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波
摘 要:班級是大學生在高校基本的歸屬,良好的班級文化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積極的影響。本文論述了加強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幾個維度,以期對推動高校班級文化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校班級文化;問題;對策
班級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一個班級在長期學習、活動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群體意識,并在這種意識驅動下所創造的一切成果。在狹義上是指班級全體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培育起來并遵守的共同愿景、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紀律習慣等方面的總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一名輔導員,筆者認為班級文化的建設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加強。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靈魂
班級是對大學生實施教育的重要地方,班級文化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形成良好班級文化的保證,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基本內容包括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它為班級文化建設指引了方向,回答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出愛國、守法、誠信、友善、創新,富有理想,是非分明的大學生,確保了大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成長、成才。在班級文化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需要我們努力做到:第一,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知識,培養愛國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明理守法的人;第二,重視發揮輔導員、班主任教育作用。輔導員、班主任應該經常性地深入班級,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明確奮斗目標,確立人生理想。同時,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為他們排憂解難;第三,重視班級活動開展。班級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班級演講比賽、主題班會、故事會等等活動,寓教于樂,培養班級精神文明;第四,重視班級社會實踐活動。班級社會實踐可以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解和信心。班級社會實踐活動,應該以紅色教育為主題,進一步提升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 人的因素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關鍵
作為一種校園亞文化,班級文化建設關鍵還是在于人,這里的人主要是班級管理者、學生干部以及普通同學。當前,輔導員、班主任等班級管理者直接從事著班級管理,他們的人格魅力、知識水平、敬業狀況、管理風格、管理水平、個人意志等直接影響了班級文化發展方向和文化建設的水平。學生干部起著紐帶和組織作用,他們聯系著老師和普通同學,他們是每一次班級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干部的素質、能力和服務意識對于班級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較大影響。普通同學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占據了主體地位,他們的精神風貌、團結意識就是班級文化的重要體現。把握班級文化建設的關鍵需要我們做好以上人群的工作。第一,注重提高班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責任意識。高校應該高度重視班級輔導員、班主任的安排和能力提高,通過制度化的培訓和交流不斷提高班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責任意識,建立、健全班級管理者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第二,加強學生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建立班級干部選拔機制,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干部選拔體現出民主和公平。加強學生干部的培養,提高自身組織能力和服務水平;第三,不斷提升普通同學的班級認同感。老師應該深入了解班級同學,關系同學,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和平臺,加強班級同學互動,增強同學的班級榮譽感;第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班級文化發展。老師和同學不能各自為陣,最重要是在班級交流中了解彼此,形成推動班級文化發展的合力,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
3 學風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
學風是班級學習狀況的整體體現,班級學風表現在同學學習的態度、興趣、勁頭、情緒、成績,上課情況、考試紀律、寢室文化等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學風建設對于學生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學風建設的狀況集中體現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狀況,它也是班級文化建設最核心的內容。良好的學風能夠影響班級每個同學,帶動大家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實現班級同學共同進步,為班級同學實現理想添磚加瓦。當前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習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展,大學生個性也日益鮮明,我認為學風建設應該注意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相結合。課堂能夠集中體現班級學風狀況,我們應該緊緊抓住課堂教學的陣地,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調動他們上課的積極性,讓他們收獲知識。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我們也應該重視學生課外教育,通過高質量的班級活動、學生實習、見習,培養能力,拓展視野,豐富學習生活,營造多彩的班級學風。第二,夯實基礎與能力拓展并進。夯實基礎就是要就學生扎實專業基礎,強調課堂學習的同時,培養同學讀書的習慣,鼓勵大家去圖書館、去教室。能力也不可忽視。既要精專業,也要廣泛涉獵,拓展閱讀的范圍。注重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檢驗知識,提升能力。第三,注重激勵效應。在班級范圍內,通過交流學習經驗、樹立學習榜樣、介紹就業典范,鼓勵大家的學習興趣。獎懲并舉,進一步提升學習成效在班級表彰、獎學金、助學金等評優助學的比重。
4 制度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
制度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內容,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長遠性和穩定性,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能夠較好地解決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減少人為因素,確保處理班級事務的公正、公平,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輔導員、班主任等班級管理者一向注重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成文或不成文地制定了班級管理制度,但是仍然存在著班級管理制度內容隨意化、管理制度缺失、制度流于形式等等問題。為此,我認為我們應該進一步推動班級制度建設。第一,不斷完善和健全班級管理制度。班級制度建設一定要直面班級存在的問題,改變班級制度“一定”定終生的現象,推動班級規章、制度的不斷完善。尤其是面對諸如班級獎、助學金的分配,入黨選先的推介,學生心理咨詢輔導等等事關大學生健康成才、利益分配問題上,應該制定相應的班級制度,以此妥善處理班級矛盾;第二,注重班級制度的產生過程。班級制度的產生,并不應該是管理者的個人決定,也不是班級干部集體制定,班級制度的產生應該有其廣泛的“合法”基礎,其制定過程應該有班級所有成員的參與,并且能夠得到班級同學的認同,應該是民主集中的產物。只有這樣才能掃除班級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的阻力,制度才能成為班級文化營造奠定基礎;第三,正確處理制度的執行和班級事務人性化處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對“死”的制度和學生紛繁的情況,班級管理者往往處于二難的境地,比如助學金分配問題上,如果成績和助學金掛鉤的話,那么助學金是否給予成績偏差而家庭情況困難的學生。
5 開拓和提升交流平臺是班級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和中小學相比,由于沒有固定的教室、上課時間不多、興趣和理想各異,高校同班同學集中的時候相對較少。尤其是畢業年級,同學們忙于實習、升學和就業,再加上學校幾乎沒有課程安排,班級集中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所以,高校全班同學能夠面對面交流主要以上課、班級集中以及各種活動的形式進行。居于此,我認為以注意教室布置、教室衛生等“硬文化”和班旗、班歌、班徽等設置的“軟文化”在高校班級文化建設中扮演的角色退居次位。高校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必須依賴我們開拓和提升班級交流的平臺,并以此為著力點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第一,不斷提升班級交流的“實體”平臺。根據我們平時工作了解到,其實渴望在一起交流和學習的同學占據著主流,據此,我們應該進一步利用上課、班會、班級活動等“實體”平臺加強師生交流,共同建設班級文化。既要讓課堂成為獲取知識的地方,也要讓它成為增進交流的舞臺。提高班級活動質量,讓同學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團結的力量;第二,搭建網絡、移動通訊等“虛擬”平臺。針對高校班級集中機會有限以及電腦、手機的普遍使用,特別是畢業班級特殊的情況,我們應該進一步搭建網絡、移動通訊的“虛擬”平臺。建立班級QQ群、QQ空間、微信以及飛信,實習全班互動,在虛擬世界創建本班班級文化;第三,師生互動,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應該在交流中實現班級同學的互動,相互了解,增加班級凝聚力,共創良好的班級文化。同時也應該在交流中,實現師生了解,實現為同學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
6 多元文化交流是班級文化建設的“興奮劑”
高校里的文化多種多樣,作為高校的一種“亞文化”,班級文化應該與社團文化、寢室文化、網絡文化等“亞文化”實現交流,成為校園主文化的有益補充,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和完善,多元文化交流是班級文化建設的“興奮劑”。班級文化應該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并且以開放的姿態實現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最直接的就是鼓勵班級同學走出去,融入到其他文化當中。我們應該鼓勵班級同學參加學校的社團,在社團中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拓展生活空間,豐富大學生活。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提高同學們為人處世、生活自理的能力。鼓勵大家參與網絡討論,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開闊視野,增加知識。此外,這種多元文化的交流,不僅僅是人員的交疊,更應該實現有益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心態的汲取。比如,在寢室的“臥談會”中,大家能夠做到推心置腹,無話不說。又比如,在班級里,性格孤僻的學生卻能在網絡虛擬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世界等等。這些都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以彌補班級文化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李俊、謝春虎.試論班級文化的建設.教育與職業,2012(20):170-171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人民日報,2011年11月1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