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賢 劉金利 王學軍
棗縮果病俗稱霧抄、霧掠,是我國北方棗樹的一種嚴重病害,嚴重發生可減產30%~50%,誘使果柄形成離層,果實瘦小且提前脫落,果肉發苦,糖分下降,直接影響棗果的產量和品質。現將贊皇大棗縮果病的發生規律、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供參考。
1 贊皇大棗縮果病癥狀
棗縮果病病原菌侵入果實后,受害果要經過以下幾個時期:暈環期即棗蒂部分出現淡黃色病斑,形狀不規則,邊緣比較清晰;水漬期即果皮呈水漬狀果肉呈土黃色,松軟、萎縮,褶皺,邊緣不明顯;著色期即外果皮呈暗紅色,無光澤;萎縮期果實大量脫水,果柄暗黃色,最后形成離層大量脫落,有的不能自然脫落,直到采收期棗果呈萎縮狀、褐色懸掛在樹梢,給棗農造成極大經濟損失。
2 發病規律
據2008-2011年來對贊皇大棗的田間調查,棗縮果病病菌侵入棗果的時期為7月中旬,高發病期為8月上旬。
除自然磨損的棗果傷口、風雨、霧露可以傳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如壁虱、葉蟬和椿象等引起傷口傳病,其病原菌可從皮孔侵入棗果而導致棗果發生縮果病。其病原菌在棗樹皮、落果、落葉、棗頭、棗吊及栆股上越冬。
3 影響病害發生因素
棗樹縮果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樹齡、樹勢、立地條件、栽培條件、氣象因子等,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施肥量少,養分不足。根據調查,其中50%的棗樹株均施底肥1.35~0.7 kg或不施底肥;株追肥0.35~0.7 kg,管理較好,生長穩健的棗園一般縮果病病果率5%左右;而25%棗農不施底肥,株追肥僅0.1 kg,沖施肥1~2次,而且生育期管理較差,樹勢較弱,縮果病平均病果率40%~55%。
二是氮肥過多,營養不平衡。據調查,未施底肥的棗園,在棗樹生育期灌人糞尿2次,追尿素1次,沖施肥1次,縮果病病果率在47.5%,其主要原因是氮肥過多,枝葉生長過旺,棗樹需硼量相應增加,引起缺硼。
三是立地條件的差異。在黏土上縮果病發生嚴重,沙土上相對次之,而在保水性能好的黃土上縮果病發生相對較輕。
四是刺吸式口器昆蟲活動的影響。椿象、壁虱、葉蟬、桃小、介殼蟲均可傳病。
五是氣候條件的影響。一般高溫干旱年份,硼不易被棗樹根系吸收,也不易在樹體內運行轉移,造成果實缺硼,常加劇縮果病的發生。在溫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雨量多,發生輕;雨量少,發生重。
4 綜合防治措施
4.1 選擇抗病品種
由于棗縮果病致病機制復雜,所以選擇抗病性品種是防止病害流行最有效的途徑。如河北省林科院選育的“冀抗1號”對該病抗性較強,可根據當地發病程度和需求進行選栽等。
4.2 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栽植,采取東西行向,栽植株行距以2 m×3m為宜。早春清除棗園病殘體,噴5 °Be石硫合劑。夏季狠抓摘心和修剪,及時疏果,減少負載量,利于棗樹通風透光,營造陰涼透光的小氣候,減少陽光直射。秋冬季徹底清理落葉、落果、落吊,以減少病源。同時還需增施有機肥,秋季(8月20日以后)可株施25%有機無機復混肥40 kg加生物菌肥1 kg加硼肥15 g或硼砂5 g。夏季追施1/3二銨磷肥+2/3尿素混合肥, 株施1~2 kg。 棗果進入白熟期后灌1次水,以預防或減少裂果的發生。6-8月高溫、干旱時,依天氣降雨情況決定澆水次數。
4.3 嚴防病蟲害
5-6月可噴80%敵敵畏乳劑1 0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800~1 000倍液防治刺吸式口器昆蟲麻皮蝽、茶翅蝽,以減少傷口。4-9月可噴三氯殺螨醇、尼索朗等防治棗紅蜘蛛;噴施殺撲磷、毒死蜱等防治介殼蟲。8-9月防治桃小食心蟲、棉鈴蟲等害蟲,可噴5%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等殺蟲劑。另外,對棗縮果病可于棗樹開花30%左右,用300倍硼砂+10~20 mg/kg赤霉素+0.9%阿維菌素5 000倍液噴霧,隔7 d噴1次,連噴2次;于幼果膨大期,用10%苯醚甲環唑(世高)1 5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4 000倍液+硼鈣寶1 000倍液+0.9%阿維菌素5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功夫)2 500倍液,隔10 d噴1次進行防治。同時兼治炭疽病、黑斑病及蟲害。
(收稿日期:201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