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杰泓
生在溫州,長在溫州,知道她有千年的歷史,知道她白鹿繞城的傳說,可是在每天匆忙的奔波中,我又何曾細細端詳過身邊的風景?于是,我決定穿城而過,用暴走的方式重新發現這座城池。
一大早,我從打繩巷出發。初夏的晨曦中,車馬人聲的喧囂漸起,巷子旋即被一片蒸汽籠罩,路邊老派的早餐店開始了他們的營生。糯米飯是溫州人的特色早點,將糯米蒸熟后澆上肉湯,拌以油條碎末,撒上蔥花、蝦米,色香誘人,入口盡是香甜與酥脆。
一碗糯米飯佐以豆漿下肚,起身沿著小巷信步西行再北行,便是朔門老街了。老街入口極窄,隱匿在食肆小店之間。往里才走幾步,街外喧囂便不復聒噪。街旁小鋪有賣小吃、飾品、書籍,亦有酒吧及桌游店,引得城中青年前來小聚,為古街添幾分文藝氣息。而老街盡頭猶有人家,黃發垂髫的孩子們在石板路上嬉戲,偶有幾只貓狗躥過,正合唐詩“雖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漁”的意境。
出古街,沿解放街南行,至倉橋街折入,經夏鼐故居南行進入城西街,迎面便是城西基督教堂淡翠色的鐘樓。白磚紅瓦的教堂正是在這虔誠的守護中歷經130年依然如新,抬頭仰望,在行道樹和藍天襯托下像一幅油畫。馬路另一邊則是農貿市場。辰光尚早,但周遭居民早已蜂擁而至,為家人準備食材。商販們賣力吆喝,顧客們挑挑揀揀,一時間人聲鼎沸。這廂的喧鬧市井與那廂的靜謐圣潔相映成趣,展現著城市截然不同的兩面。
沿廣場路繼續東行,至解放街拐入,這一帶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建的老樓,沿街多是各式服裝店。幼時家里經營童裝店,媽媽常帶我來此進貨,與那時相比,眼前的景物并無太多變化,悄然喚起許多親切與溫暖的記憶。
煎炒的聲音伴著香味從路邊的房子里飄出,又到飯點了。南行幾百米,五馬街入口處有間老店,門面小小,卻盛名遠播。點一份兼得魚肉鮮味和面筋嚼勁的魚丸粉干,再來一份冰鎮的“杏仁腐”——一種由椰果糖水配以黃桃、楊梅等水果制成的甜品,平凡的小吃里滿是幸福味。
飯后,穿過華蓋山下的防空洞,有一座紅日亭,周邊社區的老人們聚在這里飲茶聊天,聽溫州鼓詞。待盛夏來臨,這里將變成一個義務伏茶攤,兩三個大桶,一筐鐵杯,幾大麻袋草藥,往來路人皆可免費去茶桶邊接茶水喝,既解渴又消暑,還透著這座以商業聞名的城市里從不缺少的人情味。
向東行再向北,橫穿夜夜燈紅酒綠、笙歌不輟的“歐洲城”,眼前便豁然開朗——寬闊的甌江撲面而來。
午后的陽光暖和得恰到好處,略夾著一絲魚腥味的江風溫柔地拂過裸露的皮膚,清涼又溫柔。扶欄桿北眺,甌江北岸只是天邊淡淡的一條線,隱隱地蒙著煙氣,江水篤定地流淌。附近人煙不多,偶有來江邊釣魚的老頭,或是拖家帶口前來吹風的閑人。視線無所阻礙,心緒自然放肆不羈。腳步不停,腦袋里翻滾著一些不知是什么的思緒,絲毫不覺光陰飛逝。
行至七都大橋,目光撞到橫亙江面的橋身,才恍然回神。沿學院路往回走,景象已與早上不同,沿途都是新城區鱗次櫛比的大廈、寬敞整潔的車道。到楊府山公園,拾級而上。已是傍晚,登山鍛煉的人多了起來,行道上滿是歡聲笑語。行至山頂,天剛擦黑,黛色蒼穹下的城市華燈初上。萬家燈火化成星羅棋布的光點,間著無數流動的車燈,鋪滿我的眼睛。
下山,踏上回家路。晚風微涼,極為舒爽。一天的暴走讓我疲憊,卻也讓我回味無窮。歐·亨利的小說《綠色之門》中說,每天換一條路線回家的人是繆斯和羅曼司真正的信徒。所謂熱愛生活,大約就是可以帶著一點好奇心,在別人熟視無睹的人世間,去經歷一場場小小的探險吧。
小編的話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談美書簡》中寫道: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雖然審美力薄弱的村夫,也驚訝它的奇景;但生長在西湖或峨眉的人,心里往往覺得西湖和峨眉實在也不過如此。東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東方,都往往覺得眼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為不合時宜的服裝和舉動,在外方人看,卻往往有一種美的意味。
他推而廣之,舞臺上異于日常的裝扮與腔調總比日常要美,過去的日子總比現時要美,別人的生活總比自己的要美……于是他說,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
就像現在許多人說的那樣,所謂旅行,就是離開你活膩了的地方,去一個別人活膩了的地方。
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所有你熟視無睹的地方,其實都有你未嘗察覺的繽紛與精彩。如果你“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就能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學會做一個欣賞者,悅納平凡,活在當下——這,就是微旅行的意義。
生在溫州,長在溫州,知道她有千年的歷史,知道她白鹿繞城的傳說,可是在每天匆忙的奔波中,我又何曾細細端詳過身邊的風景?于是,我決定穿城而過,用暴走的方式重新發現這座城池。
一大早,我從打繩巷出發。初夏的晨曦中,車馬人聲的喧囂漸起,巷子旋即被一片蒸汽籠罩,路邊老派的早餐店開始了他們的營生。糯米飯是溫州人的特色早點,將糯米蒸熟后澆上肉湯,拌以油條碎末,撒上蔥花、蝦米,色香誘人,入口盡是香甜與酥脆。
一碗糯米飯佐以豆漿下肚,起身沿著小巷信步西行再北行,便是朔門老街了。老街入口極窄,隱匿在食肆小店之間。往里才走幾步,街外喧囂便不復聒噪。街旁小鋪有賣小吃、飾品、書籍,亦有酒吧及桌游店,引得城中青年前來小聚,為古街添幾分文藝氣息。而老街盡頭猶有人家,黃發垂髫的孩子們在石板路上嬉戲,偶有幾只貓狗躥過,正合唐詩“雖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漁”的意境。
出古街,沿解放街南行,至倉橋街折入,經夏鼐故居南行進入城西街,迎面便是城西基督教堂淡翠色的鐘樓。白磚紅瓦的教堂正是在這虔誠的守護中歷經130年依然如新,抬頭仰望,在行道樹和藍天襯托下像一幅油畫。馬路另一邊則是農貿市場。辰光尚早,但周遭居民早已蜂擁而至,為家人準備食材。商販們賣力吆喝,顧客們挑挑揀揀,一時間人聲鼎沸。這廂的喧鬧市井與那廂的靜謐圣潔相映成趣,展現著城市截然不同的兩面。
沿廣場路繼續東行,至解放街拐入,這一帶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建的老樓,沿街多是各式服裝店。幼時家里經營童裝店,媽媽常帶我來此進貨,與那時相比,眼前的景物并無太多變化,悄然喚起許多親切與溫暖的記憶。
煎炒的聲音伴著香味從路邊的房子里飄出,又到飯點了。南行幾百米,五馬街入口處有間老店,門面小小,卻盛名遠播。點一份兼得魚肉鮮味和面筋嚼勁的魚丸粉干,再來一份冰鎮的“杏仁腐”——一種由椰果糖水配以黃桃、楊梅等水果制成的甜品,平凡的小吃里滿是幸福味。
飯后,穿過華蓋山下的防空洞,有一座紅日亭,周邊社區的老人們聚在這里飲茶聊天,聽溫州鼓詞。待盛夏來臨,這里將變成一個義務伏茶攤,兩三個大桶,一筐鐵杯,幾大麻袋草藥,往來路人皆可免費去茶桶邊接茶水喝,既解渴又消暑,還透著這座以商業聞名的城市里從不缺少的人情味。
向東行再向北,橫穿夜夜燈紅酒綠、笙歌不輟的“歐洲城”,眼前便豁然開朗——寬闊的甌江撲面而來。
午后的陽光暖和得恰到好處,略夾著一絲魚腥味的江風溫柔地拂過裸露的皮膚,清涼又溫柔。扶欄桿北眺,甌江北岸只是天邊淡淡的一條線,隱隱地蒙著煙氣,江水篤定地流淌。附近人煙不多,偶有來江邊釣魚的老頭,或是拖家帶口前來吹風的閑人。視線無所阻礙,心緒自然放肆不羈。腳步不停,腦袋里翻滾著一些不知是什么的思緒,絲毫不覺光陰飛逝。
行至七都大橋,目光撞到橫亙江面的橋身,才恍然回神。沿學院路往回走,景象已與早上不同,沿途都是新城區鱗次櫛比的大廈、寬敞整潔的車道。到楊府山公園,拾級而上。已是傍晚,登山鍛煉的人多了起來,行道上滿是歡聲笑語。行至山頂,天剛擦黑,黛色蒼穹下的城市華燈初上。萬家燈火化成星羅棋布的光點,間著無數流動的車燈,鋪滿我的眼睛。
下山,踏上回家路。晚風微涼,極為舒爽。一天的暴走讓我疲憊,卻也讓我回味無窮。歐·亨利的小說《綠色之門》中說,每天換一條路線回家的人是繆斯和羅曼司真正的信徒。所謂熱愛生活,大約就是可以帶著一點好奇心,在別人熟視無睹的人世間,去經歷一場場小小的探險吧。
小編的話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談美書簡》中寫道: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雖然審美力薄弱的村夫,也驚訝它的奇景;但生長在西湖或峨眉的人,心里往往覺得西湖和峨眉實在也不過如此。東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東方,都往往覺得眼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為不合時宜的服裝和舉動,在外方人看,卻往往有一種美的意味。
他推而廣之,舞臺上異于日常的裝扮與腔調總比日常要美,過去的日子總比現時要美,別人的生活總比自己的要美……于是他說,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
就像現在許多人說的那樣,所謂旅行,就是離開你活膩了的地方,去一個別人活膩了的地方。
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所有你熟視無睹的地方,其實都有你未嘗察覺的繽紛與精彩。如果你“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就能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學會做一個欣賞者,悅納平凡,活在當下——這,就是微旅行的意義。
生在溫州,長在溫州,知道她有千年的歷史,知道她白鹿繞城的傳說,可是在每天匆忙的奔波中,我又何曾細細端詳過身邊的風景?于是,我決定穿城而過,用暴走的方式重新發現這座城池。
一大早,我從打繩巷出發。初夏的晨曦中,車馬人聲的喧囂漸起,巷子旋即被一片蒸汽籠罩,路邊老派的早餐店開始了他們的營生。糯米飯是溫州人的特色早點,將糯米蒸熟后澆上肉湯,拌以油條碎末,撒上蔥花、蝦米,色香誘人,入口盡是香甜與酥脆。
一碗糯米飯佐以豆漿下肚,起身沿著小巷信步西行再北行,便是朔門老街了。老街入口極窄,隱匿在食肆小店之間。往里才走幾步,街外喧囂便不復聒噪。街旁小鋪有賣小吃、飾品、書籍,亦有酒吧及桌游店,引得城中青年前來小聚,為古街添幾分文藝氣息。而老街盡頭猶有人家,黃發垂髫的孩子們在石板路上嬉戲,偶有幾只貓狗躥過,正合唐詩“雖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漁”的意境。
出古街,沿解放街南行,至倉橋街折入,經夏鼐故居南行進入城西街,迎面便是城西基督教堂淡翠色的鐘樓。白磚紅瓦的教堂正是在這虔誠的守護中歷經130年依然如新,抬頭仰望,在行道樹和藍天襯托下像一幅油畫。馬路另一邊則是農貿市場。辰光尚早,但周遭居民早已蜂擁而至,為家人準備食材。商販們賣力吆喝,顧客們挑挑揀揀,一時間人聲鼎沸。這廂的喧鬧市井與那廂的靜謐圣潔相映成趣,展現著城市截然不同的兩面。
沿廣場路繼續東行,至解放街拐入,這一帶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建的老樓,沿街多是各式服裝店。幼時家里經營童裝店,媽媽常帶我來此進貨,與那時相比,眼前的景物并無太多變化,悄然喚起許多親切與溫暖的記憶。
煎炒的聲音伴著香味從路邊的房子里飄出,又到飯點了。南行幾百米,五馬街入口處有間老店,門面小小,卻盛名遠播。點一份兼得魚肉鮮味和面筋嚼勁的魚丸粉干,再來一份冰鎮的“杏仁腐”——一種由椰果糖水配以黃桃、楊梅等水果制成的甜品,平凡的小吃里滿是幸福味。
飯后,穿過華蓋山下的防空洞,有一座紅日亭,周邊社區的老人們聚在這里飲茶聊天,聽溫州鼓詞。待盛夏來臨,這里將變成一個義務伏茶攤,兩三個大桶,一筐鐵杯,幾大麻袋草藥,往來路人皆可免費去茶桶邊接茶水喝,既解渴又消暑,還透著這座以商業聞名的城市里從不缺少的人情味。
向東行再向北,橫穿夜夜燈紅酒綠、笙歌不輟的“歐洲城”,眼前便豁然開朗——寬闊的甌江撲面而來。
午后的陽光暖和得恰到好處,略夾著一絲魚腥味的江風溫柔地拂過裸露的皮膚,清涼又溫柔。扶欄桿北眺,甌江北岸只是天邊淡淡的一條線,隱隱地蒙著煙氣,江水篤定地流淌。附近人煙不多,偶有來江邊釣魚的老頭,或是拖家帶口前來吹風的閑人。視線無所阻礙,心緒自然放肆不羈。腳步不停,腦袋里翻滾著一些不知是什么的思緒,絲毫不覺光陰飛逝。
行至七都大橋,目光撞到橫亙江面的橋身,才恍然回神。沿學院路往回走,景象已與早上不同,沿途都是新城區鱗次櫛比的大廈、寬敞整潔的車道。到楊府山公園,拾級而上。已是傍晚,登山鍛煉的人多了起來,行道上滿是歡聲笑語。行至山頂,天剛擦黑,黛色蒼穹下的城市華燈初上。萬家燈火化成星羅棋布的光點,間著無數流動的車燈,鋪滿我的眼睛。
下山,踏上回家路。晚風微涼,極為舒爽。一天的暴走讓我疲憊,卻也讓我回味無窮。歐·亨利的小說《綠色之門》中說,每天換一條路線回家的人是繆斯和羅曼司真正的信徒。所謂熱愛生活,大約就是可以帶著一點好奇心,在別人熟視無睹的人世間,去經歷一場場小小的探險吧。
小編的話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談美書簡》中寫道: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雖然審美力薄弱的村夫,也驚訝它的奇景;但生長在西湖或峨眉的人,心里往往覺得西湖和峨眉實在也不過如此。東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東方,都往往覺得眼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為不合時宜的服裝和舉動,在外方人看,卻往往有一種美的意味。
他推而廣之,舞臺上異于日常的裝扮與腔調總比日常要美,過去的日子總比現時要美,別人的生活總比自己的要美……于是他說,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
就像現在許多人說的那樣,所謂旅行,就是離開你活膩了的地方,去一個別人活膩了的地方。
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所有你熟視無睹的地方,其實都有你未嘗察覺的繽紛與精彩。如果你“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就能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學會做一個欣賞者,悅納平凡,活在當下——這,就是微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