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雪
一、《二力平衡》案例
教學準備:小車、鉤碼、帶滑輪的木板,共17套。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了牛頓第一定律,知道物體不受力時會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物體處于靜止狀態,他們是不是不受力作用呢?要求學生觀察出靜止的物體。
(二)授新課
1. 平衡狀態、平衡力當一個物體受幾個力作用時,仍然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就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同時受到幾個力作用是平衡力;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可能受兩個力作用;也可能受三個力作用,甚至可能受多個力作用;當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是最簡單平衡狀態。我們這節課就是研究“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條件當物體在兩個作用時處于簡單平衡狀態,這兩個力具備什么條件?我們用探究的方法去研究這個問題,探究實驗的第一、第二步是什么?請各組自行討論,并各派一個代表到講臺說明。
下面請同學們進行分組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
老師巡回走動,觀察學生實驗過程,并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
在各個小組同學實驗結束后,要大組派一個組員到講臺說明自己大組的實驗過程。
老師總結學生在實驗中的好方面和存在的方面,并強調怎樣驗證“同一條直線上”的實驗過程。
(三)課堂小結
1. 物體的平衡狀態。
2. 平衡力。
3. 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讓學生觀察身邊靜止的物體,并分析對所舉物體受力分析,使學生懂得身邊的物體是受力作用的,不存在不受力作用。
讓學生掌握平衡狀態和平衡力的概念。
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個大組,每個大組分四個小組進行,每個大組選一名組長,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探究。各大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討論,并派一個代表到講臺說明:(1)提出問題。(2)進行猜想。
學生按圖8.2-2的方法進行分組實驗。
1. 明確研究對象。(小車)2. 對各個條件進行實驗。3. 把實驗的現象和數據填入記錄表。
各大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選出最好的組員到講臺講解實驗對象、狀態、過程,并總結出結論。
學生不斷總結,使學生知道在實驗時有好的方面,也存在問題。
師生共同總結。 利用學生身邊靜止物體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掌握新的知識。
讓學生懂得實驗要團隊合作完成的觀念。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驗證二力的大小、方向關系。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概括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對實驗操作要有科學性。
深化知識的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
二、教學反思
1. 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1997年前的老師上課講實驗可想而知,學生只能聽實驗,沒有觀察到實驗現象,怎能對物理產生興趣呢?相反學生普遍覺得物理最難學的。1997年“普實”后,盡管農村初中學校按要求配備了儀器,但大多數是演示實驗,老師演示時學生距離較遠,不能清楚觀察到物理現象,對學習物理不太有興趣。近幾年隨著教育經費的擴大投入,購置了儀器,把演示實驗也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學生零距離觀察到物理現象,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更加愛學物理、研究物理。
2. 學生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以前,由于儀器缺少,學生只能聽實驗,學生不能動手做實驗,總覺得物理是那么抽象,那么難學。當把部分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后,學生從設計實驗到選實驗儀器,再到進行試驗,都需要動手去做,并且按實驗步驟去完成每一個實驗,甚至連續做幾次實驗,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做事就不會縮手縮腳了。
3. 教學方法得到改進,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普實”前,老師只能講實驗,學生只能聽實驗,課堂上老師只能“填鴨式”教學,老師是主體,學生沒有積極性、主動性,只能接受物理知識。學生能做演示實驗后,能通過探究的方法去研究物理問題,課堂上學生是主體,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中的物理知識,以及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和數據,分析物理現象和數據,概括出物理結論,學生學物理知識由向老師學改為自己動手實驗、自己分析得到論證,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總之,把更多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無論是老師傳授物理知識的方法還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方法都是一次革命,我們深信學生通過實驗不僅得到知識,更容易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還覺得物理知識并不抽象,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