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敬
相對于小學和初中數學,高中數學顯得更抽象、更復雜,邏輯性更強,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定要結合數學的自身特點,講究學習策略,采用針對性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學習數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總結出的一些學習策略.
策略一:由簡到難,培養興趣
喜歡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在剛剛接觸高中數學時,學生或許會感到學習數學有些吃力,有些題目做不對時可能會產生抵觸數學的心理.我覺得這都是正常的.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個體有差異,不能期望每個學生考試都考高分.只要能把每個學生的數學天賦和能力都發揮出來即可.剛開始學習高中數學時,可讓學生先接觸一些簡單易懂的知識,樹立學習信心,逐漸培養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一些難度大的知識點則可由淺入深,逐漸讓學生去理解掌握.
策略二:勤思考,多動手
俗話說:“勤能補拙.”大多數學生都不是所謂的數學天才,要真正學好數學,就要勤于思考.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凡是真正數學學得好的學生,都有勤思考、多動腦的習慣.久而久之,就從勤于思考變成善于思考了.無論是定理、公式,還是習題、解法,都是我們思考的對象.首先,學生要做到獨立思考.經過教師答疑解惑的問題學生更應該思考,不僅僅思考問題本身,更要思考教師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其次,學生要多動手,用學過的知識嘗試推導書本上經常用到的公式,這樣有助于記憶和消化學過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第三,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難度比較大的題目,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運用,拓寬解題思路.
策略三: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
鄧小平說過:“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不論是生產還是學習,我們都要尊重科學,講究科學,運用科學.
1.重視課前預習.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就是一定要深入了解對手,才能有更大的勝算.在學習中,學生可以把教科書中的內容比作自己的潛在對手,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攻克難點,掌握重點.課前預習是對即將要學的數學內容進行閱讀,知其梗概.在預習中,對于哪些內容易懂、哪些知識點需要課堂上教師講解,學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掌握聽課的主動權.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的學科,其知識點都是環環緊扣的,有的新知識點是建立在舊知識點的基礎上.課前預習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所學過的知識查漏補缺,一旦發現某些舊知識掌握得不好,就要及時地亡羊補牢,為順利學習新知識創造條件.
2.專注課堂聽講.課堂聽講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所以課堂上學生一定要做到專注地聽教師講課,尤其是對于預習中自己沒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更要認真聽老師講解.聽課過程中,要做到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學習中的難點,還要讓自己的思維緊緊跟上教師的講課思路,思考教師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要從中學習如何運用公式、定理,進而達到快速解題的目的.
學生在課堂上要經常和教師互動,踴躍回答問題,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不要擔心說錯,只有多說多練,才能鞏固學到的知識,才能使錯誤的觀點及時被教師發現并得以糾正.新知識的學習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練課外練習.著名詩人陸游有句名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所學知識加深認識和牢固掌握的必要環節就是要選擇一些典型的課外習題來進行練習.我歷來反對“題海戰術”,我認為針對所學知識點做一些典型習題即可,重要的是注重解題的思路和過程,只有思路和過程對了,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4.定期組織復習.在學習和掌握某一知識后,遺忘就開始產生,尤其是在起始階段,遺忘的速度比較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在學完某項內容后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復習,讓學生把學過的數學知識趁還沒有遺忘之前再溫習一次,以達到加深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
復習還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必要的整理和歸納總結,把有關聯的知識點綜合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系統,并納入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復習的過程中,不能只簡單地把已學的知識重新溫習記憶一遍,更需要手和腦的綜合運用,用腦去思考新知識產生的由來,用手去證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5.嘗試超越自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的一生是學無止境的,尤其是對數學這個最基礎的自然學科來說,需要我們學習和探索的知識更是無窮盡,學生要在不斷的學習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學會了預習,完成復習后,要拿出一些時間來攻克一些自己看似完成不了的題目.做這類題,學生首先要樹立信心,有“亮劍精神”.盡量獨立思考,努力挖掘可以利用的條件,培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