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放在歷史的長河中,3年不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一瞬間,但放在中國信息產業化發展的歷程中,3年卻足以讓一家專業機構從摸索前行成長到傲立市場……
2011年10月,由吳江交通投資集團出資成立的一家專門從事智慧交通建設、車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研究,國有資本為主體的高科技企業——吳江智遠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蘇州市吳江區誕生。
創新使它始終保持新鮮血液,團隊協作讓其打贏了市場上迎來的一個個硬仗,先進的合作模式更為它通暢了條條渠道……這是一個特色鮮明、作風堅韌的企業,在中國車聯網、物聯網迎來巨變的時代,它從平民中誕生,完成了向高科技產業邁進的“蛻變”,在未來,它的腳步將驚動更多人。
而今,經過3年的歷練,吳江智遠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經擁有2個子公司,1個專業化智慧交通研發中心,成為集設計、開發、建設、運維、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企業集團。在這樣一個硝煙彌漫、競爭激烈的時代,吳江智遠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良是如何成為一個開拓者與探索者?近日,李紅良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
困厄造就堅強
一個計算機專業的高級工程師,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團委書記,一個傲立信息化產業市場的商人,三種角色、三種人生境界集于一身,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人群中,他也許不能引起你特別的關注,既沒有偉岸的身材也沒有激烈的言辭,卻精神奕奕,氣度不凡——這就是吳江智遠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良。他是老紅軍的后代,自幼祖父嚴格教育他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因此,即便19歲就遭遇家庭變故、靠勤工儉學讀完四年大學、貧困饑餓至嚴重營養不良、3次公務員考試落榜……也沒有使他喪失斗志,或許正是這些磨難塑造了他堅強的個性。
19歲那年,李紅良考上了上海大學(原上海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這是他那個貧困鄉鎮的第一個大學本科生,這個讓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天之驕子,剛度過2個月歡樂時光就接到噩耗——他的父親遭遇意外事故身亡。李紅良剛回到家時,家里已經亂成一片,父親尸骨未寒,母親哭聲不斷,神志不清……很多村民都勸他放棄學業,留在家照顧母親。李紅良在安慰好母親后,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回上海讀書。臨行前他跟母親說:“只要我還在,這個家就有希望。”
回到上海后,原本活潑的他變得終日寡言少語,整個人都消瘦了:一周5塊錢生活費,每天只吃2頓白米飯,餓了就喝學校里免費的青菜湯……如果有人不明白,為什么李紅良在現在這么復雜的環境中能夠越挫越勇,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人到了這種地步,只求一頓飽飯也不能如愿,試問還有什么挫折可以把我難倒?”他深知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是母親的臂膀和家族的唯一希望。隨后憑借學校每個月發給他42.5元的貧困補貼和他做電表抄錄員勤工助學的收入,李紅良艱苦地度過了大學四年,但是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
專業成就傳奇
1998年,23歲大學畢業的李紅良毅然選擇回到故里,在吳江交通運輸局車輛購置附加費征收處、318國道平望收費站等交通下屬企業做一名臨時工。當時的江蘇省交通部門信息化系統建設正處于興起階段,318國道平望收費站雖然屬于省內第二大收費站,但征收手段落后,手撕發票征收路費的弊端日益顯露,為此吳江交通部門自籌近400萬元資金升級改造傳統收費設施和收費模式。憑借計算機專業方面的優勢,李紅良大膽地提出了使用計算機機打發票、聯網收費和視頻監控結合的措施,這一思路和江蘇省交通廳的信息化建設發展方向不謀而合。經過縝密的研究,吳江交通運輸局決定讓李紅良負責主持和監管這個項目的建設。僅僅1年,平望收費站信息化系統順利建成,并于2001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收費站。
2002年,李紅良由于表現突出,被調回吳江交通局公路管理處工作。此時還是臨時工的他,連續3次參加地方公務員考試,雖然筆試、面試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但都在體檢審核環節因身高、脂肪肝等等外在原因折戟沉沙。但他并沒有放棄繼續思考、勤奮學習,在發現傳統手寫文件辦公效率低下的情況后,李紅良大膽提出無紙化辦公,撰寫了無紙化辦公的設計和實施方案,并負責手把手教老同志學習計算機操作。在此期間他發表了11篇有關交通部門信息化建設的文章,并提出設立信息辦的倡議,這在當時成為交通系統內一種體制和機制的突破,而李紅良無疑也成為該領域的先行者。
2002年下半年,一名車主為了逃避收費,騎摩托車潛逃,在逃跑過程中車毀人亡。這件事給交通部門帶來沉重的打擊,舊的工作機制必須革新。李紅良在交通系統研討會上提出信息化移動稽查系統,這個提議被江蘇省交通廳立項,由他主持的《五小車輛養路費移動稽查系統》正式開始研發,這項技術隨后在整個華東地區得到推廣使用。他又一次走在了信息化建設的前沿。2004年,李紅良被評為省交通廳青年崗位能手,當時吳江交通局局長屠福其拍著他的肩膀說:“小李,別著急,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次年,李紅良痛定思痛,總結了3次考公務員失敗的教訓,又一次參加公務員考試,這一次他成功了。2005年,他擔任吳江交通局信息辦主任,也就在這一年他提出將GPS技術應用于出租車管理和服務民生,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縣級市GPS調度中心。他還主持成立了專門的企業化經營平臺——吳江天澤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這時吳江智慧交通建設正式起步探索。
2005年,出租車調度熱線建立后,為了讓市民熟悉熱線電話,李紅良經常帶著吳江交通局信息辦的8個工作人員步行到飯店、社區、工廠門口發宣傳單,嚴寒和酷暑都沒有阻止他前進的腳步,很快這項惠民工程被普通市民接受。目前GPS調度中心全面涵蓋了公路、航道、海事、收費站、客運站場、服務窗口、重要路段等監控,成為交通視頻監控資源的“神經中樞”。交通各部門的熱線也經統一整合為交通運輸服務熱線。現在該調度中心實現365天24小時全時段服務,日均話務量3000筆,每月話務接入量10萬余筆,每月實現出租車有效調度40000余次,為市民免費尋回失物100多起。作為人民的公仆,李紅良始終沒有忘記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切。endprint
執著使他傲立潮頭
作為一個企業負責人,一名商人,在短短3年內,他的企業從8個人發展到70多人的團隊。李紅良身上有一種特質——狼性,鎖住目標不放棄。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會遇到困難,其中任何一個困難都可以讓企業走進死胡同,面臨倒閉,但是這些困難都被李紅良和他的團隊一一化解了。
如果說2005年GPS調度中心的成立是新技術服務民生的一次成功探索,那么當年由吳江交通運輸投資集團投資20萬元組建的吳江天澤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專門經營GPS技術在移動目標管理中的應用,便是信息化產業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吳江天澤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連續運營9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得,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前景,讓李紅良看到一個更大的市場。
2011年,他正式提出了交通信息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并打破了傳統的限制,突破體制機制,整合各方資源,組建了對外專業化服務的信息服務中心。至此,全系統發展理念從“交通信息化”轉變為“信息化交通”,形成了吳江交通局信息科以政府角色承擔科技項目規劃設計;智遠科技以企業角色承擔科技項目建設、運行維護、模式推廣、市場拓展;信息服務中心以專業服務機構對外服務的“三駕馬車”格局。吳江智遠科技信息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當年,產值突破1600萬元,此時,李紅良被省總工會評為“五一創新能手”。2013年,吳江智遠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清華大學汽車研究部成立智慧交通研發中心,自主研發了軟件平臺和硬件終端,取得11項軟件著作權,4項實用專利,4項應用專利,公司成功向現代化高科技企業轉型,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清華汽車研究部車聯網中心主任黃晟稱,李紅良不僅是技術專家,更是行業專家,在智慧交通領域能兩者兼備真是難能可貴。此時,李紅良已將辦公室搬到了智遠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做起了企業的帶頭人。
上任伊始,李紅良面臨的首道難題是盡快開拓市場,將產品銷售出去。在他的帶領下,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硬件終端,專業化軟件系統已進入湖北、湖南、貴州、浙江、四川等地區推廣使用,2014年公司目標是銷售突破5000萬,5年內謀求企業上市。李紅良說:“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他以身作則,積極做出表率:“我要把團隊打造成有實戰能力、有堅定信心、有工作激情、有執行能力、有崇高理想、有原則底線的高效團隊。”
談到企業的發展,李紅良滿懷激情:“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不謀長遠不足以謀一時。”他說,很多時候要把發展布局形成一種戰略,一個好的戰略布局,既要有宏觀的、對于全國的布局構思,同時還要有局部的、對于局部的突破。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管理方式也不一樣。在創業階段,更多的是以小博大,創造個人英雄主義,因為那時候要的是成果。但是當企業開始做大之后,管理就變成一種平衡的過程,強調的是建立一種機制、平臺和系統,這時個人英雄主義要變成團隊英雄主義,不能為了突出一個人影響其他人。企業往大的方向走時,必須要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否則它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運作。
感恩使他積極回報社會
十年磨一劍。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從默默無名到區域行業領軍,吳江交通信息產業化探索發展之路走了近10年的時間。
回顧這一切,李紅良感慨頗多:各級領導的鼓勵和支持才成就了今天的事業。身在企業,他仍不忘作為人民公仆的職責,每年的3月5日雷鋒紀念日,他都組織吳江區內的出租車輛免費接送老人,每年6、7月份高考日,他也組織出租車免費接送考生,這些活動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讓普通市民真正享受到了交通信息化發展帶來的便利。因此,他的舉動多次受到了上級領導表彰,普通市民登門拜謝。
然而李紅良從沒有把榮譽過多地掛在嘴上,他的辦公室里甚至連一本榮譽證書都找不到。原來,他搬家的時候將厚厚的一疊榮譽證書和個人表彰紅旗都收了起來。他淡然地說,這些榮譽只代表過去,如果躺在榮譽中回想當年,那么腳步就停下來了。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企業發展的現在和未來,只有把握好現在,未來才有更大的收獲。
在李紅良的辦公室外,有一個募捐箱,他經常鼓勵全員參加募捐。他說,那些零錢與其放身上丟了,不如放到募捐箱里面,為社會上需要錢的人做貢獻。這些平日的捐款被送到吳江區廟港開元弓外來民工子弟學校,目前捐款數額累計超過20萬元。每次街頭舉行獻愛心活動,他都會主動走上前積極捐款,以身作則,積極為社會傳遞著正能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