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君


近年來,自主創業已經成為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的一種新選擇,是對傳統就業觀念的一種挑戰,也是畢業生流向社會的一個全新的、更高層次的就業方式。與此同時,隨著學校對學生創業意識的不斷重視,在豐富多彩的創業活動、科技創新實踐和創業教育的影響下,一股創業之風正在悄然盛行,大學生們爭相投入創業大軍。但創業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創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我們一起來體味新一代大學生在創業之路上的幸福與辛酸。
優惠政策助力創業企業騰飛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擴大就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無錫市濱湖區山水城科教產業園,有一個大學生創業園,其優越的條件,為年輕的創業者們解決了創業初期遇到的種種困難,園區的快速發展、品牌的迅速升級,也為大學生們的創業成長提供了更大、更高、更好的平臺。麥梯公司就是誕生在這樣一個具有完備的創業環境和濃烈積極的創業氛圍中。
馬騰,2008年剛從無錫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2007年,馬騰在校期間依托大學生創業園的創業平臺,與朱俊羽、周凱穎共同創辦了無錫麥梯時尚創意設計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服裝設計與定制。他所帶領的團隊使公司開辦一年即實現了盈利。同時,麥梯公司聯合無錫市的多家大學生創辦企業成立了“大學生創業聯盟”,引導和帶動了更多的大學生創業。2008年,馬騰獲得“江蘇省創業明星”稱號,他所創建的麥梯公司在江蘇省第五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中贏得無錫地區第一名。
“以創業帶動就業”同樣也是麥梯公司反哺社會、服務社會的宗旨。由于麥梯公司所在地毗鄰大學城,所以它也給眾多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學習實踐的機會。僅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有數十名學生順利成為麥梯公司的成員。
據了解,麥梯公司創辦初始,公司只有10萬元啟動資金,所有的家當只有4張桌子和兩臺電腦。馬騰說:“我們三個人在學校里還是比較優秀的,在廣告公司、服裝公司都干過,所以在創業初期我們有很大的信心和決心。其實心態很重要,我們最初什么都干,但都是和外面工廠合作,話語權在別人手上,被騙過、賴賬、返修、拆線。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早上一碗青菜面,扛著面料擠公交,從早干到晚。也是在不斷的摸索和調整中,我們把團隊鍛煉起來了。”為了找準定位,馬騰他們“三個臭皮匠,湊個諸葛亮”,走出了園區深入市場做了大量的調研,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他們發現無錫市場上的職業裝大都以西裝為主,特別是在高檔寫字樓內的白領的制服,大多款式單一、色彩少“亮”點,與寫字樓字的整體形象很不匹配。對此,馬騰他們就以這個市場空缺為公司的突破口,把公司客戶定位在正在形成氣候的房地產、大中型商場、寫字樓宇等一大批高端職業裝用戶上,于是正裝、商務行政裝、高級休閑裝成為了公司的主導產品。他們通過小批量、一對一的量體定制來展示和提升“麥梯”的品牌形象,小中見大,少中見多。設計時尚、服務上門、款式新穎、價格合理成為麥梯公司參與市場競爭創新品牌的四大新招。從市區主城到市外各街道鄉鎮,從大公司到小公司,都留下了馬騰和創業團隊的上門服務的足跡。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拒絕,創業之初的每一天都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織中度過。
著名房地產企業華仁集團旗下一家新公司的職業裝招標,成為麥梯公司品牌之戰的第一大仗。面對競爭對手的強大財力和實力,馬騰并不后退半步,而是從小處著手“特”字當頭,用最完美的設計、最真誠的服務、最嚴密的質量、最貼心的創意、獨特的企業文化贏得了華仁集團的首肯,掘得了公司走出校園創業的第一桶金。從此,“麥梯創意,您的量身定制專家”這句佳話傳遍了錫城政府機關、商界名流、白領人士和社會各界成功人士群體中,公司成為服裝界里的一匹“黑馬”。
如今的麥梯,已經擁有一流的生產設備和一流的時裝設計人才。在公司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麥梯公司的業務已遍布華東各地,服務范圍全面擴展,與酒店、賓館、學校等各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多次成功的合作,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以靈活的經營方式及完善的售后服務贏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
總結自己成功創業的經驗,馬騰說:“麥梯公司的成功離不開大學生創業園提供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麥梯公司所在的大學生創業園主要面向大學三、四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畢業兩年內的畢業生開放,旨在提供創業系統解決方案,打造大學生創業一流平臺。目前,為了支持大學生創業企業的發展,園區提供了近50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場地,并給予大學生創業企業房屋租賃減免優惠政策;組織了100余人的創業導師團,對創業企業進行專題培訓及輔導,同時對入園孵化項目進行評審;設立了600萬元的創業種子基金,對通過評審且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提供創業資金支持。而麥梯公司便是在資金、場地、能力、服務等方面得到了園區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正是在這樣優厚的創業政策扶持下,馬騰才得以大膽地、毫無后顧之憂地進行創業。
從馬騰創業的成功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除了現有政策的支持外,案例中的主人公馬騰還具備了大學生創業成功所必須的條件,比如勇敢果斷的品質、強烈的責任感、敏銳的商業意識、自我的實現欲、開拓創新的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并且他能在自己熟悉的行業舞臺上展開拳腳,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專業特長。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創業不能憑一時熱情,不能盲目模仿他人成功的經驗,應找到屬于自己的事業舞臺,充分考慮自身實際,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范圍,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其次,創業成功者往往注重合作和優勢互補。現代社會是競爭更是合作的社會,單槍匹馬闖天下實在不易,要創業成功,離不開志同道合、互幫互助的合作伙伴。正因為有同伴在創業中互相合作互相鼓勵,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才能促成創業的成功。
最后,勇于創新、不懼挑戰也相當重要。創業意味著創造,需要創業者具有開拓精神,面對從來沒有面對過的工作內容,解決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各類問題;創業意味著風險,需要創業者時刻考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行業和競爭對手的狀況,努力付出也并不一定意味著成功,需要勤懇敬業、嚴謹專注,需要激情和忘我的投入。即使事業站穩了腳跟,還不能有絲毫松懈。變幻莫測的競爭局勢,促使企業不斷前進發展,稍有松懈,就會被他人替代。故此有人說,創業起步難,創業持久更難;企業生存不易,長大變強就更為不易。
配套知識缺乏遭遇創業失敗尷尬
當然,創業失敗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比比皆是的失敗案例在某種程度上嚇退了許多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其實大學生們大可不必因噎廢食,完全可以從失敗的創業事例中吸取經驗教訓,使自己在創業路上少走彎路。
大學畢業生小林在創業過程中,就被高回報忽悠了一把。小林回憶說,2009年冬天,她按網上地址找到北京一家銷售木纖維毛巾的加盟連鎖公司,聽了招商部經理對這種成本低、利潤高且風險小的產品推介后,她心動了,把從親戚那里借來的錢全換成毛巾,并取得該公司河南省獨家代理權。頭一個月,她興沖沖跑遍了周邊所有學校,沒賣出一條毛巾,然后她又去居民小區推銷,效果還是不好,后來她又開始通過網絡推銷……兩個月過去了,生意仍沒起色。有調查發現,有小林這樣經歷的大學生不在少數,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了加盟連鎖的創業方式。他們從電視和網絡等媒體了解到加盟連鎖項目的豐厚條件,比如,企業總部提供免費指導、不收取任何加盟費用、進貨達到一定額度就能獲得額外獎金、低風險甚至無風險等,于是便開始創業。小林說:“我們一無資金,二無經驗,加盟連鎖會讓自己開店的風險降低很多。可結果卻事與愿違。朋友同學打電話問我現在生意怎么樣,我不敢也不想跟他們說生意不好。”小林很沮喪。
一些所謂加盟連鎖企業深諳大學生創業心理,已為他們準備好連環套:品牌在國外已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成功運營史,實際是死無對證;生產基地在某發達省市,可是路途遙遠不便去看;加盟利潤很高,這只有天知道;經營好了還給你返獎金和裝修費,前提是經營好,這基本沒希望;還舉許多成功范例,帶你去看其他加盟店,實際就是托;更重要的是,投資成本僅兩三萬元,還有優厚的換貨條件,風險很小。這么多好處怎能不讓大學生創業者心動,心甘情愿匯錢加盟,不由自主上鉤呢?但是,錢匯走后,加盟者很快發現一切都變了:貨物不如樣品好,價格虛高,賣不出去。回總部換貨,卻換到其他加盟商退回的積壓品。
大學生創業門檻可以降低,但是依法經營是必要前提。另外,部分創業大學生存在對相關政策不了解、缺乏法律意識等問題。這對于正處于創業熱情中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提醒。目前高校的創業教育大部分精力是放在培養大學生突破知識、經驗、心態、創新、資金等眾多限制因素的能力,而很少關注創業過程中的法律問題。創業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是可行的,但創業過程中的諸多風險并不會因為大學生的特殊身份而自動“讓路”。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形成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設置一套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立體創業教育培育體系對大學生來說相當的重要。
總之,大學生創業還是要從自己的專長出發,如果自己沒有獨特的原創性技術,對商業模式的理解也沒有獨到性見解的話就不要貿然創業,要知道,熱情和創業是兩碼事。有句話叫“年輕就是資本”,創業有成功有失敗,對于年輕的創業者來說,失敗并不可怕,它只會給你下一次的成功積累經驗,要堅信只要選定好目標方向和創業伙伴,多學東西并賦予實踐,從小項目踏踏實實做起,邊做邊完善,就能從沒有希望中走出希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