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英杰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新課程改革目標指出:“評價的基本原則不是甄別與選拔,而是激勵、診斷和促進。”教學評價中引進激勵機制,面向全體學生,能激發學生興趣、求知欲、好奇心、責任感、上進心,創設成功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產生向上的動機和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也必不可少激勵機制。如何建立科學、寬松和完善的評價制度和評價方式,健全評價機制,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1 閱讀能力激勵的前提準備
1、了解學生。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是教學的出發點。可以通過座談、問卷調查、上機測試等形式建立學生的“個人秘密檔案”。首先教師要對學生們能否完成學習任務有足夠的認識,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表現在學習速度、智力水平、記憶水平、學習毅力等各個方面。不能‘拔苗助長式的給學生提要求,設計學習任務合理可行是最重要的。我的做法是:第一盡可能記住每個學生姓名,上課能直呼其名;第二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即學習信息技術的條件如何;第三,學生已經學會了什么。這樣一來,評價起來就猶如“韓信點兵”一樣得心應手了。
2、了解教學環境。首先要了解計算機機房硬件設施和安裝的教學軟件的使用情況。什么軟件可用,什么軟件不可用都要事先調試。另外,要考慮教學環境的許可程度能否與學習任務相符,否則一旦出現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是十分被動十分尷尬的, 也就談不上評價學生了。
3、閱讀能力整合教材。進行學科整合是新課程教學過程改革中明確提出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學更要責無旁貸的推行學科整合。何克抗老師指出:“事實上,信息技術課程本來就不具備嚴格的學科性質,也沒有嚴格的學科體系,它既有技術教育的成分,又擔負著文化教育的使命,是一門綜合課程”。所以,語文、數學、美術、生活與勞動等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有密切聯系的,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耳熟能詳的知識點入手,揉合、化解在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
4、 搜集學習資源。充分搜集、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學習資源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可以是校外的知識,也可以是學生周遭生活世界、自然世界、人類生活中一切林林總總的信息。打破教材框框,引領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走向世界,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如此長年累月給學生以“豐富的精神大餐”,不愁將來學生的電腦作品沒有深度和廣度。
當然,評價準備還有與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對教材的熟悉程度等等因素,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2 教師在閱讀能力思想上的認識
法國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亞說過:“美好的語言,勝過禮物。”贊美之所以對人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是因為它滿足了個人較高層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師應該學會賞識、學會激勵學生。也許我們的老師并不在乎,可我們的學生卻很在乎。我自從讀過《賞識你的孩子》(周弘著)后,更加深了對激勵的認識,知道激勵的奧秘在于讓孩子覺醒,生命覺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周弘能把一個先天耳聾的女兒培養成材,并把自己培養孩子的經歷推廣培養更多的聾童。教學中能否使用賞識激勵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激發學習興趣?開始,我先試著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這一試讓我欣喜若狂:原來我所教的學生和別的班級的學生一樣出色。在我的眼中,學生變的可愛了。隨之而來的是我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越來越多。在課上,在課間,我總能利用時機不留痕跡地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關愛,對學習產生興趣。回報我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進步。
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頷首,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可以驅散他們積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陰影,可以喚醒他們早已封塵的潛質、潛能,可以誘發他們心中萌芽的創造沖動。
3 激勵性評價的運用
那么,如何運用激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3.1 信任激勵
俗話說得好,“信任就是力量”,“信任是最高的獎賞”。教師的信任是對學生價值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我在教學中,曾有意識的做過這樣的實驗:以兩類層次的學生為對象進行試驗, A 類學生基礎好,接受能力強或較早接觸信息技術。但教師不予多指導,任其自由發展;B類學生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均為一般,但教師有意識多予以加鼓勵和指導,并對其報以積極的期望,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一段時間下來, B 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表現欲遠遠大于 A 類學生。可見,學生學習興趣的可塑性之大。當教師給予的信任與學生個人的意想、興趣、愛好相吻合時,學生學習起來就不會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能激發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必須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因為任何學生都有使自己好起來的一種潛在愿望。
3.2 成就激勵
教師的信任,能對學生起到導向和激勵作用,而要達到這一點,則必須變為學生自身的要求,并化為具體的行動。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造種種成功的機會,誘導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和發展自己,把期望和要求變成有形的事實。
教師既可以在課內運用“低起點、小臺階、多活動、快反饋”的方法,通過增加學生動手實際操作、動口回答問題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也可以在課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有層次的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為他們發展興趣愛好、發揮特長、取得成功提供機會。多數學生通過啟發、引導、演示等過程能獨立操作,少數差生則要幫他一把,給他修改一下,在關鍵處提醒一下,使他能寫下去、畫下去,讓學生嘗到跳一下能摘到果子的喜悅,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就感,從而自覺地積極地參與。
3.3 目標激勵
教師在教學評價中可以為學生制定具體的、有一定難度、且又為學生所接受的學習目標,明確方向,共同努力。并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經常反饋,及時進行獎勵和批評。這種目標激勵的作用最大,見效最快。
比如畫圖教學中的著色,能力差一些的同學,只要掌握設置前景色、背景色,會使用現有的顏料盒來給圖畫上顏色就可以了。而能力強的學生在此基礎上要提高要求,還要學會編輯顏色,會利用色譜和顏色梯度滑塊,調配出自己需要的豐富的顏色。在比如爭當打字能手時,要求學生學會用漢語拼音的方法進行漢字輸入,學習差一些的學生,每分鐘只要求輸入10個字就行了,平時多用一些小的段落練習。而鍵盤熟練的同學,每分鐘可以輸入三、四十字,最快的可以輸入60多字,對他們就可以要求錄入一些自己寫的小文章。我的要求是:盡你自己最大努力,發揮出你的最佳能力!
3.4 創新精神激勵
人們常說:創造力是人的另一雙眼睛。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學生的創新意識較強,但由于缺乏練習,學生總體表現技能稍差。比如繪畫教學,學生能想象出一幅美好的畫面,但很難在電腦畫布上展現出來。這里,教師不能采用一概抹煞的態度,這樣會使學生強烈的創新欲望得以磨滅,從而抑制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學生展示的作品不夠理想,并不意味著學生不行。教師應采用積極的態度及時去啟發和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成功源于學生的信心,學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師的鼓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只要處理好學生的努力和成績、成績和獎勵、激勵與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三種關系,運用激勵性評價有益于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進取,在學習上取得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