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連等
摘 要:為篩選經濟有效安全藥劑防治小麥紋枯病,對24%噻呋酰胺SC、20%井岡·咪酰胺WP、12.5%氟環唑SC等5種殺菌劑進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12.5%氟環唑SC、20%井岡·咪酰胺WP用量分別為20mL、30mL和50g/667m2時,在藥后15d的防治效果分別達93.53%、87.06% 和73.33%,防效比較理想;在藥后30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8.65%、46.62%和57.00%,防治效果下降。可見,以上幾種殺菌劑防治紋枯病藥效期在15d下降,紋枯病重發田塊宜采用2次防治。
關鍵詞:殺菌劑;防治;小麥紋枯病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80-02
宿豫區是江蘇省小麥主產區,常年小麥種植面積
3萬hm2左右。小麥紋枯病是小麥生產中常發、重發的一種主要病害,常年為中等偏重以上發生,給小麥生產造成一定損失。目前市場上防治小麥紋枯病的藥劑品種很多,為了解不同藥劑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篩選出對紋枯病防效最佳的藥劑,2013年3月,我們進行了幾種不同藥劑防治紋枯病對比試驗,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試驗結果匯報如下:
1 試驗材料與條件
1.1 試驗材料 試驗對象為小麥紋枯病,試驗作物為小麥,品種為高感紋枯病品種矮抗58。
1.2 試驗條件 試驗地點選在我市新莊鎮振友村張圩組茆春蘭家麥田。小麥于2012年10月16日播種,每667m2用種量20kg,撒播。2013年3月15日用二甲四氯加苯磺隆防除闊葉雜草,3月24日實施本試驗防治紋枯病;4月28日用區統防藥防治小麥后期病蟲害。試驗小區栽培條件均一致,試驗田為歷年紋枯病發病較重田塊,田間紋枯病發生分布均勻。
2 試驗設計
2.1 藥劑 15%井岡·丙環唑WP、12.5%氟環唑SC、24%噻呋酰胺SC、40%井岡·蠟芽菌WP和20%井岡·咪酰胺WP50g/667m2。
2.2 小區安排 ①24%噻呋酰胺SC 20mL/667m2;②12.5%氟環唑SC 30mL/667m2;③15%井岡·丙環唑WP 60g/667m2;④20%井岡·咪酰胺WP50g/667m2;⑤40%井岡·蠟芽菌WP 80g/667m2;⑥空白對照(不噴藥),噴清水對照。本試驗共設6個處理,小區面積為66.7m2,隨機排列,不設重復。
2.3 施藥方式 施藥時小麥處于拔節孕穗期,正值小麥紋枯病發生高峰期,也是防治的最佳關鍵時期。于2013年3月24日下午4∶00~6∶00時進行噴霧防治。用衛士牌W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667m2噴藥液30kg,向小麥莖基部即麥株下部粗噴霧,噴霧壓力2kg/m2。在防治其它病蟲草時嚴格按照試驗要求,所有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試驗藥劑與對照藥劑均分開使用。所選用的藥劑對紋枯病均無效或對紋枯病干擾最小。3月15日用二甲四氯加苯磺隆防除闊葉雜草;4月28日用區紡防藥劑18%吡·酮70g+42%咪鮮·甲硫靈60g+25%辛·氯40mL+安利素25g防治小麥穗期“兩病兩蟲”,6d后用47%多·酮85g+25%吡蚜酮20g+葉面肥50mL第二次防治穗期病蟲害。
3 調查方法
根據小麥葉鞘和葉片、莖稈為害癥狀程度分級,以叢為單位,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相連5叢,共25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用藥當天上午調查病情基數,藥后15d、30d、60d分別調查各小區發病情況。記載病株、病級,統計病株率和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
4 結果分析
藥后15d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最好,為93.53%;其次為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為87.06%;再次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73.33%;15%井岡·丙環唑WP的防效為67.33%,居第4位;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最差,為64.06%。
藥后30d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仍然最好,為78.65%,遠高于其它處理,也是5種藥劑中唯一一個防效超過70%的藥劑;其次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57.00%,從藥后15d排位第3上升為第2位,藥效較穩定;第3為15%井岡·丙環唑WP和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相當,分別為49.03%和46.62%;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最差,僅為12.76%。
藥后60d(收獲前)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仍然最好,為57.46%;其次仍然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51.23%,15%井岡·丙環唑WP和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仍然相當,分別為47.36%和44.88%;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仍然最差,僅為21.34%(見表1)。
5 結論
(1)通過本試驗表明:在小麥紋枯病發病初期用藥,24%噻呋酰胺SC對小麥紋枯病有較好防治效果,用藥劑量可采用20mL/667m2,對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控作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藥效持效期長。12.5%氟環唑SC30mL/667㎡對小麥紋枯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若加大劑量,效果會更佳。以上2種殺菌劑防治紋枯病藥效期在15d后下降,紋枯病重發田塊宜采用2次防治。
(2)由于2013年小麥紋枯病盛發期間天氣干旱,紋枯病前期發生相對較輕,后期發病較重,對紋枯病病情控制不明顯,防效不太理想。但總體來說,24%噻呋酰胺SC對紋枯病的控制作用仍然十分明顯,值得推廣。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常用藥劑40%井岡·蠟芽菌WP對小麥紋枯病防效明顯下降,以后不能再作為防治紋枯病的主要藥劑。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植物保護站.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2-54.
[2]董元海,侯偉,程玲娟,等.輕型栽培條件下小麥紋枯病發生及防治對策.中國植保導刊,2008,28(8):17-19. (責編:徐煥斗)endprint
摘 要:為篩選經濟有效安全藥劑防治小麥紋枯病,對24%噻呋酰胺SC、20%井岡·咪酰胺WP、12.5%氟環唑SC等5種殺菌劑進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12.5%氟環唑SC、20%井岡·咪酰胺WP用量分別為20mL、30mL和50g/667m2時,在藥后15d的防治效果分別達93.53%、87.06% 和73.33%,防效比較理想;在藥后30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8.65%、46.62%和57.00%,防治效果下降。可見,以上幾種殺菌劑防治紋枯病藥效期在15d下降,紋枯病重發田塊宜采用2次防治。
關鍵詞:殺菌劑;防治;小麥紋枯病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80-02
宿豫區是江蘇省小麥主產區,常年小麥種植面積
3萬hm2左右。小麥紋枯病是小麥生產中常發、重發的一種主要病害,常年為中等偏重以上發生,給小麥生產造成一定損失。目前市場上防治小麥紋枯病的藥劑品種很多,為了解不同藥劑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篩選出對紋枯病防效最佳的藥劑,2013年3月,我們進行了幾種不同藥劑防治紋枯病對比試驗,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試驗結果匯報如下:
1 試驗材料與條件
1.1 試驗材料 試驗對象為小麥紋枯病,試驗作物為小麥,品種為高感紋枯病品種矮抗58。
1.2 試驗條件 試驗地點選在我市新莊鎮振友村張圩組茆春蘭家麥田。小麥于2012年10月16日播種,每667m2用種量20kg,撒播。2013年3月15日用二甲四氯加苯磺隆防除闊葉雜草,3月24日實施本試驗防治紋枯病;4月28日用區統防藥防治小麥后期病蟲害。試驗小區栽培條件均一致,試驗田為歷年紋枯病發病較重田塊,田間紋枯病發生分布均勻。
2 試驗設計
2.1 藥劑 15%井岡·丙環唑WP、12.5%氟環唑SC、24%噻呋酰胺SC、40%井岡·蠟芽菌WP和20%井岡·咪酰胺WP50g/667m2。
2.2 小區安排 ①24%噻呋酰胺SC 20mL/667m2;②12.5%氟環唑SC 30mL/667m2;③15%井岡·丙環唑WP 60g/667m2;④20%井岡·咪酰胺WP50g/667m2;⑤40%井岡·蠟芽菌WP 80g/667m2;⑥空白對照(不噴藥),噴清水對照。本試驗共設6個處理,小區面積為66.7m2,隨機排列,不設重復。
2.3 施藥方式 施藥時小麥處于拔節孕穗期,正值小麥紋枯病發生高峰期,也是防治的最佳關鍵時期。于2013年3月24日下午4∶00~6∶00時進行噴霧防治。用衛士牌W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667m2噴藥液30kg,向小麥莖基部即麥株下部粗噴霧,噴霧壓力2kg/m2。在防治其它病蟲草時嚴格按照試驗要求,所有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試驗藥劑與對照藥劑均分開使用。所選用的藥劑對紋枯病均無效或對紋枯病干擾最小。3月15日用二甲四氯加苯磺隆防除闊葉雜草;4月28日用區紡防藥劑18%吡·酮70g+42%咪鮮·甲硫靈60g+25%辛·氯40mL+安利素25g防治小麥穗期“兩病兩蟲”,6d后用47%多·酮85g+25%吡蚜酮20g+葉面肥50mL第二次防治穗期病蟲害。
3 調查方法
根據小麥葉鞘和葉片、莖稈為害癥狀程度分級,以叢為單位,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相連5叢,共25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用藥當天上午調查病情基數,藥后15d、30d、60d分別調查各小區發病情況。記載病株、病級,統計病株率和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
4 結果分析
藥后15d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最好,為93.53%;其次為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為87.06%;再次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73.33%;15%井岡·丙環唑WP的防效為67.33%,居第4位;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最差,為64.06%。
藥后30d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仍然最好,為78.65%,遠高于其它處理,也是5種藥劑中唯一一個防效超過70%的藥劑;其次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57.00%,從藥后15d排位第3上升為第2位,藥效較穩定;第3為15%井岡·丙環唑WP和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相當,分別為49.03%和46.62%;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最差,僅為12.76%。
藥后60d(收獲前)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仍然最好,為57.46%;其次仍然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51.23%,15%井岡·丙環唑WP和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仍然相當,分別為47.36%和44.88%;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仍然最差,僅為21.34%(見表1)。
5 結論
(1)通過本試驗表明:在小麥紋枯病發病初期用藥,24%噻呋酰胺SC對小麥紋枯病有較好防治效果,用藥劑量可采用20mL/667m2,對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控作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藥效持效期長。12.5%氟環唑SC30mL/667㎡對小麥紋枯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若加大劑量,效果會更佳。以上2種殺菌劑防治紋枯病藥效期在15d后下降,紋枯病重發田塊宜采用2次防治。
(2)由于2013年小麥紋枯病盛發期間天氣干旱,紋枯病前期發生相對較輕,后期發病較重,對紋枯病病情控制不明顯,防效不太理想。但總體來說,24%噻呋酰胺SC對紋枯病的控制作用仍然十分明顯,值得推廣。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常用藥劑40%井岡·蠟芽菌WP對小麥紋枯病防效明顯下降,以后不能再作為防治紋枯病的主要藥劑。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植物保護站.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2-54.
[2]董元海,侯偉,程玲娟,等.輕型栽培條件下小麥紋枯病發生及防治對策.中國植保導刊,2008,28(8):17-19. (責編:徐煥斗)endprint
摘 要:為篩選經濟有效安全藥劑防治小麥紋枯病,對24%噻呋酰胺SC、20%井岡·咪酰胺WP、12.5%氟環唑SC等5種殺菌劑進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12.5%氟環唑SC、20%井岡·咪酰胺WP用量分別為20mL、30mL和50g/667m2時,在藥后15d的防治效果分別達93.53%、87.06% 和73.33%,防效比較理想;在藥后30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8.65%、46.62%和57.00%,防治效果下降。可見,以上幾種殺菌劑防治紋枯病藥效期在15d下降,紋枯病重發田塊宜采用2次防治。
關鍵詞:殺菌劑;防治;小麥紋枯病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80-02
宿豫區是江蘇省小麥主產區,常年小麥種植面積
3萬hm2左右。小麥紋枯病是小麥生產中常發、重發的一種主要病害,常年為中等偏重以上發生,給小麥生產造成一定損失。目前市場上防治小麥紋枯病的藥劑品種很多,為了解不同藥劑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篩選出對紋枯病防效最佳的藥劑,2013年3月,我們進行了幾種不同藥劑防治紋枯病對比試驗,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試驗結果匯報如下:
1 試驗材料與條件
1.1 試驗材料 試驗對象為小麥紋枯病,試驗作物為小麥,品種為高感紋枯病品種矮抗58。
1.2 試驗條件 試驗地點選在我市新莊鎮振友村張圩組茆春蘭家麥田。小麥于2012年10月16日播種,每667m2用種量20kg,撒播。2013年3月15日用二甲四氯加苯磺隆防除闊葉雜草,3月24日實施本試驗防治紋枯病;4月28日用區統防藥防治小麥后期病蟲害。試驗小區栽培條件均一致,試驗田為歷年紋枯病發病較重田塊,田間紋枯病發生分布均勻。
2 試驗設計
2.1 藥劑 15%井岡·丙環唑WP、12.5%氟環唑SC、24%噻呋酰胺SC、40%井岡·蠟芽菌WP和20%井岡·咪酰胺WP50g/667m2。
2.2 小區安排 ①24%噻呋酰胺SC 20mL/667m2;②12.5%氟環唑SC 30mL/667m2;③15%井岡·丙環唑WP 60g/667m2;④20%井岡·咪酰胺WP50g/667m2;⑤40%井岡·蠟芽菌WP 80g/667m2;⑥空白對照(不噴藥),噴清水對照。本試驗共設6個處理,小區面積為66.7m2,隨機排列,不設重復。
2.3 施藥方式 施藥時小麥處于拔節孕穗期,正值小麥紋枯病發生高峰期,也是防治的最佳關鍵時期。于2013年3月24日下午4∶00~6∶00時進行噴霧防治。用衛士牌W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667m2噴藥液30kg,向小麥莖基部即麥株下部粗噴霧,噴霧壓力2kg/m2。在防治其它病蟲草時嚴格按照試驗要求,所有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試驗藥劑與對照藥劑均分開使用。所選用的藥劑對紋枯病均無效或對紋枯病干擾最小。3月15日用二甲四氯加苯磺隆防除闊葉雜草;4月28日用區紡防藥劑18%吡·酮70g+42%咪鮮·甲硫靈60g+25%辛·氯40mL+安利素25g防治小麥穗期“兩病兩蟲”,6d后用47%多·酮85g+25%吡蚜酮20g+葉面肥50mL第二次防治穗期病蟲害。
3 調查方法
根據小麥葉鞘和葉片、莖稈為害癥狀程度分級,以叢為單位,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相連5叢,共25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用藥當天上午調查病情基數,藥后15d、30d、60d分別調查各小區發病情況。記載病株、病級,統計病株率和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
4 結果分析
藥后15d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最好,為93.53%;其次為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為87.06%;再次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73.33%;15%井岡·丙環唑WP的防效為67.33%,居第4位;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最差,為64.06%。
藥后30d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仍然最好,為78.65%,遠高于其它處理,也是5種藥劑中唯一一個防效超過70%的藥劑;其次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57.00%,從藥后15d排位第3上升為第2位,藥效較穩定;第3為15%井岡·丙環唑WP和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相當,分別為49.03%和46.62%;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最差,僅為12.76%。
藥后60d(收獲前)試驗結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的防效仍然最好,為57.46%;其次仍然為12.5%氟環唑SC,防效為51.23%,15%井岡·丙環唑WP和20%井岡·咪酰胺WP防效仍然相當,分別為47.36%和44.88%;40%井岡·蠟芽菌WP的防效仍然最差,僅為21.34%(見表1)。
5 結論
(1)通過本試驗表明:在小麥紋枯病發病初期用藥,24%噻呋酰胺SC對小麥紋枯病有較好防治效果,用藥劑量可采用20mL/667m2,對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控作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藥效持效期長。12.5%氟環唑SC30mL/667㎡對小麥紋枯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若加大劑量,效果會更佳。以上2種殺菌劑防治紋枯病藥效期在15d后下降,紋枯病重發田塊宜采用2次防治。
(2)由于2013年小麥紋枯病盛發期間天氣干旱,紋枯病前期發生相對較輕,后期發病較重,對紋枯病病情控制不明顯,防效不太理想。但總體來說,24%噻呋酰胺SC對紋枯病的控制作用仍然十分明顯,值得推廣。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常用藥劑40%井岡·蠟芽菌WP對小麥紋枯病防效明顯下降,以后不能再作為防治紋枯病的主要藥劑。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植物保護站.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2-54.
[2]董元海,侯偉,程玲娟,等.輕型栽培條件下小麥紋枯病發生及防治對策.中國植保導刊,2008,28(8):17-19.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