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瑋,蘆佳,王敬瑋
摘 要: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中國革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于群眾路線的理論,對群眾路線的思想和方法予以創新,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和豐富內涵。鄧小平的群眾路線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群眾路線;現實意義
鄧小平的群眾路線觀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群眾理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群眾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是馬列主義群眾觀在中國的新發展。
1 鄧小平群眾路線觀的內涵
鄧小平認為黨的群眾路線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在一方面,“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在另一方面,它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 [1] 其中第一方面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觀點,鄧小平在這里肯定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肯定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人翁,而共產黨則是人民群眾斗爭的指路人。黨的服務宗旨就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可以說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最終目標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鄧小平關于群眾路線論述的第二方面則是黨的工作路線,也是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一切工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經實踐檢驗證明了的科學的方法論。我們深入群眾中了解民意,體察民情,收集上第一手資料,這也就是我們黨制訂路線、方針、政策的感性認識的活動過程。經過整理,將收集上來的民意系統化、理論化,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然后再到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接受檢驗,將不利于人民利益的,有礙社會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加以修改,再返回社會活動中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
2 鄧小平群眾路線觀的特征
鄧小平把對群眾路線的研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黨的建設等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在研究群眾路線與其他若干重大問題的關系中闡述其群眾路線思想,在思想內容上表現出強烈的辯證性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群眾路線的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的生活。貧窮不是社會主義。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實現這個奮斗目標,首要任務就是要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群眾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動力,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三個有利于”為最高標準。只有人民滿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我們的工作才能繼續開展下去。
改革開放與群眾路線的關系。一方面,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必須進行改革開放。鄧小平系統闡述了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必要性、出發點、具體內容、根本原則、衡量改革成敗的根本標準等一系列問題,強調改革開放是新時期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內容及實質所在。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又必須堅持群眾路線。鄧小平認為,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和主力軍。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中提出的各項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源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我們黨在改革中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因此,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群眾路線。
黨的建設與群眾路線的關系。黨的群眾路線是由黨員和黨員干部來執行的,只有黨員和黨員干部把心思、精力放在群眾身上,在工作中保持謙虛誠懇的態度,尊重人民的意見才能貫徹好群眾路線。鄧小平曾告誡全黨“黨的組織、黨員和黨員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2]目前,黨員隊伍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現象時有發生。我們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建設,使黨員自覺增強群眾觀點,牢記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3 鄧小平群眾路線觀的現實意義
3.1 鄧小平把群眾觀點引入群眾路線理論之中,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
由鄧小平主持起草并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群眾路線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認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是群眾路線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內容,其實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群眾路線,首要的就是要堅持這一根本的原則立場。“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論的具體運用,是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應堅持的方法論。鄧小平認為群眾觀點和領導方法、工作方法是辯證統一的。領導方法、工作方法以群眾觀點為基礎,是群眾觀點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我們之所以要堅持群眾路線主要是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在歷史的舞臺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時候,我們的工作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群眾路線是群眾立場、觀點和工作方法的有機統一,是包含群眾路線依據、內容和方法的完整系統。可以說,鄧小平從群眾觀點和領導方法、工作方法的統一中來理解、規定群眾路線的內涵,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
3.2 鄧小平群眾路線觀的實踐意義
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有關群眾路線的論述,對于全黨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保證全面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前我們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就是建設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我們以GDP論英雄,片面追求GDP的增長速度,甚至不惜破壞資源,結果人民群眾沒有得到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實惠,相反社會問題日益增多,如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問題比較突出。我們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堅持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來,不斷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使人民群眾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大步前進。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