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李宜興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高密 261500)
高密古稱夷安,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和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密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歷經世代傳承,流傳至今。
高密撲灰年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民間年畫中一種獨特的以撲灰起稿手繪年畫的畫種,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盛行于清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撲灰年畫反映了高密地區的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是非常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它以揮灑豪放,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以及獨特的工藝制作過程,被譽為“中國一絕”。
撲灰年畫這一名稱源于它獨特的生產制作工藝,先根據所構思的題材內容,取一段柳枝燒成炭條,然后在宣紙上勾勒出圖案的輪廓,再用畫紙在上面撲抹。高密撲灰年畫繁多的品種,豐富的題材生動的展示了高密傳統文化中的民風民俗,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在題材選擇上,畫師們注重掌握老百姓的普遍心理和審美情趣,圍繞祈求美滿幸福、家庭和睦、長壽健康等美好愿望,創作題材獨具匠心,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創作于年畫中,寓意啟迪世人。高密撲灰年畫中有相當數量的神話傳說題材,比如“八仙屏”、“天女散花”“三仙姑下凡”、“灶神”、“財神”等。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民對自然的敬畏,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靈上,也是解脫精神痛苦的一種方式。其中與高密人民生活最貼近的就是神靈中的灶神,在封建社會,百姓家的頭等大事就是解決吃飯問題,所以灶神年畫張貼在灶臺邊,保佑一家人一年有飯吃。撲灰年畫中的灶神形象是慈眉善目的富貴老人,這是年畫的一個重要市場,灶神成為年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反映出老百姓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祭灶儀式也成為重要的民俗活動延續至今。
高密撲灰年畫藝術以高密民俗文化為載體,記錄著豐富多彩的民俗百態和審美習慣,它是高密民俗文化的產物,研究高密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高密剪紙歷史悠久,取材廣泛,風格獨特,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批,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高密剪紙從構思到技法,從內容到形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美學形神兼備、以神為主、形意結合、以意為主的特征。在顏色和形態的選擇上,色調對比強烈,線條剛勁挺拔,造型稚拙粗獷而不呆板,夸張變形而不失真,極具藝術效果。動物題材的剪紙,形態生動,技法靈巧,想像力豐富。如《十二生肖圖》、《百牛圖》等。高密剪紙《金牛奮蹄》成為1997年牛年郵票。“籠上蟈蟈”也是高密剪紙藝術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極具特色,農家的蟈蟈都是養在草編籠子里的,可紙藝人卻別出心裁的將蟈蟈放了出來。強壯的蟈蟈用一雙堅硬的后腿緊緊地鉤在一只精細的籠子上,二目圓睜,雙須前伸,欲振翼長鳴,形神兼備。高密剪紙藝術家通過夸張的想象,強烈地表現出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
高密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很多取材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代表作《老鼠娶親》取材于流傳民間的民俗故事。《老鼠娶親》剪紙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詼諧幽默,神態各異的百余只老鼠組成民間結婚儀仗隊,那長長的“老鼠娶親”隊伍,看上去似一幅國畫長卷,擎旗撐蓋,敲鑼打鼓,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場面極為隆重壯觀,熱鬧非凡。值得稱道的是整個“老鼠娶親”隊伍的順序全是按照高密民間習俗的結婚儀式而排列的,這說明了傳統文化對高密剪紙風格所起的影響。
高密剪紙所剪內容貼近生活,象征性強,既忠實于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高密剪紙造型稚拙,風格淳樸,線條剛勁挺拔,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大膽地沖破常規,巧妙地運用獨特手法,達到自己的創作目的,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
高密泥塑主要的產地在姜莊鎮聶家莊,已有400多年歷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高密聶家莊泥塑是以傳統題材為主流,有預示著喜慶豐收的家禽家畜;有象征多子多福,吉祥的圖象娃娃;有寓意吉祥、迎財納福的神佛象;有寓意著驅邪避災的《武財神關羽》。這些主題形象也都象征著人們對更為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高密泥塑中有很多神話傳說的題材,中國無窮的神話故事和神話傳說,成為民間泥塑最好的創作題材。有挑戰權威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哪吒鬧海》,有四大民間愛情故事的《許仙和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臺》,表現正義清廉的《海瑞罷官》等,都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民間泥塑玩具形象。高密泥塑造型主要是依附于當地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必然會受到實用價值的制約,泥塑自然質樸、隨意遣性。民間藝人們從民俗實用性出發進行泥塑玩具造型,作為人們的手中把玩之物,其特點體現在首先是非常注重手感效果。這些民間藝術家的創作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為生活創造美好形象,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艱辛,但是對于生活都充滿了熱情。
高密泥塑藝術特色鮮明,造型實用性強、簡練夸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需要,超出玩具的范疇成為“文物”的一種。高密泥塑是在民風民俗基礎上提煉出來,并傳承至今的,具有原始藝術特征和濃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
高密是地方稀有劇種“茂腔”的老家,茂腔作為一個較為古老的地方劇種,在山東半島久負盛名,是山東地方戲曲四大系統中的“肘鼓子”系列。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瀕危劇種之一。茂腔在民間說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礎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劇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為聲腔系統。高密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優柔,委婉動聽,生活氣息濃郁,有深厚的群眾緣,俗稱“栓老婆橛子戲”。高密茂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于農村,民間藝術家多以農業為主,在農閑時才搭班演唱,唱腔曲調低沉,旋律簡單,唱腔并不發達。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對唱腔美的要求,茂腔表演者們在創作和演唱實踐中,廣泛吸收了京劇、梆子等音樂素養,將其恰到好處地融進了茂腔演唱當中,并將京胡、京二胡、月琴“京劇”三大件等樂器搬進了茂腔音樂的伴奏中。茂腔演唱從民間小調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后,很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茂腔音樂質樸的鄉土風味。高密茂腔,以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氣息濃郁,通俗易懂,委婉動聽,頗有“一聲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深受群眾喜愛,在廣大農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重要的民俗學研究價值。勤勞智慧的高密先民在高密這片古老的土地歷經漫長的歷史長河,形成了特定的民風民俗,造就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高密民間藝術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受到民風民俗的影響。高密“四寶”是勞動人民在幾千年勞作生息的產物,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融會了高密人民的勞動智慧、心血和汗水,以其獨特的慧質,自立于世界民間文化藝術之林,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1]王樹村.年畫[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邵卉.高密民間藝術瑰寶[M].北京:作家出版社.
[3]宋曉蕊.山東高密剪紙產業化發展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李袆.高密“三絕”產業化發展研究[D].山東大學,2008.
[5]陳雪梅.山東省高密民間藝術保護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6]焦巖峰.關于高密撲灰年畫[J].民間美術,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