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鳳等
摘要:為了解家蠶春用品種681×682原蠶的性狀表現,以便掌握和利用該原蠶的優勢,更好地推廣應用該品種,調查了681×682原蠶的繁育情況,總結繁育要點。按照要點繁育的一代雜交種體質強健,發育齊一,耐粗食,繭型大,絲質優;在繁育過程中,可利用蛾色差異避免純對交配,以提高繁育效益和雜交種質量,為更好地繁育一代雜交種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家蠶;春用品種;雜交;繁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 S882.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192-02
家蠶春用品種681×682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選育、組配,于2010年12月通過安徽省桑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農蠶審(2010)第01號。該品種的中系 681是根據家蠶暗化型基因(mln)的遺傳規律將mln經多代雜交(回交)導入實用家蠶品種而育成的強健性灰黑蛾品種;日系682是由現行品種皖6經強健性及繁育系數改良而來的常規白蛾品種[1]。在繁育一代雜交種過程中,可利用蛾色差異避免純對交配[2],使雜交率保持在 99%以上,從而提高一代雜交種的質量。
該品種通過審定以來,在安徽省主要蠶區得以大面積推廣,并先后獲得2012年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編號:2012GB2C300200)及2012年、2013年國家農業引智成果示范推廣項目(編號:Y20123400001、Y20133400001)的支持,有力推動了新品種的示范推廣和產業化。為促進 681×682一代雜交種的繁育和推廣,保證蠶種質量,滿足蠶區生產用種的要求,筆者結合近年的生產實際,對該品種主要性狀特點、繁育和推廣情況進行總結,為該品種的進一步推廣提供參考。
1 原種性狀
中系原種681(春系、春秋系)為強健性灰黑蛾品種。日系原種682(A、B系)是抗性較強的常規白蛾品種。各齡起蠶行動活潑,食桑較慢、踏葉,有假熟現象。繭色白,縮皺中偏細,雙宮繭率低。蛾耐貯藏,交配產卵性能好,產卵早、快,有少量生種。與681組配一代雜交種,682應提早2 d催青[3]。
2 繁育要點
2.1 中系雜交原蠶(681A·681B)
該品種使用二段催青法催青,蠶種胚胎發育整齊,孵化齊一。小蠶行動活潑,有趨光、趨密性,飼養時,注意勻座和調匾,做到蠶匾內蠶頭分布均勻,保證蠶兒良桑飽食,發育齊一。各齡起蠶活潑,注意適時餉食,且餉食用葉宜適熟偏嫩。老熟齊涌,上蔟宜及時,不宜過密,稀上為宜,蔟中要嚴防悶濕,防止不結繭蠶的發生。
該品種蛹體淺褐色,蛹皮較厚,發蛾前2 d 逐步變灰黑變軟,極易與病死蛹混淆,鑒蛹及發蛾調節時應避免誤操作而造成損失。由于該品種發蛾齊涌,應適時做好發蛾調節,特別注意做好雄蛾的“提頭留尾”工作,避免造成對交批的浪費。
2.2 日系雜交原蠶(682A·682B)
該品種使用二段催青法催青,蠶種胚胎發育整齊,孵化齊一。蟻蠶黑褐色,較活潑,有逸散性,注意及時勻座,避免食桑不勻。各齡起蠶行動活潑,食桑較慢,有踏葉現象,注意稚蠶期切葉宜適當偏小、薄飼;有假熟現象,應在蠶匾內見繭后,開始捉熟蠶上蔟。
該品種有產卵早、快的特點,注意早交配和交配時間的控制,防止散對,適時拆對,快速投蛾,以防蠶種損失。為防生種發生,催青從戊3開始必須保持 18 h 長光照,標準溫濕度,稚蠶高溫,壯蠶低溫,全齡短光照,桑葉要適熟,防偏嫩[4]。
3 品種繁育
2011—2012年春季安徽省績溪正泰蠶種總場、青陽縣九華蠶業制種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繁育雜交種,新品種繁育表現:品種遺傳性狀穩定,繁育性能良好。2012年春季克蟻制種量15.6張,是同期菁松×皓月原種(13.7張)的11387%,平均良卵率995%以上,孵化率99%以上,經濟效益明顯。該品種原蠶體質強健,發育齊一,擔桑產繭量高,繭層率高;交配性能好、卵量較多;由于中系品種為灰黑蛾,體質強健,日系品種為常規白蛾,良種繁育過程中可利用對交品種的蛾色差異準確鑒別純對,大大減輕制種巡蛾勞動強度,減少環境污染,省工省力,可將雜交率提高到99%以上,對提高一代雜交種雜交率具有特殊的意義,符合當前蠶種生產輕簡化要求。
2013年該品種的一代雜交種繼續由安徽省的青陽縣九華蠶業制種有限責任公司、績溪縣正泰蠶種制造有限公司和山東廣通蠶種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繁育。
4 推廣應用效果
家蠶灰黑蛾春用品種681×682于2009—2010年在青陽、霍山、肥西、黟縣等蠶區進行安徽省農村生產鑒定,飼養表現為:孵化、眠起、上蔟齊一;食桑活潑,蠶體粗壯,強健好養,繭形大,產繭量高,絲質優良。蟲蛹率為98.28%、繭層率為2260%、繭絲長1 401 m、萬頭收繭量為23.46 kg,分別是對照種菁松×皓月的99.92%、99.34%、106.49%、107.15%;擔桑產繭量3.502 kg、解舒率76.16%、凈度9419分、纖度2816D。自2010年通過審定以來,迅速在安徽省主要蠶區及周邊省(市、區)得以推廣。
2011年春,在歙縣、青陽、潁上、岳西、金寨、涇縣等蠶區示范,對在6個示范點抽樣的28張蠶種進行調查,結果表明,681×682盒種產繭量與現行春用品種菁松×皓月相比提高10%以上;蠶體粗壯,眠起齊一,強健好養,食桑速度快,不踏葉,抗逆性強,大繭形,單產高,繭層厚。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中,該品種的優良特性仍可以充分顯現,蠶農反應良好。
同年,681×682在安徽省肥西縣山南鎮沈店村以菁松×皓月為對照品種進行農村試養對比試驗,每個品種飼養正、反交種各7張。681×682在農村試養的性狀表現與實驗室鑒定結果基本一致,具有絲質優、強健好養、發育整齊的特點。蟲蛹率93.58%,提高3.67%;全繭量 1805 g,提高6.74%;繭層率23.82%,提高7.69%;萬蠶收繭量提高8.45%;解舒率86.66%,提高9.07%;繭絲纖度3259 D;凈度94.33分,主要經濟性狀指標優于對照品種菁松×皓月。
2012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桑蠶研究所與安徽省青陽縣蠶業服務中心合作,以該品種為核心技術,成功申報了2012年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編號:2012GB2C300200),為新品種的示范推廣創造了良好條件。當年的春季及中晚秋季在全省重點蠶區推廣應用 681×682 新品種,主要分布在岳西、歙縣、青陽、涇縣、黟縣、金寨、潛山等蠶區,全省生產蠶繭1 600余t,產值4 748萬元,蠶農增收近500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013年春,安徽省的涇縣、青陽等蠶區均進一步擴大了681×682的推廣規模。該品種蠶期食桑活潑,發育較整齊,眠起較齊,抗逆性較強,對不同地區小氣候的適應性強,尤其是大蠶期食桑量大,雨天和低溫氣候較少影響蠶的生長發育和產量,上蔟時遇到低溫不影響繭質,黃斑繭較少,營上層繭,繭形大、產量高。
涇縣是養蠶重點縣,龍潭村是該縣養蠶重點村之一,全村春季飼養量有647盒,其中蘇菊×明虎401盒,681×682品種246盒。蘇菊×明虎5月4日開始收蟻,實用孵化率為98%,5月31日開始上蔟。681×682在5月6日進行收蟻,一次孵化率99%,6月1日晚上蔟,6月8日中午采繭。整個齡期基本相同,因氣候適宜,沒有發生蠶病,但在上蔟期間,該縣蠶農用草籠蔟具自動上蔟,而6月1—2日連續低溫,導致蘇菊×明虎營下層繭多,且黃斑繭多,黃斑繭量占收繭量的20%~30%;而681×682地鋪上干干凈凈,幾乎沒有黃斑繭。2013年春,該縣春繭收購對質量要求嚴,黃斑繭繭價是24~29元/kg,而化蛹后的繭收購價為34元/kg。經調查,6個農戶共飼養的28盒681×682蠶種,平均單產為51 kg,繭價為34元/kg,盒產值為1 734元;調查飼養蘇菊×明虎蠶種的蠶農6戶,共計37盒蠶種,平均單產為45.5 kg,其中黃斑繭 11.5 kg,黃斑繭均價為28元/kg,平均盒產值為1 478元,因盒種產繭量低和黃斑繭占的比例大等原因,蘇菊×明虎盒種產值比681×682少256元。
青陽縣飼養的681×682由安徽省青陽縣九華蠶業制種有限公司繁育,春季與當家品種菁松×皓月同時于4月22日出庫,統一催青,統一時間發放。春季飼養2 000盒,主要分布在新河鎮陀龍村、木鎮鎮雙合村和酉華鄉宋沖村。盒種產繭量比菁松×皓月高2.5 kg,提高11%。2013年春蠶期間,發種時溫度適宜、濕度大,小蠶期高溫,蠶兒生長發育快而齊,蠶的四齡期出現持續低溫天氣,室內溫度在22 ℃左右,齡期經過達6 d。五齡期遇持續高溫,一般五齡經過只有6 d左右,蠶兒生長良好,食桑量比菁松×皓月略大,未發現有血液型膿病發生,同一大棚飼養的菁松×皓月有少量血液型膿病發生。上簇后8 d進行繭質抽樣調查,681×682繭形大,長橢圓形,與菁松×皓月相比,繭粒數少34粒/kg,繭層率低09百分點,死籠率低1百分點,萬頭產繭量高 0.9 kg。該品種抗逆性強,抗病性好于當家品種菁松×皓月。
5 小結
家蠶春用品種 681×682 原蠶強健好養,發育齊一,雄蛾耐貯藏,交配產卵性能好,卵量多。在雜交種繁育階段,可利用對交品種的蛾色差異準確鑒別純對,提高了繁育系數、制種效益和一代雜交種雜交率。通過示范推廣,結果表明:該品種在不同環境和不同飼養技術條件下,發育整齊,強健好養,耐粗食,入眠快而齊,比同期使用的其他品種較少發病或發病程度明顯較輕;對極端氣候沖擊、葉質差等不良條件有較強的抵抗適應性;盒種產量等主要生產指標均超過對照種,各個示范縣(區)對該品種生產表現均予以肯定。總之,該品種解舒好、纖度適中、凈度優,可繅制高品位生絲,達到了種場易繁、蠶農好養、絲廠歡迎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德輝,孫家羿,李 圣,等. 春用家蠶品種681×682的育成[J]. 蠶業科學,2011,37(3):549-554.
[2]李 圣,秦 儉,孫家羿,等. 家蠶一代雜交種繁育方法:中國,02112776[P]. 2002-09-18.
[3]秦 鳳,黃德輝,石 涼,等. 家蠶春用品種681×682 的性狀及推廣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6):22364,22367.
[4]黃君霆. 栽桑養蠶技術大全[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367.曹國璠,趙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