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苑
【摘 要】 地圖在當今社會中正受到日益空前的重視和最廣泛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分析掌握地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地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地圖語言和能運用地圖語言。首先,必須先打好理論基礎,為分析地圖做好準備,再來熟記地圖,為層次清楚,循序漸進掌握地圖做好準備,再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很好地掌握地圖,利用地圖解決各種問題。
【關鍵詞】地圖 分析 地理教學
地圖在當今社會中正受到日益空前的重視和最廣泛的運用。不僅軍事、交通需要運用地圖,科研、旅游等也要運用地圖,而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有用的地理。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分析掌握地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地圖是地理課堂的第二語言,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各種地理事物的形態、特征和空間分布等,都可以用地圖來加以顯示。地圖的基本特征可以幫助學生在地圖上準確地了解地理事物在實際地區中的空間分布,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特別是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地圖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廣大地理事物的時空位置,比如國家之間的相鄰位置,河流的流向,山脈的走向等。以使學生通過對地圖的學習在頭腦中對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態有一個宏觀的印象。 地圖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使之條理化,以便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地理知識的規律性,使一些復雜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化繁為簡,轉難為易,便于理解。
所以地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地圖語言和能運用地圖語言。那我們應該如何教會學生掌握地圖呢?
一、打好理論基礎,為分析地圖做好準備
每一幅地圖都是由許多地理要素組成的,只要我們能夠看懂并理解圖中的每個要素,就能看懂地圖所表達的意思。如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就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這三個要素是每一幅地圖必備的東西,假若你學會了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圖例和注記,也就初步學會使用地圖了。所以我們要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吃透這個知識點,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比如我們初中學習區域地理時,地形圖大部分用的是分層設色地形圖,這就運用到了圖例和注記的知識,那我們要講課的時候就應該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分層設色”的意思,并且要記住分層設色地形圖中綠色代表平原,黃褐色代表高原或山地,藍色代表海洋,而且越深的黃色代表海拔越高,越深的藍色代表海拔越低。掌握了這些以后,看到一幅分層設色地形圖,就能基本說出其地形和地勢的特點。如亞洲的地形圖:中部是很深的黃褐色,四周是顔色很淺的黃色和綠色為主,這就說明亞洲的地勢特點:中間高,四周低,地勢起伏大。而且整體顔色以黃褐色為主,說明亞洲的地形特點是: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圖中除三個基本要素外,還有其他要素我們也是要好好掌握的,如:表示氣溫和降水的曲線圖和柱狀圖、人口增長的折線圖,各類表示地理事物的圖片等等。所以我們在談論怎樣分析掌握地圖時,必須先認真理解掌握好地圖中的各個要素,為我們分析掌握地圖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熟記地圖,是掌握地圖的根本
地圖中的各種地理事物的名稱和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熟記地圖,才能進一步分析和運用地圖,所以熟記地圖是掌握地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但這一環節中,又涉及記憶的方法問題,學生容易發生記憶混亂。根據這個問題我總結出學習地理要做到有條有理有理解那么難題就可迎刃而解。地理教學中做到有條理的理解能讓知識要點清晰易記,讓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如何才能讓男孩有條理》一書中講到,人的記憶并非簡單的堆積,而是以概念、原理的網儲存在記憶中。對于復雜的記憶對象僅靠簡單重復、機械背誦,往往事倍功半,難以持久。最有效的辦法是把這些內容理解過程中條理化,抽取出要點條文細致化,這樣既可減輕大腦負擔,讓大腦有個合理的記憶過程,才能達到清晰記憶的目的。《金字塔原理》一書中還講到條理化要先全局后細節,歸類分組,邏輯遞進,掌握表達的標準結構、規范動作條理化記憶才能事半功倍。
接下來看如何記憶中國地圖中的各個省份的位置:先定出個記憶中國地圖的路線,從中國的東北開始為記憶的起點,記憶路線分別是東北、華北黃河下游兩岸、長江中游、長江下游、東南部沿海、西南、西北、正北,這個路線是記憶的大方向。把地圖條理化記憶還要把記憶路上的每個部分再細致化,如東北有哪些省區、黃河下游有哪些省區,把地圖由模糊變成清晰,東北有3個省黑龍江、吉林、遼寧,黃河下游有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于是我寫了一首打油詩來明確中國地圖中34個省區的位置。如下:
1. 東北三省黑吉遼;2. 黃河下游雙河山;
3. 長江中游湖南北;4. 長江下游安江浙;
5. 東南沿海雙廣福;6. 南部兩島是海臺;
7. 西南云南川藏貴;8. 西北陜寧肅海新;
9. 四直兩特莫漏記;10. 北蒙要記中慶區。
十句詩句告訴大腦記憶的路線上的哪些地方都有誰,明確告訴大腦。三十四個省區有條理的按照一定的方位路線告訴大腦把地圖走一遍,這樣就順應大腦的記憶規律,圖文結合條理清晰地記住中國地圖,經過條理化的知識點掌握牢固不易忘記。當學生們形成習慣之后以后書上的地圖就能輕松地把它們記下來。
三、層次清楚,循序漸進掌握地圖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要求學生逐步理解地圖上符號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內在關系和相互聯系,由看懂地圖到熟悉地圖(在頭腦中形成地圖表象),由熟悉地圖到能分析、運用地圖,逐步做到“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這一過程對于地理形象思維和地理抽象思維的綜合發展十分重要。因為地圖本身是形象的,而地圖上的各種符號是對各種地理事物的抽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地圖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通過閱讀地圖歸納區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變過程,既有利于發展地理形象思維,又有利于發展地理邏輯維。 運用地圖,可以發動各種感官參與記憶。學生在參與知識的感知和識記的過程中,各種感官的神經中樞都參與,就可以有效地增強識記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減少遺忘。可見,采用必要手段,調動學生用眼看、用腦記、用手書、用耳聽,要求學生在圖上看、在圖上找、互相提問、填充空白圖等,可以使學生的各種感官都參與識記,提高記憶效果。
四、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讀圖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和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要引導學生通過讀圖、析圖、說圖等活動,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思維卷入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交給學生科學的探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啟發引導:
1.觀察法,觀察是科學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目的地讀圖,從圖中獲取感性素材,并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判出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
2.比較法,在教學中運用比較法揭示概念之間的異同,尋找知識的相互聯系,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深化是一條途徑,它是一切思維的基石。在地圖教學中通過同一地區同一類不同內容的圖像進行對照,進行縱向比較,就能弄清楚演變過程,研究其發展方向。對不同地區同一類型同一內容的地圖進行比較,就可以得出該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特征和區域間的差異。
3.綜合分析法:綜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學過程中常見的一對思維逆向過程。分析就是把各個部分或各個要素連接成整體,從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分析綜合這一思維活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夠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探究如何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說明某些地理事物和現象,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果都能以地圖為中心,以掌握地圖分析地圖為重點,并能掌握其步驟和方法,那么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將會進行得相當順利,教與學的效果也會相當顯著,學生的地理能力也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美)霍瑪耶著. 安如何才能讓男孩有條理[M]. 2011.
[2](美) 巴巴拉·明托 譯者: 王德忠. 張珣金字塔原理 [M]. 2002.
[3]盧發勝.淺談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J].新課程,2010(8).