大峽谷黃河沿岸第一鎮,是晉商西大門,是陜甘綏寧與晉西北物資集散之重鎮,貿易往來的大驛站。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磧口成為“物阜民熙小都會”。晉商的興盛造就了磧口的繁榮,“晉中商人對磧口商業的興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②。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磧口商業的衰落也成為必然。交通運輸的發展,特別是京包鐵路(1923)和公路的修建,以及現代先進運輸工具的出現,磧口水旱碼頭的作用日漸衰落;加之,日寇入侵磧口,以及“晉西事變”(1939)的影響,還有山西省政府另發新幣兌收舊幣(1932),磧口商行不少破產倒閉,磧口的繁榮成為過去。黃河水運衰落之后,磧口處于封閉與貧困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引起吳冠中等藝術家的關注③,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磧口古鎮是我國唯一同時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地方④,是2005年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隸屬西灣村是2003年公布的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隸屬李家山村是2008年公布的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建筑群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鎮村落于2006年被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命名為“世界百大紀念性建筑”。古鎮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挖掘,對于打造國內外旅游亮點,改善基礎設施,突出文化特色,發揮資源優勢,推進產業化進程,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磧口古鎮承載著多種文化,從縱向來看,主要是晉商文化。磧口的興衰與晉商的發展歷程相對應,各個時期都有相應的遺跡、遺物和文獻,遺存的碼頭、店鋪、宅院都是晉商發展的見證與縮影。作為晉商與西北地區貿易的重要碼頭與商品集散地,磧口展示了晉商經營情況以及晉商西北貿易的實景。其“六大行業”指的是從西北運來的六種商品:糧食、麻油、鹽、堿、藥材和毛皮,由磧口運往西北的商品有:綢緞布匹、煤油、茶葉、鐵制品、洋貨等。古鎮是集水陸運輸、零售批發、商務管理、金融流通、安全防衛等為一體的商業經營場所。有碼頭、駝店、商鋪、稅局、商會、錢莊、商團、鏢局的舊址,是晉商經營管理的活標本。
古鎮是一處很有密度的古建筑群,存有四百多坐大小院落,都是原來的商行或店鋪。古建筑群沿黃河和湫水河呈直角形分布,一條長街貫穿全鎮,分為西市街(后街)、中市街(中街)和東市街(前街)。西市街依黃河而建,位于河岸上,街道較寬、較平,水路所來貨物由此登岸,“六大商行”大都分布于此。其中油店為六大商行之最,著名的有“天聚永”“天聚隆”“興義院”等。中市街店鋪最多且保存完好,百川巷、要沖巷等巷道布局工整,巷道旁的店鋪錯落有致,有“復和店”“錦菜店”“永順店”“東澤店”等店鋪。中市街是磧口重要的集市貿易區,市民大多居于此地。店鋪多為藥店、酒店、客店、郵柜、當鋪、票號等。東市街是磧口東去的陸路起點,有三十余家駝店,民國年間,最多時有六百多峰駱駝,油、糧、藥材等都由駱駝、騾馬等高腳牲畜轉運到汾陽、太原、平遙等地。⑤與長街形成網絡的幾十條小巷聯通各家客棧、商鋪,四通八達,盡顯古鎮昔日的繁榮。
古鎮建筑隨地勢而建,背山面河,前低后高,窯洞層層疊疊,最高多達五層,景象壯觀。一些店鋪出門便是碼頭,利于貨物運輸。貨棧一般是四合院或三合院形制,院子較大,能前后進出,便于貨物裝卸。店鋪門面大都采用排板門,營業時敞開。十幾條小巷子與沿黃河的主街大致垂直,既是交通通道,又是泄洪道。
磧口的房屋依山而建,不少商住一體,很少奢華,與周邊的西灣村、李家山村民居相比更為樸實⑥;有的店鋪面朝外,后院供人居??;有的鋪面是磚瓦房,人住窯洞;許多民居墻體高大,院落寬敞,便于貨物存放,而且私密性強。古鎮的民居以窯洞為主,具有拱形結構的特點,主要是明柱廈檐和沒根廈檐兩種。明柱廈檐高圪臺是窯洞建筑的最高境界,屋檐用瓦和木料搭建,窯洞正面用挑石和木質明柱支撐廈檐,窯洞之間是敞開式走廊,是人們活動的重要空間。明柱是獨立的柱子,柱子下面都有柱基,柱基一般呈鼓狀,鼓身雕有各種紋飾。沒根廈檐是沒有柱子的房檐,即從窯腿上部伸出石質的挑檐枋,用挑檐支撐木質屋檐。窯洞前檐砌有一米左右的花磚墻,既美觀又起保護作用。商行的大門一般是磚門臉,上方鑲有石匾或木匾,標明字號。
磧口標志性建筑是建于明代的黑龍廟,坐落于臥虎山的石崖上,三重飛檐,高低錯落,三開間,硬山頂,前有檐廊,供奉龍神。左右耳殿供奉華佗和財神,也有說法是祭祀風伯和河伯,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生意興隆、船只平安,香火一直旺盛。廟內有戲臺、鐘鼓樓,戲臺兩旁的柱子上寫有“物阜民 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的楹聯。據說,在此臺演劇有“山西唱戲陜西聽”“戲臺唱戲不費力”和“窯洞內外不一樣”的聲學效應,是山西古戲臺中聲學效應突出的典型代表。⑦從鼓樓處眺望,黃河、湫水以及磧口鎮盡收眼底,是絕佳的觀景臺。
最具特色的民居是坐落于磧口鎮北1公里的西灣民居和位于磧口鎮南5公里處的李家山民居。西灣民居是晉商陳氏家族聚居地,五豎兩橫的小巷將所有院落有序串聯,院與院之間有小門相通。每個院落建筑大體由三部分組成:正房多為明柱,插檐式青磚拱券頂,白灰灌漿、勾縫;廊房、客廳、繡樓等多為硬山頂;廁所、馬棚、柴房等或位于墻下,或修于背角。各家的大門、垂花門、照壁更是各具特色。李家山民居坐北朝南,形似鳳凰,為明清時期李氏家族所建。該村民居以窯洞為主,窯洞沿坡壁呈階梯狀,下層窯洞是上層窯洞的前庭,甚至直接建在上層窯洞的窯頂,宛若一尊巨大的雕塑。窯洞前普遍有廊檐,多數為四合院。照壁、門樓、廈檐和門窗上的磚木雕刻盡顯花鳥魚蟲之靈秀、飛禽走獸之生動。⑧
抗日戰爭時期,臨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磧口是晉西北革命根據地,支援陜甘寧邊區的交通要沖,布匹、糧食、軍鞋、藥品甚至軍火經由磧口運往陜北。1940年到1948年,磧口作為晉綏邊區商貿重鎮,鎮上的新華商行、貿易局等都是當時“紅色貿易”的遺址。⑨解放戰爭時期,磧口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鎮子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為繁榮邊區經濟和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東渡黃河,夜宿于磧口寨子山,當晚下榻于一孔石窯,現石窯的陽面懸掛有“毛澤東路居處”的牌子;磧口鎮黃河邊上樹立著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
與其他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相比較,磧口有極具地方特色的黃河文化和黃土文化,即“兩黃文化”。黃土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依山勢而建的各式窯洞,冬暖夏涼,古樸實用。高原土柱林是距磧口約6公里的馮家會黃土林,可徒步由磧口沿湫水西岸經西灣村、侯臺鎮前往,領略獨特的土林自然風貌。這些高原土柱粗細高低不一,最高達10米,頂部帶有石板帽,就像守衛黃土高原的士兵。⑩磧口鎮陳家垣村,可體驗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了解它溝壑的形成,可領略塬、梁、峁、川、杖等各種地貌特點。另外,紅棗是磧口的鄉土樹種,有兩千多年的栽培史,磧口紅棗園是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栽培區,也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收入之一。站在黑龍廟觀望,棗林并不規則,溝溝峁峁、山山梁梁上盡是稀稀疏疏的紅棗林,有的散落在河溝澗,有的成片相連,主要是沿黃河岸邊、呈條狀帶分布。
黃河文化以自然風光為主,以黃河大峽谷為核心,有二磧沖浪、麒麟沙灘、黃河漂流、百里畫廊等。秦晉黃河大峽谷風光絕美,從磧口張家山古商道北上至克虎鎮,全長約70公里,是我國最為壯觀的黃河風情勝地,有天然巖畫、巖雕、沙灘、石灘、古渡碼頭等。百里畫廊是黃河最具特色的水蝕風蝕浮雕,氣勢恢弘,是集繪畫、建筑、雕刻、書法于一體的巖壁天然浮雕群,讓人不由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湫水河與黃河交匯處就是麒麟灘,這是一片砂石灘,踩在沙灘上,能汲出水分,是散步、休閑、篝火晚會、了解黃河濕地的絕佳地帶。“兩黃文化”孕育了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風情,高原民歌、放漂河燈、黃河鑼鼓、剪紙窗花等無不彰顯著“兩黃文化”的特點,反映著黃土高原居民原始、質樸的生活狀態。
當地的民間藝術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臨縣傘頭秧歌是一種頗為流傳的群眾性文娛活動,它把音樂(打擊樂、吹奏樂和絲弦樂)、舞蹈、武術、戲曲、民歌、二人臺等藝術形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頗受民眾喜愛。據傳,其起源于北宋“賽社”活動,興盛于清代,普及于民國初年,手持傘頭的人是秧歌隊的領頭,故稱傘頭秧歌。道情小戲起源于道教說唱音樂,由古代道歌發展而成。起初,臨縣道情坐地清唱,清代搬上舞臺,后流傳于陜北、內蒙等地,道情有十多種調:七字調、十字調、疊落金錢、一枝梅、高調、滾白等,表演保留著說唱的特色。?另外,磧口鎮臨街的一個高圪臺上(農村信用社北巷)居住的盲藝人張樹元可表演臨縣三弦書。老人坐在一張床上,左腿綁書板,右腿綁銅镲,雙手持三弦琴,右手食指和中指間夾著木撥子,彈撥琴弦或敲擊銅镲間,將磧口繁榮時期的名妓馮彩云的身世娓娓道來:“家住陜西米脂城,四溝小巷有家門。一母所生二花童,奴名就叫馮彩云。……”
有著濃郁的鄉土風味的磧口小吃是古鎮又一道靚麗風景。秧歌唱道:“磧口有些好吃法,臊子碗脫刀刀劃,紅印印餅子撒芝麻,牛蹄蹄饃饃熱油茶。”臊子碗脫由蕎面精制而成,輔以辣油、芝麻醬、老陳醋等,另加由海帶、粉條、黑豆等勾芡制成的“臊子”,粘而不綿、醇香可口。紅印印餅子用白面加少許油、鹽,在鐵鍋上烤制而成,表面撒芝麻,味道噴香,蓋有紅印,象征吉祥。臨縣豆腐也是有名的地方小吃,可炒著吃,沾著佐料吃,滑嫩爽口。黃河鯉魚是待客的上乘佳品,其體態豐滿,肉質肥厚,細嫩鮮美。另外,莜面栲栳栳、山西麻花、蔓菁燉豆子、“紅面角”、土豆擦擦都別具地方風味。
春節期間,人們在自家院內或門前壘塔塔火(煤塊壘砌的錐形火堆)和圪針(灌木枝)火,大人小孩抱著衣被跳過火堆,祈禱吉祥;依照磧口當地風俗,晚上要攔房門,鞋子脫下朝炕頭;小孩枕頭下要壓棗、核桃、蔥、蒜、火箸、菜刀,腳上拴石鎖、銅鎖、鐵鎖等,迎接新年。轉九曲燈、“盤子”敬神、放河燈等至今保持著原始的年俗習慣。(按:盤子民俗活動圍繞“盤子”展開,是民間廟會祭祀活動?!氨P子”是一種制作精美的組合型閣樓式仿古建筑模型,即放大的神閣子,將民間自然神以及佛教、道教等眾多神靈共祭一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趣,表達祈福禳災、祈盼豐收、祈求子女平安、發達吉祥的心愿。)在磧口,正窯的外墻上大都設有天地爺的神龕,屋子里供奉著灶王爺、家神爺等神位,每到除夕,人們要點灶燒香,下跪磕頭,迎接諸神。正月二十五是“倉官節”,用谷子、黑豆碾成的面捏成“倉官爺”,倉官爺”身扛裝滿糧食的口袋;還要捏“雞盆盆”,一般捏三層,里面布滿了面小雞,來祈禱、感激糧食豐收,無災無害。再捏一個“燈盞”,里面倒點禾油點燈,晚上將這些展品放到谷場或腦畔上(窯洞頂上),全家人跪下祈禱:“倉官爺倉官爺扛得來,給我們扛得個小子(男孩)來。倉官爺倉官爺你要管,大甕圪堆小甕滿,盔盔缽缽都裝滿……”?二月初一要吃“紅面角”(高粱米面捏的蒸餃),祈求狼不要吃人,也祈求河邊趕路的人不要掉入黃河。春季前,當地居民要剪一個小小的“瓜子人人”(漂亮、可愛的剪紙人像)貼在門楣上,以防瘟驅邪,保佑家人健康平安。每年的“七月會”或“正月會”等大型廟會,延續多日,熱鬧非凡。
磧口古鎮是集明清建筑群、革命遺址、風俗民情、晉商文化、黃河文化、黃土文化于一體的巨大畫卷,古鎮文化的探究有利于發掘古鎮文化新亮點,對古鎮的旅游開發、修繕保護,避免建設性破壞和自然性衰敗,使其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古鎮順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準備了良好的條件,更為古鎮走出深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鋪平了道路。
① 閻剛平.磧口——黃河古碼頭晉商西大門[J].文史月刊,2005(7).
②⑤ 高文艷.晉西黃河古渡磧口鎮商業試論[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2,20(4).
③? 楊映峰.磧口:堆滿歷史的黃河碼頭[J].山西旅游,2013(9).
④ 小城鎮建設,坐落在黃河邊的歷史夢——山西省磧口古鎮保護與開發經驗交流[J].小城鎮建設,2010(4).
⑥ http://www.baidu.com OL].山西呂梁地區磧口與北京門頭溝三家店之比較.
⑦ 楊陽等.山西磧口黑龍廟山門戲臺聲學問題初探[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4(2).
⑧ http://www.baidu.com.[OL].磧口.
⑨ 師振亞.磧口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分析[J].滄桑,2008(3).
⑩ 牛顏華.黃河明珠 物華天寶[J].時代人物,2007(6).
? http://www.baidu.com.[OL].臨縣人們政府歲時節日話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