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軍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時代,出版產業的轉型升級,是我們從業人員面臨的宏大敘事。在宏大敘事的合唱里走神一會兒,哼一段小曲兒,舒緩舒緩緊張的神經,談談精細制作的話題,有著格外特殊的意義。
現在回想,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各界響應的“4﹒23世界讀書日”活動,對引導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閱讀風尚意義深遠。不錯,閱讀的蔚然成風,潛移默化地促進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具體到每一個人,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也是引領生活態度、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路徑。說閱讀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似不為過。
那么,數字出版的重要形式,閱讀材料的碎片化處理,也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義。
碎片化閱讀,在不同的場域,有著不同的語義,對于大眾閱讀來說,是隨意、自然、親切的閱讀方式。少年時代,我讀阿西莫夫,深刻的印象是,人們在用閱讀器讀書!通訊技術發展到今天,一部手機,就是一部閱讀器。行走在外,手機在握,或通聯,或購買,或閱讀,功能多多,大部分閑暇,還是用于閱讀了。青年時代,為讀者出行在外的便捷閱讀,我曾經做過多種開本的圖書,而且屢有斬獲,成就了我的職業記錄。而今做這些沒有用了,3.5吋、4.7吋、5.5吋的屏幕(現在的主流平板電腦已經是7.9吋、9.7吋了),什么內容都可以呈現。曾幾何時,我們痛心疾首的是,抬眼望去,乘車出行的人們,讀書看報三兩人,十之七八發傻呆,現在是十之七八讀手機,三兩人在看書報!盡管也還是相對清淺的閱讀,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個事實:閱讀人口實際在增長,從很少閱讀到習慣閱讀,再由閱讀激發思考,這是了不起的進步!
即便是有一定深度的紙本閱讀,銷售方式的變化,也帶來了銷售數量的增長。
每天傍晚,從海淀籍海樓走到萬泉河邊,看到一堆堆包裝好的圖書,全部是讀者從網上訂購的,已經仔細貼好了送書單,正在等待發送。我瞎估摸,這一堆堆將要發送的圖書,總碼洋與海淀圖書城一天的營業額不相上下。而這種時候,走進海淀圖書城,依然是讀者如流,熙熙攘攘,收銀臺那里,總是有人排著小隊。網購店銷,讀者各取所需:或為方便,或為省錢,很多人選擇了網上購書;或為養眼,或為增慧,還有人鐘情賣場購書。資訊的發達,為讀者找書,已經是舉手之間的事情了;為書找讀者,則是各式各樣的銷售網站或者書店應當著意研究的問題。從一本單品種書來說,只要質量好,網銷加上店銷,銷售總量會上升,則是不爭的事實。
閱讀人口增長的事實,銷售總量上升的事實,都在告訴我們,編輯出版的精細制作,已經成為我們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數字出版也好,紙本出版也罷,碎片化閱讀也好,深度閱讀也罷,任何一件出版物的背后,都有一位責任編輯在勞作,讀者對手上出版物的態度,取決于這個出版物的品質,說到底,取決于責任編輯的勞作能力和勞作水平。
編輯出版職業的精細制作,就是精品意識主導下的作業能力提升,這是出版產業的核心基礎,如果忽視這個基礎的夯實,所謂轉型升級的技術改進,根基不牢,所謂全面轉型的體制機制改革,底盤不穩,所謂出版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大敘事,底氣不足。
只有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