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倫

海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馬汽車)自2006年借殼上市以來,已從開始的實業投資轉變成如今集汽車及汽車發動機的研發、制造、銷售、物流配送等相關業務于一身的汽車類企業。但是,在這一系列的變更過程中,海馬汽車卻存在諸多問題,這在其近兩年的年報中已初現端倪。
端倪一:存貨增幅擴大
據海馬汽車2013年年報透露,2013年存貨年初余額為801,193,396.42元,年末余額為1,096,462,326.45元,增幅為36.85%,年報解釋稱,是產品車增加所致。據公開資料顯示,汽車生產之后,需要專業的庫存倉庫和定期保養,不然,長時間停放,對汽車本身的性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電瓶及油液老化、輪胎失圓等,其安全系數將大打折扣。
海馬汽車在2013年年度報告中詳細披露了存貨分類。其中,庫存商品增幅最多,從年初的366,167,974.46元增加到年末的680,916,659.92元,增加314,748,685.46元,增幅高達85.96%。但是,這其中到底有多少比例為產品車,海馬汽車在報告中卻只字未提。資深分析師李帥對本刊記者表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海馬汽車的經營可能已經出現萎靡,未來的盈利能力可能會大幅度下滑。
端倪二:銷售費用數據玩“技巧”
據2013年年報,海馬汽車的營業收入實現10,235,229,798.82元,同比增幅為20.97%,但是,同期的銷售費用為152,718,640.34元,同比2012年的105,836,727.11元,增幅為44.30%。為何企業的銷售費用增幅是營業收入增幅的兩倍之多?更令本刊記者奇怪的是,海馬汽車2013年年報第107頁詳細列舉了銷售費用項目,對比項目數字為2012年數據。但是,據企業2012年公布的年報,銷售費用介紹中項目只有一項:銷售費用。為何海馬汽車2012年年報不披露銷售費用的詳細情況,卻選擇在2013年年報中公布?分析師李教授稱,海馬汽車這么做,有可能是利用了財務技巧,進行了風險規避,而在最新一年的年度報告中引用的2012年數據是否經過專業機構審計,還有待確定。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海馬汽車的銷售費用增幅如此之高,原因在于其銷售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問題還得通過市場調研來確定。
端倪三:職工薪酬增幅畸高
2013年末,海馬汽車技術人員及業務人員總人數為2884人,2012年人數為2938人,相比減少54人,2013年的職工薪酬比2012年職工薪酬卻增加311.56%。如果將這種現象歸結于企業對工資進行了調整,但是其調整幅度之大,讓人難以信服。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那么,企業的職工薪酬可能存在問題。還有一點就是,海馬汽車在2012年及2013年都是將技術人員與業務人員數進行匯總披露,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海馬汽車的種種跡象肯定是在隱瞞著什么。
端倪四:募投項目云里霧里,細節未披露
2010年,海馬汽車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295,014.63萬元,其中的募投項目為海馬商務汽車15萬輛汽車技術改造項目和海馬轎車汽車新產品研發項目。企業2012年年報公布,15萬輛汽車技術改造項目預計于2013年12月31日完成,但是2013年年報中卻調整為2016年完成,其中原因卻是一筆帶過。對此,投資者王先生非常疑惑:本來是2013年能夠完成的項目,為什么拖至3年后?是誰賦予海馬汽車拿著投資者的錢,任意延長期限的權利?而所謂的15萬輛汽車的來源是哪里?所謂的技術改造又都包含哪些內容?
就上述讀者的疑惑,本刊記者致電海馬汽車證券部,但截至發稿,我刊并未收到任何回復。對于以上問題,本刊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