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心欣
摘 要:在企業發展初期,適當的模仿非常重要,當企業進一步發展時,就需要創新以建立競爭力,沒有一勞永逸的模仿,也不可能實現永久的模仿,在目前的商業環境與道德環境下,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在模仿中不斷進行創新,進而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力,是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道路。
關鍵詞:模仿;創新
舌尖上的中國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受關注的紀錄片,一方面美食類節目受眾群體較多,另一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紀錄片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實,愛看紀錄片的觀眾可能會發現,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不論外表形式還是框架結構上幾乎完全模仿BBC的模式,無論是開頭的片頭曲,拍攝手法,內容的表現方式,敘事的方式,都非常的相似。當然,攝制組也承認了自己對BBC的模仿,“因為人家先進”。對于經濟和技術實力較差、又急需增強實力的企業來說,可以采用模仿創新的方式來促進企業的發展。
1 為什么模仿
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告訴我們模仿的優勢和強大。這種成功的方式可以進一步讓企業借鑒,企業通過引進外來觀念、做法和模式,并根據自身情況加以調整,在此過程中又融合自身獨特的創新和其他方面的模仿,從而形成一個特色鮮明的混合體——這樣做不僅能為核心業務活動提供支持,還能為公司取得核心競爭優勢打下基礎。
在商界,人們推崇創新,但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在所有方面都創新,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必須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別人。而且很多我們眼中的“創新企業”,其實是一個優秀的模仿者,但這些模仿者的表現遠勝過創新者。IBM公司就曾經被彼得-德魯克稱為“世間最出色的創造性模仿者”,當初他推出商用大型計算機就是模仿Remington Rand公司的;微軟公司也是一個卓越的模仿者;即便是世人眼中最成功的創新者蘋果,他的很多產品也都是現有技術的組裝;比較經典的例子還有松下和三星,它們在創業初期也是通過模仿打開市場的。事實上,模仿不僅和創新一樣關乎企業的生存和繁榮,而且對創新的高效實施有著重大影響。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自古以來就依靠模仿戰勝惡劣環境、制造生產工具、超越競爭對手及引領一時風騷的強者。在這個方面,商界與自然界并無多大區別——沒有一家公司能在所有時間、所有方面都做到創新,它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模仿別人。
模仿者的成功有其內在的原因,比如能搭創新者的順風車,可以避免下錯賭注,有機會修正先期產品的缺陷,進而享受成本優勢等,另外,一般來說善于模仿的企業不易自滿,而且可以在參考諸多模式的過程中得到啟發。不僅如此,由于技術和市場的不成熟,創新成功的概率其實非常低,與之相比較的是,由于有創新者對市場的開發,模仿者往往不必支付高昂的研發費用,而且創新者已經進行先期的市場開拓,市場初步成熟,他們的成本要低很多。模仿者往往憑著“后發優勢”,發現創新者的產品缺陷,根據消費者需求做一些改進,利用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從而一舉超越創新者,提高成功的概率。這種模仿方式一般是企業在實力不足時,或者創業初期,面對強大的市場競爭對手時采用的策略,但這種策略不宜長久。
2 如何模仿
如今,商場上的模仿者數不勝數,為何只有一部分能夠成功?如何才能成功地模仿,成功的模仿不是簡單的復制,不是通過簡單的抄襲和偽造,就希望達到同樣的效果,而是基于對現有模式或產品的研究,結合自身情況的一些改進,或者加入自身的文化,這個改進可以只是一個細微的地方,成功的模仿者需要充分地領會了模仿對象的特征,并能有所改進,體現差異化的特點,進而取得競爭優勢。
雖然我國政府和企業提倡創新,但我國創新的現狀并不樂觀,而且大部分還集中在技術創新方面。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成功的模仿,我們更應該了解到企業只有將“創新”和“模仿”結合起來,打造自己的優勢。很多企業學習國外企業優秀的產品、先進的管理模式的過程中、只是照搬照抄,不做因果分析,不明所以地學習那些優秀企業,往往會陷入一種東施效顰的誤區。我國的山寨企業就是一種典型的模仿,那些靠模仿起家的企業,往往在消費者需求方面做了一些局部的創新,就獲得了很好的發展。
企業可以通過一勞永逸的模仿生存下去嗎?產品的模仿、抄襲,從客觀上來說,一定程度上的確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滿足了顧客日益膨脹的消費需求。然而,一味地模仿抄襲,隨著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也會越來越大,而消費者認知水平、審美標準的不斷提升,會使得那些沒有個性、質量低劣的產品無人問津。長期習慣于模仿的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一旦遭遇市場的抵制,就會很快導致市場的衰落。在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新技術、新工藝、新行業不斷涌現,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這使產品生命周期大為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成為競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巨大的時間利益誘惑下,許多企業舍棄了“研發—生產—銷售”的傳統模式,而是采取了走捷徑的方式“生產—銷售”。因為研究開發一款新產品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和費用投入,且有一定的市場風險,通過模仿其他企業的產品可以大大節省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市場風險,然而單純的模仿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卻失去了引領風尚的機會,在互聯網時代,這個代價是不可挽回的。互聯網不僅使消費者有了空前的選擇范圍,而且能實現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交流與互動,現代的柔性化制造技術也使大規模按需定制成為可能。消費者希望企業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來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個性化消費成為主流,消費者比較偏愛創新型的生產企業。
3 小結
中國企業在實力弱小時,在創業之初時適當的模仿非常的重要,但模仿時需要有自己的創新,借勢以差異化打開市場,等到有一定的實力和市場地位時,除了不斷地保持對其他競爭對手的學習以及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靈敏度外,還要注重企業的自身的探索和研究,這樣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長久的動力和不竭的源泉,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敏.從經濟學角度看企業模仿行為[J]科技和產業(社會科學版) 2005(1).
[2]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年8月28日 作者:(美)石家安(Shenkar,O.)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