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數字版權管理與合理使用的概念入手,分析數字版權管理技術與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沖突實質,提出應在遵循利益平衡原則的基礎上,從法律援助和技術措施層面來解決二者的矛盾。
[關鍵詞]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合理使用;版權
[作者簡介]權麗桃,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事業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一、兩者概念辨析
數字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 Mana
gement,簡稱DRM)技術是“對數字化信息產品在網絡交易、傳輸和利用時所涉及的各方權益進行定義、描述、保護和監控的整體機制,是數字化信息環境可靠運行和不斷發展的基本保障之一”[1]。由此可見,數字版權管理技術主要通過“授權——許可”模式對數字產品的流通、傳播、交易等進行有效地監管,沒有得到授權的單位或者個人如果使用該數字產品的話,就會涉及侵權,其實質是為了防止版權人的利益受損。
合理使用制度,是指公眾在正當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已經發表的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可以直接無償使用,而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實質上是對著作權人權利過度保護的一種權利消減,因為無論哪部作品的問世,它都是在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如果著作權由其獨占,對公眾是不公平的,所以,合理使用制度的制定,讓著作權人把一部分權利讓給公眾,亦即讓利于民,這樣既可以平衡著作權人權利過度保護與信息使用者言論獲取自由之間的矛盾,又可以很好地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有效利用。
二、兩者利益沖突分析
1. 擴張性與萎縮性的沖突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兩個重要條約《WIPO版權條約》《WIPO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以及美國的《數字千禧版權法》和歐盟的《信息社會版權及相關權協調指令》,還有我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均將技術措施納入了版權保護的范圍,任何(包括合理使用)規避技術的行為將會面臨法律的制裁。其實,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使得著作權人的權利已經被擴大,而相應的公眾合理使用的空間卻縮小了。數字版權管理技術通過“授權——許可”模式達到對利益各方的分配,信息使用者只有先付費取得授權,才能使用該數字產品,而且,大部分數字產品的許可證是與該用戶的設備綁定的,即使是同一用戶使用該數字產品而換一臺設備都是不會被授權的。這就無形之中擴大了著作權人的權利范圍,而同時限制了公眾合理使用數字產品的地點、方式等。
思想/表達二分法是版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即法律只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2]。在網絡環境下,由于數字版權管理技術的嚴格控制,使得公眾接近數字產品受阻,那么公眾也無法得知該作品所要傳遞的思想,這就無形中使著作權人的權利擴大到了思想領域,而公眾的合理使用范圍卻縮小了。
2. 壟斷性與共享性的沖突
版權法為了鼓勵著作權人的創作激情,同時也為了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賦予著作權人一定的壟斷權,即信息使用者在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不得無償使用其作品,但是這個壟斷權卻有一定的期限,超過這一期限,這些成果將供公眾自由無償使用。而這一規定,在數字產品面前卻顯得蒼白無力,因為數字版權管理系統通常會對這些數字產品進行加密、數字水印等技術,即使這些數字產品已超過保護期,它也不會進入公眾領域,這就無形中實現了著作權人對其作品的永久性壟斷。而合理使用制度是國家對著作權人權利過度保護的一種限制,它主要是為了促進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共享,帶有明顯的共享性。
3. 私有性與公益性的沖突
著作權人通過數字版權管理技術保護其版權不受他人侵害,本質上是屬于保護私權,數字版權管理技術被納入版權保護的范圍,是著作權法及著作權人對網絡發展帶來諸多挑戰的回應。數字版權管理技術一經法律授予,著作權人便可以行使絕對的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犯。而合理使用屬于公權,它是立法者為了限制著作權人權益單方面消長而制定的一項制度,目的是促進信息資源的利用與共享,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與共享性。自古以來,私有與公有就是一對冤家,它們的矛盾看似不可調和,但是只要運用智慧,便能使二者和平共處,達到雙贏。
三、利益平衡原理
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和合理使用的關系實質上是信息壟斷與信息利用的關系,兩者關系在實踐操作中陷入了兩難境地——“沒有合法壟斷就不會有足夠的信息生產出來,但是有了合法的壟斷又不會有太多的信息被利用”[3]。目前我國兩者利益關系的現狀是:由于技術措施納入了版權保護的范圍,致使公眾合理使用的權利空間受到擠壓,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之間的利益格局由此產生失衡。
從法律層面上講,利益平衡是指“通過法律的權威來協調各方面沖突因素,使相關各方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礎上達到合理的優化狀態”[4]。而合理的優化狀態也是一種相對狀態,是一種相對利益均衡、和平共處的理想狀態。維持各方利益平衡是立法者的根本立足點,其實它就是一個權利保護與權利限制的中和點,即對著作權人的權利既保護也限制,保護的目的是激勵著作權人的創作動力,限制的目的是使其作品能被普通公眾所使用。
四、兩者利益平衡機制構建
目前,由于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對數字版權的保護獲得了版權法的認可,導致公眾合理使用的權利空間受到擠壓,私人與公眾之間的利益失衡。把握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尺度,重構二者利益平衡機制,是改變現狀、破解兩難境地的關鍵,也是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因此,我們應該在制度安排和技術措施的法律設計過程中權衡利弊,以實現網絡環境下的互利共贏。
1. 基本法律保障:合理使用制度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發點是限制著作權人權利的單方面消長,保障社會公眾的利益,促進信息的有效利用,它是著作權法平衡各方利益不可或缺的砝碼。就目前大部分國家的立法趨勢來看,雖然合理使用的范圍逐步縮小,但是它所起的調節作用還將繼續有效。如今好多國家已經把合理使用的評判標準納入相關法律法規中,這就為執法者在面對各類案情時有法可依。而再看我國的合理使用制度,主要采取了列舉式,缺乏評判標準,執法者在面對各類案情時只能照本宣科,一旦案情復雜,執法者將陷入無法可依的兩難境地。針對這種情況,立法者應該借鑒他國的立法模式,把列舉式與評判標準完美地結合起來,使我國的合理使用制度真正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endprint
2. 補充機制:法定許可制度
法定許可是著作權法限制版權所有者權利過大的另一措施,“其實質在于將著作權中的某些權利由一種絕對權降格為一種獲得合理使用費的權利”[5],它是在合理使用制度無法奏效的情況下,法律賦予公眾的一項權利,它需要信息使用者向著作權人支付一定金額的報酬,這種行為是受法律保護的。這里涉及一個定價問題,合理的定價是解決沖突的關鍵,既不能因收費過低而損害著作權人的利益,又不能因收費過高而令信息使用者鋌而走險。
法定許可制度與合理使用制度相輔相成,一起成為著作權法平衡利益各方的籌碼。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法定許可與國外的相關規定有一定的差別,那就是只要著作權人聲明不允許使用的便不適用于法定許可,這就為信息使用者制造了一定的障礙,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中,呼吁立法者適當掃清障礙,使法定許可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
3. 補償機制:版權補償金制度
目前,版權補償金制度在我國的著作權法中還未涉及,但它已經引起我國部分學者的重視,一些相關研究成果也見諸各刊物。它是私人復制者在事先沒有征得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復制并使用其作品,并因此給予著作權人一定補償的一種間接補償形式。其實版權補償金制度是對合理使用制度的一種反限制,它彌補了合理使用對著作權人利益的弱化,通過補償金使著作權人與信息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得到合理配置。
4. 技術措施:“合理使用過程控制”模式
從技術角度來看,設計一款既允許信息使用者不用經過著作權人的授權即可行使正當的合理使用權,又能對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行為,特別是侵權行為進行監控的技術,將會使著作權人與信息使用者間的利益最大化。有學者將這一技術定義為“合理使用過程控制”模式。在這一模式中,用戶可以自由利用數字版權管理系統中預設涉及作品可以合理使用的全部權利,而當信息使用者需要越權使用該作品時,必須征得著作權人和信息使用者間中立的第三方同意,如果信息使用者隨意使用作品,威脅到著作權人利益時,著作權人將通過“查賬索引”對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行為進行查詢與追蹤,必要時可以通過法律途徑捍衛自己的權利[6]。
[1]張曉林. 數字權益管理技術[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1(5):3-7.
[2]文正茂,趙榮停. 論網絡環境下版權技術措施與合理使用的沖突與協調[J].法制與社會,2010(10):287-288.
[3]考特·尤倫. 法和經濟學[M].張軍,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5.
[4]陶鑫良,袁真富. 知識產權法總論[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18.
[5]韋之. 著作權法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9.
[6]王宇紅. 數字版權管理與合理使用的沖突與協調[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6-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