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從選題策劃、編輯出版和市場營銷的角度,對學術著作的出版進行了探討,力求學術著作的出版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求,推動我國學術著作出版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學術著作出版;數字出版
[作者簡介]魏英杰,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當前信息獲取的手段飛速發展,人們隨手可以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容易。信息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財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無疑給出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對于學術著作出版的工作者,只有熟悉學術著作出版的特點,結合大數據時代出版工作的形式,積極轉變工作方式順應時代的需求,才有可能持續推動學術著作出版行業的發展。
一、從《大數據時代》說起
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的著作《大數據時代》一出版,便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巨大的影響,開啟了大數據系統研究的先河。就像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預言的那樣,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就像望遠鏡讓我們能夠感受宇宙,顯微鏡讓我們能夠觀測微生物一樣,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1]。
大數據也稱大規模數據、海量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機器和軟硬件工具對其進行感知、獲取、管理、處理和服務的數據集合[2]。大數據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fiety)和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 等特點,也稱4V特點。
置身于大數據時代,學術著作的出版工作就是要充分借鑒4V特點,在選題策劃、編輯出版、市場營銷的過程中,充分獲取網絡大數據的有益信息和資源,為作者和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和產品。
二、大數據時代學術著作的選題策劃
1. 學術著作選題策劃的再定位
對于學術著作的出版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何在大數據時代重新定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哪些學科領域是出版社的優勢和專長,整合優勢資源投入其中,是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的捷徑,是短期見效、長期持續發揮最佳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手段,也是出版社良性發展、不斷壯大的發展戰略。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領域知識在微觀上正變得越來越瑣碎、越來越復雜,宏觀上越來越交叉,越來越模糊。學術著作出版如果不能準確定位,有所取舍,就可能失去優勢和發展的機遇,處于越來越分散的局面,或者走進死胡同,面臨舉步維艱的窘境,這在很多出版社發展中都可見一斑。國外的Springer、國內的科學出版社等都堅持自己學術著作出版的選題特色,重視相關資源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整合優勢資源,不斷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的占有率。
2. 學術著作選題策劃的專業化
如果說選題策劃的再定位解決了做什么的問題,那么選題策劃的專業化則是解決如何做的問題[3]。
選題策劃的專業化需要對知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就要求出版社的專業化,要及時、準確地建立基礎資源和數據庫,收集相關的政策和媒體信息,梳理國內外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對學科有深入的認識,熟悉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興趣和研究動態,可以組織、聯絡這些學者、專家適時將相關的成果與讀者分享,引領學術著作的出版。只有不斷地提升出版社在學術出版領域的領先性,通過對市場數據科學、精準的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優的質量占領市場,才能領先競爭對手。
選題策劃的專業化需要對市場具有高度的敏銳性。這就要求出版社的市場化,通過收集、分析發貨情況、網站讀者閱讀習慣等數據,靈活、主動地了解讀者的興趣。如果認為市場與選題策劃無關,那一定會出現無法想象的后果。只有對不同層次的讀者閱讀和購買習慣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從大數據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喜好,與讀者深入互動,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才有可能策劃出受讀者歡迎和追捧的優秀學術著作。
選題策劃的專業化需要對客戶(作者和讀者)具有高度的服務意識。這就要求出版社下大力氣樹立服務的理念。出版社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也是知識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只有用心為作者考慮,貼心為讀者著想,提供持續不斷的增值服務才能樹立出版社的專業形象,以良好的聲譽和口碑獲得競爭的優勢。例如,科學出版社的學術著作從策劃到出版,往往會在策劃階段開始就與眾多學者、專家反復深入地交流、研討,參與到他們的科研和寫作過程中;花費大量的精力深入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了解潛在讀者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策劃出的學術著作才能得到作者的認可,贏得讀者。
三、大數據時代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
1. 樹立數字出版的理念
毋庸置疑,保持和發揚傳統學術著作編輯出版“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三高特色和“嚴肅、嚴密、嚴格”三嚴作風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保持和繼承的。
隨著數字化閱讀對紙質閱讀的沖擊,許多出版社都積極應對,紛紛成立相關的職能機構,希望抓住市場機遇,實現彎道超越。盡管國內出版社在數字化進展和盈利等方面還在探索,但是要做到未雨綢繆,積極應對。首先要培養編輯隊伍熟練應用網絡的基本能力。在大數據業態下,編輯要熟練地使用網絡大數據新技術和新手段,獲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其次要創新編輯產品,進行網絡、移動和多媒體開發,實現立體互動,改變目前一成不變的出版狀況[4]。
2. 培養大數據時代的編輯理念
圍繞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充分挖掘學術著作的內涵和價值,借鑒、利用新技術和新手段,通過碎片和重組不斷實現增值。要根據對市場數據的分析和挖掘,精準把握讀者的需求,主動組織、策劃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聯合完成學術著作的出版,實現與讀者需求的對接。通過新的出版模式,對學術著作的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將著作的內容按照學科和讀者對象進行切分,創新內容和組織形式。此外,還可以將多本學術著作的相關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為不同的讀者定制,推送他們感興趣的信息。這就要求出版社打破傳統出版的界限,尊重讀者的個性化和自主化,通過多元化的組織和再生產,適應大數據時代市場的需求。endprint
四、大數據時代學術著作的市場營銷
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沖擊,傳統出版業面臨的挑戰幾乎是全方位的[5],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市場的萎縮,學術著作出版更是如此。《2013年度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1.39%,這是過去六年間同一數據繼2012年以負數示人之后第二次亮出紅燈。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協會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全年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1.8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在積極做好傳統營銷方面的同時,需要認真思考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便利和機遇,特別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信息消費已成為最具活力、增長空間最大的領域,探索創新市場營銷模式,改變自上而下、靜態、單向的銷售格局,實現多元化的市場營銷模式。
建立適應大數據時代特點的市場營銷機制,就是要創新營銷方式,不墨守成規。首先要接受、嘗試網絡化和現代物流帶來的便利;其次是轉變觀念,適應讀者微閱讀習慣和網絡購書方式的轉變,進行網絡化營銷。例如,做好網店的推廣和宣傳,及時做好銷售商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通過網站系統獲取產品信息,做好后臺數據的捕捉和分析;利用各類媒體資源進行重點產品推廣和宣傳;收集、分析讀者對產品和服務的評價與建議等。此外,還可以利用二維碼技術,方便作者和讀者在網站和圖書中進行信息提取;將相關圖書信息、作者信息和出版社信息在官方微博、微信、QQ、網絡商務平臺等推出;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推出學術著作相關聯的內容和視頻。
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帶來的便利,使讀者和作者可以方便地進行網上閱讀、手機瀏覽,實現出版社、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互。由簡單、傳統的閱讀過程,變成隨時隨地閱讀、按定制需求閱讀,觀看圖片、視頻等,顛覆讀者的閱讀方式,帶來新的體驗。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 大數據時代[M]. 盛楊燕,周濤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李國杰,程學旗. 大數據研究:未來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領域——大數據的研究現狀與科學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6):647-657.
[3]艾·里斯,杰克·特勞特. 定位[M]. 王恩冕,譯. 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2.
[4]苗卉. 大數據時代編輯理念的更新[J]. 出版廣角,2013(7):80-82.
[5]張濤甫. 大數據時代的出版困局及其突破[J]. 編輯學刊,2013(2):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