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禹,滕秋玲
摘 要: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廣泛性、互動交融性”等特點,潛移默化的改變和影響了“90后”大學生的溝通、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價值取向等。在此大環境下,應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倡導網絡道德自律、規范輿論引導。
關鍵字:新媒體;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1 新媒體及其信息傳播特點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這樣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我國有學者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形態。”還有專家則認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
1.1 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之“快捷性”
新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上的限制,更新了傳播信息的途徑,使受眾群體不論在何時在何地都可以快速的掌握信息。新媒體打破了對傳播信息中對時空的依附性,發布在網站上面的任何熱點信息都能快速的波及全球,輻射各個角落。例如當下新媒體工具中使用較為廣泛的微博、QQ、微信等,使用者在使用時縱使相隔在地球的兩端也可以瞬間把需要傳播的信息傳達給接受者。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通信系統的發展速度也令人驚嘆,使新媒體信息的更替周期大大縮小。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1.2 新媒體傳播特點之“廣泛性”
傳播渠道多樣化。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傳播群體不再局限于機構、媒體單位為人際交往帶來了新方式。而新媒體所提供的即時通訊解決了時空障礙,滿足了人們在以往難以實現的通訊需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變得多元而復雜。受眾群體多樣化,趨向年輕化。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受眾群體既是使用者也是信息傳播的參與者,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主要是由傳播主體主導的信息傳播,傳播特點具有無間斷性與方向確定性,而新媒體下的信息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
1.3 新媒體傳播特點之“互動交融性”
新媒體在傳播形式上已經不單單是通過文字和圖片來傳遞信息,而是逐漸把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融入其中,做到了全媒體傳播。新媒體在傳播的過程當中,接受者和發布信息終端產生互動,電腦、手機、短信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手機看視頻、了解最新發生的時事政治,登陸社交網站發布消息,隨時進入社區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與其他參與者發生互動。以新浪微博為例,對用戶的使用技術要求較低,信息的綜合性和跨平臺性較高,迎合了受眾群體的廣泛要求,尤其是大學生,在用戶長期瀏覽交流、互動積累的大量社交屬性數據,為其自身創造了價值的同時,打造了屬于自己的產品特色。
2 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新媒體利用自身信息傳播的優勢在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簇擁下迅速崛起,“90后”大學生正處于價值判斷、身心健康塑造成型的階段,而作為最龐大的受眾群體,新媒體對其的影響不容小覷。
2.1 “新媒體”被廣大大學生喜愛的根本原因
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洞察力高學習力強。大學生具備新媒體的技術要求。90后大學生正處于知識體系與自身整體素質趨于完善的階段,而90后大學生又是在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對網絡技術的了解較為廣泛,熟悉程度較深。
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應用的需求性高,網絡終端設備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備工具,大學生是接觸和使用新媒體最普遍、最直接的群體。網絡搜索成為大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最佳途徑,大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自身的需求結合起來,登陸網絡社交工具隨時隨地的與他們進行問題的交流溝通。根據一項高校在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課中應用調研,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全國近2700名大學生中,63.1%表明大學生連接計算機網絡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QQ等聊天工具,16.3%的大學生則首先打開“人人網”(社交網站)首頁,這說明大學生熱衷于網上交往形式。
2.2 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深遠影響
1.改變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借助于QQ、E-MAIL、微博、微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工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更加豐富,營造了一種輕松便捷的交流氛圍,使問題的解決和處理方式更趨自由。就互聯網而言,由于交流雙方多以匿名的方式進行,減少了來自其他個體或社會因素的干擾,有利于保護個人隱私和言論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因此互聯網成了大學生表達思想觀點和傾訴心聲的理想選擇,他們希望通過在線交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獲得他人的尊重,同時期望與他人尤其是老師和學校管理者平等對話,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
2.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和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新媒體時代下的學習,不單單是依靠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而是更加注重自主學習。大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學習進度等,從互聯網上獲取大量的教育資源,進行交互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同時也為一部分有意向了主動了解非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在某種程度上也禁錮住了大學生的思維模式,更多的大學生選擇利用互聯網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久而久之的對互聯網產生了一種依賴心理。
3.改變了大學生個性塑造的環境與方式。在新媒體技術暢行的時代背景下,帶來了更多的載體和方式來展現自己,張揚個性。現代社會個性象征著自信力、突破力和創新力。大學生在突出自身特點的同時,又在強調自己與他人的與眾不同,吸引他人注意。新媒體工具滿足行為個體享有足夠的選擇機會和權利的條件,為每個個體創造了許多可選擇的機會,任意一個大學生都可以自由地參與信息的制作和傳播。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站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個性塑造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3 面對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措施
3.1 利用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掌握的優勢,結合傳統教學方式實現教學任務
新媒體不光帶來了多樣化的人際交往方式,也帶來了多樣化的學習途徑。新媒體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上,通過互聯網搜索關于思想政治的學科內容,還可以通過貼吧、論壇等方式討論學習內容,將新媒體技術綜合應用到教學當中。利用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熟練掌握,將豐富的信息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給課堂帶來了新鮮感,給同學帶來了學習的積極性。
3.2 利用新媒體工具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開展成為大學生最喜愛的第二個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新媒體工具的開放性虛擬性為大學生帶來了一種“背對臉”的創新交流方式。以微博為例,高校可以通過構建自己的網絡平臺體系。利用微博這樣的互動平臺,與學生們進行線上互動,促進學校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網上互動交流,時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針對性引導。
3.3 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個性化優勢,針對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
“90后”大學生是突顯個性張揚性格的一代群體,分析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對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關心理解每一位同學,對他們給予信任與尊重,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大學生的生活中去,引導他們正確的處理問題方式。教師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以網友的身份平等的與學生進行交流與學習,針對性的采取解決問題措施,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達到教學的最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1]姜恩來.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09(06)
[2]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