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軍 許朗 王玉峰
摘要:對安徽省滁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開展了調查。結果顯示,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以來,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并大多依法具有較為完善的治理結構,主要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服務,能夠在年底對社員進行盈余返還。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解并利用了國家的貸款和稅收優惠政策,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加快稅收政策和貸款政策的落實,希望在融資和技術上獲得支持。絕大多數合作社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安徽;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408-02
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簡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實行,這標志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30年前,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30年后,滁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又使農村改革站在了一個新起點。農業市場化致使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應運而生。以滁州市為例,當地合作社數量飛速增長,2006年當地農民合作組織210個,2012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2 66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廣大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聯合生產、加工和銷售農產品。實踐證明,這種組織形式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為了進一步了解滁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分析面臨的新問題,本研究對滁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調查,以期提出促進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建議。
1 研究現狀
從國際比較來看,國外的合作社研究一直領先于國內,這與國外的合作社發展比較成熟有關。近10年來,國內的合作社研究成為了熱點,羅駿從合作經濟的制度、組織與所有制、實現過程、分配等方面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合作經濟思想進行了探究[1]。黃祖輝等指出合作社有別于其他組織的本質規定性及其漂移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不必強制性干預這種漂移的發生,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引導本質規定性的漂移[2]。黃勝忠在對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述評中,引用新古典經濟學、交易成本經濟學和博弈論,揭示了農業合作社的一些制度特性[3]。郭紅東等對合作社理論的演進及新近發展進行了回顧和綜述,論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學者把合作社看成企業、一種聯盟、一組契約關系三種視角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把合作社作為一種聯盟和契約的理論在這些年來有較大的進展[4]。孫迪亮認為農民合作社成長的外部約束主要是市場發育不良、法律地位缺失、外部介入不當、融資困難、人才缺乏等[5]。
在實證方面,鄭丹等研究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提出規模偏小、資本“集中化”、負責人“干部化”、治理結構“形式化”、經營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不高等問題嚴重影響其發展[6]。葛文光對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歷程進行研究,分析了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特點、存在的問題,進而通過典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進行實證和案例分析,闡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以及在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7]。張冀男等分析了吉林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提出應堅持因地制宜,堅持自愿原則,健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政、信息支撐體系,加強合作經濟方面的教育和培訓等政策建議[8-10]。蔡榮利用山東省蘋果種植農戶調查數據,就“合作社+農戶”模式對農戶市場交易費用和農戶純收入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11]。
通過以上分析,關于合作經濟組織的研究很多,合作經濟組織對于“三農”的積極意義毫無疑問,同時在發展中也面臨很多的問題。如何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處理好農戶和合作社的關系,完善管理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資金問題、人才問題、服務模式問題、利益分配問題、支付支持力度問題、誠信問題、技術問題、農民積極性問題、資源與環境制約問題都是發展中需要解決的。盡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很多方面做出了規定,但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從合作社的發展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有關的制度建設,很多問題有待于研究和總結。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希望通過對安徽滁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分析新時期農民專業合作社面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對策。
2 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分析
2.1 調查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主要分為7個部分。(1)基本情況:成立時間、從事領域、組建情況、資產狀況;(2)運作情況:治理結構、組織構成、組織和會員關系等;(3)資金問題:資金來源、貸款、會費情況;(4)服務模式及為會員的服務情況;(5)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6)對國家政策的了解以及政策需求;(7)統計變量,包括成立時間、組織性質、是否有實體、會員人數等。
調查對象為安徽省滁州市各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南京農業大學的學生利用假期完成,主要采用面對面訪問形式。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最后回收有效問卷60份。
2.2 調查結果
2.2.1 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 被調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最早成立于2002年,70%以上的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以后。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養殖業,占40%,種植業為38%。技術指導服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服務內容,占83%,提供產品銷售占68%,資金支持占23%,產品運輸占22%,病蟲害或疫病防治占20%,農產品加工占13%。
被調查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52%為非營利性組織,22%為企業法人;主要由農業部門牽頭組建的為46%,農民為45%,龍頭企業為5%;有50%興辦了自己的實體,80%擁有自己注冊的品牌。
數據表明,滁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成立到現在均有很大發展,平均固定資產由102萬發展到140多萬,平均會員也由15人發展到56人,最多的已擁有358個會員,每年平均增加會員31人,反映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
2.2.2 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情況 成立了股東代表大會的占88%,建立了董事會的占47%,監事會占37%,技術開發部的占35%,咨詢部的占12%,財務部的占63%,銷售部的占57%,營銷部的占43%。會長由會員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占60%,發起人擔任的占38%。近1/3的合作社邀請固定的技術專家作為技術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最多的擁有30個工作人員,包括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和其他人員,平均擁有專科以上學歷人員3人。60%的合作社會長具有中專以上文化,其中大學文化達到22%。從管理方法來看,主要為1人1票的民主管理占53%,其他的為一股一票。
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自己的章程。合作社對農民入會沒有條件的占57%,有條件主要是要求入會人員要遵守章程、擁有農機等。
合作社采用和會員緊密聯系的方法的占46%。從合作方法來看,主要采取合同和契約的占50%,為會員提供系列化服務的占37%,保護會員權益的占20%,盈余返還的占8%等。調查顯示,88%的受訪者認為所在農業合作組織的內部機構齊全。
調查表明,3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會員收取會費,收取方式中按會員定額收取的占36%,按養殖或種植農產品的規模定量收取的占54%,還有按照每臺農機的等。一次性繳納的占66%,數量從5~2 000元不等,平均635元,會員可以100%繳費。55%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會員的惠顧額提取公共積累。71%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年底有盈余返還,返還方式為48%按與本社交易量返還,24%按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分配,20%按交易量返還以及按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分配結合,其余按會員數量平均分配盈余。
2.2.3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 當被問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面臨的問題時,28%的受訪者提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瓶頸是技術問題,28%提出是銷售問題,13%提出是資金問題,2%提出是組織問題,2%提出是道路建設問題,2%提出是基層政府熱情不大、農民不積極。
2.2.4 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有關政策的需求 72%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解國家關于農民合作組織的優惠政策,而且得到了國家貸款優惠政策扶持的占66%,國家稅收方面優惠的為83%。在被問及國家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哪些方面還做的不夠時,排在首位的是缺乏財政支持,其次為貸款政策不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不落實和立法滯后等等。
調查表明,滁州市7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之后,說明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極大地促進了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在工商部門注冊,從事養殖業和種植業。政府農業部門在合作社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無論從資產和會員人數均有很大發展。大多數合作組織具有較完善的組織治理結構,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解并享受了國家的貸款和稅收優惠政策,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加大稅收政策和貸款政策的落實,希望在融資和技術上獲得更多支持。
3 發展對策
從調查可以看出,滁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1)內部組織管理制度需加強。雖然滁州市大多數合作社都具有比較完善的組織結構,但仍需加強內部組織管理,明確制度安排和成員的利益分配,確保合作社能規范化。(2)政府給予合作社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貸款政策和稅收政策仍沒有很大的放松。(3)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瓶頸問題,多數合作社認為在發展中存在著技術、銷售和資金的瓶頸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程度的幫助和扶持。
針對調查中農民合作社存在的問題及對政府的需求,本研究提出如下發展對策。
3.1 完善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自己的組織,農民是合作社的主人和主體,在組建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為組織成員提供有效服務;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產權明晰、運行規范,互利互助,確保社員利益不受損害。
3.2 強化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政策
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中央和地方財政應當分別安排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農村信用評定范圍,鼓勵有條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信用合作;政府有必要出資建立專門信貸擔保機構,簡化擔保手續,確保社員更好地獲得貸款。強化各項措施的落實和執行,確保政策落到實處。
3.3 積極引進人才
引進管理人才,可以借鑒公司制企業的治理機制,招聘專職的管理人才,讓合作社的發展更加規范和科學;聘請農技專家,對合作社成員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幫助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現增收。
3.4 開展業務培訓指導
明確重點培訓對象,以提高經營管理和市場運作能力為重點,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員培訓工作;以提高農民素質和參與能力為重點,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人力資源的培養;突出重點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國內外合作社等組織形式發展政策的借鑒與交流,市場經濟和企業運作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培訓等。
參考文獻:
[1]羅 駿.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合作經濟思想探究[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57-62.
[2]黃祖輝,邵 科. 合作社的本質規定性及其漂移[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科學版,2009,34(4):11-16.
[3]黃勝忠. 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述評[J]商業研究.2009(3):175-178.
[4]郭紅東,錢崔紅. 關于合作社理論的文獻綜述[J]. 中國農村觀察,2005(1):72-77.
[5]孫迪亮. 農民合作社成長的六大外部約束[J]. 農業經濟,2005(3):42-43.
[6]鄭 丹,王 偉.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 中國科技論壇,2011(2):138-142
[7]葛文光. 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D]. 揚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8]張冀男,郭慶海.吉林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8,30(6):884-888.
[9]佟國光,李 添,田林山.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7,29(2):224-228,232.
[10]孫艷華,劉湘輝,應瑞瑤.創新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運行機制研究——來自江蘇省的啟示[J]. 上海經濟研究,2008(6):33-37.
[11]蔡 榮.“合作社+農戶”模式:交易費用節約與農戶增收效應——基于山東省蘋果種植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1(1):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